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由波音公司制造下一代主導戰機F-47。
國防部長海格塞斯、空軍參謀長奧爾文、空軍部助理部長軍事幕僚懷特分列特朗普左右,臉上均流露欣喜之色。奧爾文指向身后F-47渲染圖,聲明“不管對手怎么說,F-47是世界上第一架有人駕駛的第六代戰斗機”。
如今白宮差事不好干,奧爾文前任查爾斯·布朗一個月前剛剛意外下崗。一眾將軍察言觀色,不光把一張渲染圖說成“全球第一”,還按“第47任總統特朗普”的說法,給六代機命名F-47。
中國六代機去年首次試飛。2024年12月26日,中國兩架全新戰斗機曝光,坊間根據研發地和機身編號,將其非正式命名為“殲-36”“殲-50”,或“南六”“北六”。2025年兩會期間,中國空軍副司令王偉中將回應“六代機首飛”—“你們都看到啦”。
3月17日,“殲-36”于成都第二次試飛,全程收回起落架、無殲-20伴飛。《揚子晚報》軍事評論員分析,該機在全球空戰領域居領先地位。
4天之后,“不甘落后”的特朗普拋出F-47渲染圖,機體至少有1/3隱藏在霧中,研發制造由航空三巨頭里最窘迫的波音承擔……
趕鴨子上架的F-47,到底靠不靠譜?
“開局一張圖”,F-47信息不多,有三個特征引人注意。
第一個突出特征是扁鏟形機頭,類似諾思羅普·格魯曼早期驗證機“沉默之藍”,其截面積可能與主雷達布局相關。
第二個突出特征是帶有類似殲-20上反鴨翼。詭異的是,這個鴨翼時有時無。特朗普白宮官宣時,F-47有鴨翼;在奧爾文和白宮副幕僚長斯卡維諾的推文上,F-47沒了鴨翼,接近波音F/A-XX方案。
如果不是因為受“殲-36”第二次試飛的刺激,特朗普和手下的物料沒來得及“對齊”就發布的話,那么,鴨翼還存在可收放的可能。渲染圖上鴨翼和機體之間沒有任何縫隙,也許采用柔性蒙皮技術和柔性填充技術,殲-36開裂式尾翼也是這種技術。
第三個突出特征是主翼上反角巨大,翼尖略微下反,在現代量產戰斗機中沒有先例,有點像YF-1118G“捕食鳥”技術驗證機。
主翼上反的好處是飛機劇烈機動時,不會遮擋機身底部傳感器,而且在保持翼面積不變的情況下縮短了翼展。翼尖下反可以充當傾斜的垂尾,整個戰斗機也就不需要機尾了。
要說F-47沒受到中國六代機試飛的刺激,也不可能。要不是“殲-36”和“殲-50”橫空出世,F-47還得難產個幾年。
一般而言,戰斗機制造遵循三個流程:技術驗證機首飛,工程原型機首飛,量產服役機首飛。這三個階段中間隔上兩三年甚至七八年不等。
美國空軍下一代空中優勢項目(NGAD)于2014年啟動,計劃空軍和海軍共享技術,特別是下一代變循環發動機技術。三巨頭洛克希德·馬丁、諾思羅普·格魯曼和波音均參與競標,其間制造了3架All X-Plane全尺寸技術演示原型機,首機于2020年試飛,2023年3架原型機均已試飛。該計劃高度保密,外界沒見過任何一架原型機的樣子。
特朗普說F-47已經“秘密試飛近5年”,并不算吹牛。
2023年5月,NGAD招標。當年7月,諾思羅普·格魯曼退出。2024年7月,NGAD項目暫停。
當時的情況是,技術驗證機看過了,在準備工程原型機時,缺錢的美國空軍卡了殼。通貨膨脹,軍餉上漲,加上國防開支法案規定了支出上限,空軍預算壓力極大。
美國空軍的頭號項目是哨兵洲際導彈,由于超支400億美元被叫停。排在后面的項目是B-21、KC-46、T-7和F-35,留給NGAD的預算空間相當有限。
NGAD屬于燒錢大王。有人駕駛戰斗機單價3億美元,采購200架,總成本接近1000億美元。和它搭配使用的無人機CCA,單價2700萬美元,一個編隊5架就超過1億美元。
