三月,我們做了一場大咖見面會,邀請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顏志雄、CDS中國設計師沙龍秘書長李吉峰、13項國內外設計大獎得主文成武三位嘉賓就《攝影之友》裝幀設計革新、讀者生態擴展、美學深度探索三個維度進行了探討。
創刊于1985年的《攝影之友》,曾是中國攝影文化的拓荒者與見證者。四十年間,累計發行近2億冊,穩居國內影像媒體發行量之首,成為無數攝影愛好者的啟蒙讀本與專業指南。然而,在數字技術顛覆傳統媒介、AI圖像重構創作邊界的今天,我們選擇“一切歸零”——并非否定過往的輝煌,而是以歸零的姿態,重新審視雜志的定位、設計、讀者與美學價值。
正如顏志雄所言:“攝影的本質是記錄與表達,但媒介的載體必須隨時代脈搏跳動。”在技術迭代的浪潮中,雜志的裝幀設計需突破紙媒的物理局限,以更開放的形態擁抱多元媒介。例如,2025年2月刊“游戲攝影——定格虛境天命在吾”特輯中,游戲與影像的結合,既延續了傳統攝影的質感,又融入了動態影像的交互性,這種實驗性設計正是“歸零”后的創新嘗試。
裝幀設計不僅是視覺的呈現,更是內容的延伸。文成武提出:“當代雜志設計需從‘容器’轉向‘場域’,讓讀者在翻閱時進入一種沉浸式的美學體驗。”他以《攝影之友》2023年封面為例——1月刊的吉安·保羅·巴比里作品以非傳統姿態解構時尚,12月刊的斯蒂芬·肖爾肖像以極簡構圖傳遞深邃哲思——這些設計通過紙張質感、色彩對比與留白,將攝影作品轉化為可觸摸的藝術品。
未來,雜志封面是否可以引入更多跨界元素?比如動態封面:通過AR技術,使靜態圖像與短視頻結合,例如2024年8月刊對“特朗普遇刺照”的解讀,讀者可掃碼觀看歷史影像的幕后故事;模塊化排版:借鑒網頁設計的交互邏輯,將長圖文拆解為可跳轉的“信息塊”,適應碎片化閱讀習慣;環保材質:采用可降解紙張與植物墨水,呼應全球攝影界對氣候議題的關注。
李吉峰指出:“傳統攝影雜志的讀者畫像過于垂直,而當代影像文化已滲透至大眾生活的每個場景。”數據顯示,《攝影之友》的讀者中,30歲以下群體占比從2015年的18%增長至2023年的43%,年輕一代更傾向于將攝影視為社交語言與自我表達工具。
為此,我們需要重構讀者生態。
內容分層上可以保留專業深度的“大師課”(如久保田博二專訪),同時增設“手機攝影實驗室”“AI圖像創作指南”等輕量化欄目;開展社群運營:通過線上影賽、城市快閃展覽(如“影創官”作品展),將讀者轉化為內容共創者;文化破圈:與音樂、建筑、環保等領域聯動,例如2023年“廢墟與文明”特輯中,建筑攝影與鄉愁記憶的結合,吸引了非攝影專業讀者。
攝影的終極命題始終是“何為真實”。2023年3月刊“圖像3.0”特輯中,AI生成的虛擬影像與傳統紀實攝影的辯論,揭示了技術背后的倫理困境。顏志雄強調:“提升審美并非追求視覺的‘精致’,而是培養讀者對影像本質的思考。”
未來的美學方向將聚焦三點:去中心化敘事:鼓勵非職業攝影師投稿,如展示兒童視角的影像;跨媒介實驗:結合聲音、裝置藝術與攝影;在地性表達:深入本土文化,通過鄉村影像激活地域美學。
“歸零”不是終點,而是新生的起點。“攝影已融入當代藝術,成為多維表達的媒介。”我們愿以設計為橋梁、以讀者為伙伴、以美學為靈魂,在重構中書寫下一段影像傳奇。
“按下快門的一刻,過去已成歷史;翻開新刊的一頁,未來正在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