“嘴炮王”馬斯克還給焦頭爛額的美國空軍補了一刀,說下一代戰爭根本不需要大型戰斗機,只需要大量無人機,空軍的戰略思想實在是腐朽昏庸老腦筋云云。
由此,美國六代機陷入僵局。擺在美國總統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么增加空軍的資源和預算,要么重新評估國家安全戰略,降低對空軍的期望。如此燙手的山芋,時任總統拜登把它丟給了后人。
自2024年12月底到2025年3月中旬,不到3個月時間,中國六代機兩次現身。
就任不足100天的特朗普激情“拍板”,上馬六代機F-47—在科幻電影《變形金剛》里化身“威震天”的F-22猛禽戰斗機,終于“后繼有人”。
戰斗機有代差。次世代一出,本世代就會被摁在地上“摩擦”。
誰能“搶六”,誰就有空戰話語權。
世界上第一款實用性噴氣式戰斗機Me262,于1944年4月服役。80年來,噴氣式戰斗機歷經五代。一開始,東西方兩大陣營的戰斗機劃代不同,直到2008年美國空軍雜志《空軍與太空軍》發表《戰斗機劃代》,標準大體固定下來。
五代機的特點是隱身性,具備超音速巡航、超音速機動、超低雷達探測面積、高信息優勢等指標。現役五代機由美國、中國、俄羅斯包攬,分別為F-22和F-35,殲-20和殲-35,蘇-57。
戰斗機每一次換代,驅動力都來自核心理論和技術的全方位突破。
放在實戰上,紙面優勢就是壓倒性勝利。1981年,利比亞爆發錫德拉灣空戰,美國和利比亞出動的都是可變后掠翼戰斗機,但四代F-14依靠更加優秀的機動性,1分鐘內擊落兩架三代蘇-22。
五代機還沒進行過真正的空戰。但即使是演習,五代機也能碾壓四代機。F-22不開加力可以達到1.58馬赫的巡航速度,持續41分鐘,在1.7馬赫時仍然能做出6.5G的機動動作,內置彈艙具備全部空戰能力;而四代的F-15和F-16開加力達到1.5馬赫速度后,只能維持7分鐘,進入超音速區域后機動性急劇下降,基本只能直線飛行。
2006年一場模擬空戰,F-22A面對F-15、F-16和F/A-18,取得了108比0的全勝紀錄。同樣,中國殲-20飛行員曾說過:“只要進入超音速,就是殲-20的天下。”
可以說,F-22創造了五代機最高標準:以1.58馬赫超音速巡航30分鐘,1.7馬赫時穩定盤旋過載6.5G,在特定角度雷達反射面積僅1平方厘米、只有一顆鋼珠大小,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擁有120度視野,最大探測范圍400公里。
相比之下,F-35電子系統先進,但飛行性能落后;蘇-57隱身性能不佳;殲-20比F-22服役晚12年,又花了7年時間“更新”才追趕上F-22。而英意日、法國、土耳其、韓國、印度等尚在研發的五代機,都還上不了“臺面”。
六代機的指標必須全面超越五代機特別是F-22,才能形成碾壓之勢。
六代機的指標,目前僅有一個參考范圍。
先看五代機的指標。兩大新款,F-35巡航速度為1.6馬赫,作戰半徑1240公里,推力32至35噸;殲-35巡航速度為1.6馬赫,作戰半徑1400公里,推力40噸。
三大舊款,F-22巡航速度1.82馬赫,作戰半徑850公里,推力38噸。殲-20巡航速度1.8馬赫,作戰半徑1500公里,推力37噸。蘇-57巡航速度1.6馬赫,作戰半徑1200公里,推力35噸。
中國“殲-36”曝光兩次,信息相對較多,可作參考:巡航速度未知,翼面積200平方米,翼展19米,推力60噸。據《揚子晚報》軍事評論員表示,“殲-36”展示了三大尖端技術:開裂式機翼,三發動機,極小半徑快速轉彎。
而且,中國六代機有兩種不同路徑,“南六”/殲-36是飛翼加三發動機布局,“北六”/殲-50則是常規無尾布局加可動翼尖。
當然,不能因為F-47只有一張展示圖,就認為美國六代機完全不靠譜,畢竟F-22曲高和寡了很多年。
歸根結底,設計制造六代機的核心是,未來將打一場什么樣的空戰?以這個思路和需求來倒推,六代機才有實用性。
首先,空戰的場域發生改變,機體也隨之變大。
F-22誕生于冷戰末期,預想的戰場是空域狹小、基地眾多的中歐,美國又有龐大的空中加油機隊,對航程要求不高。因此,F-22亞音速巡航下作戰半徑1000公里左右,超音速巡航下作戰半徑850公里左右。
美軍近年調整部署,將大量兵力撤出第一島鏈的永久性基地,或移駐關島,或分散部署至外圍島嶼,進行分布式作戰。因此,計劃中的F-47作戰半徑超過1850公里,是F-22的2.1倍。
大航程、遠程攻擊需要更大的油箱和機體。殲-20外掛4個1700升副油箱后,作戰半徑超過2000公里,但還不足以飛到距離大陸3000公里的關島。中國六代機作戰半徑3000公里應該是個硬指標。
機體大,掛彈也將增加。以對地攻擊為主要任務的F-35,開啟“野獸模式”時最大載彈量接近10噸,其中內置不到3噸,剩下的7噸都靠犧牲隱形功能采取外掛方式。六代機的載彈量將大于10噸,同時內置載彈量也將增加。
其次,飛行性能主打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機動。
無論中國六代機還是美國六代機,普遍采用扁平流線型翼身融合飛翼布局、機頭尖銳、機翼前緣后掠角大、無尾布局,飛行阻力將比五代機更小,升阻比更高。超音速巡航速度超過2馬赫,超音速機動性也更強,能在高速飛行中做出G數更大的機動動作。
第三,取消垂尾,隱身性能更強。測試F-22時,機身兩側的雷達反射強度顯著大于前后方向,機頭正面最小。六代機的方案都取消了最大的側向反射源—垂尾,機體表面更加平滑,隱身能力更全面。
值得注意的是,六代機不僅僅是一個作戰飛機平臺,更是一個由不同子系統組建的作戰體系—包含有人駕駛六代戰斗機、長航時偵察機、隱身穿透偵察機、察打一體機、空戰訓練機等,一架F-47最多可以指揮5架無人CCA協同作戰飛機,無人機執行偵察、監視、目標獲取、火力打擊、通信中繼、電子戰、蜂群自主作戰等任務。
F-47拍板前,美國空軍曾提出成本較小的替代方案:一架具備F-35作戰半徑和F-22載彈量的有人駕駛戰斗機,一架隱身無人加油機給前者拓展航程,配備數架高隱身性CCA無人機。
最終,特朗普還是選擇高成本的F-47方案,委派給“流年不利”事故頻發的波音,可能還是想在三巨頭中做個平衡。洛克希德·馬丁繼續生產F-35,諾格制造B-21,波音拿到F-47訂單,避免一家獨大。
至于波音能不能勝任,美國歷史上唯二沒有從軍經歷的總統特朗普并不在意,反正他的目標不在于打仗,而在于賺錢。
能不能賺錢也難說。執政邏輯的“前矛后盾”,特朗普一點不顧。
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裁員裁紅了眼,要給國家省錢。一個F-47上馬,要裁多少人才能填上這個首期款200億美元的大坑?
用錢的地方多著呢。特朗普兩個月前提出的導彈防御系統“美國金穹”(Golden Dome for America),還八字沒一撇。這個模仿以色列“鐵穹”的方案,如果覆蓋美國本土(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成本高達2.5萬億美元。
特朗普亮出勒緊腰帶、窮兵黷武的架勢,多少有點過于戲劇性了。
如果說在財政、公共政策方面,“高高舉起”營造一波攻勢,后面“輕輕放下”也傷害不大,但軍事方面的攤子鋪得過大,可能讓“威震天”從此一蹶不振,陷入一代不如一代的大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