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古典仙俠有著獨特的古樸文風,其內核是中式宿命感的當代變形:超規格力量無力解決人生問題和歷史困境,人類無法擺脫叢林法則的循環,屠龍者也無法擺脫終成惡龍的命運。但它也并非簡單的“黑深殘”,作者并不吝于對人物的悲憫和共情,在殘酷宿命之下賦予生死以意義。這部宗族修仙文為人們提供了植根于“想象的共同體”的“養成感”。它的一炮而紅既表明起點中文網的特色越發鮮明,也折射出人們在動蕩不安中對于穩定性和安全感的訴求。
——中山大學 陳思宇
主角從冷凍倉里醒來,用21世紀的目光觀察這個人被異化的世界,進而引導讀者思索“何為人”的問題。“互為父與女、母與子、姐與弟、夫與妻”,欲探索脫離一切社會關系而獨存者還是否可稱之為人的西河少女(們),“萬維網中廣告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從誕生起就被灌輸了消費的至高理想、朝生暮死的打工人解守真……他們是人嗎?在可以肆意改造人的科技下,在倫理消失無蹤時,人與人間將以怎樣的方式聯系?人,將走向何處?
——北京大學 張冠宇
本書以“變”與“不變”的和諧兜住了讀者的期待。所謂“不變”,是指主角人設、行為模式的一以貫之。依舊殺伐果斷,也依舊懷揣赤子之心,羅峰仍是當年那個心懷族群的先行者,并未與任何時興的爽文男主人設合流,因而保持了其鮮活感。而變,則體現為行文風格和敘事節奏,他不再執著于為主角安排接二連三的生死考驗,也愿意花工夫描寫那些選擇不同人生道路的小人物。既慰藉年少時期的情懷,也融入時移世易的思考。這的確是老“白金”才有的筆力和心境。
——中山大學 李重陽
歷史系之狼延續以往文風,運用硬核的歷史知識、老練的謀篇布局以及恰到時宜的幽默,能夠使讀者在短小精悍的一章中拍案叫絕。同時,在保留文風特色的基礎上,“老狼”期望于開創新型的歷史小說寫法——“怪誕風”便是本書的特色。而就是在這壓抑、恐怖和怪誕的氛圍中,對忠孝禮智信的追求、天下一統秩序回正的期望,才顯得格外寶貴。人性之善惡交織,帶領讀者反思人生的哲學話題,也使讀者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掩卷而思。
——中山大學 馬謝婷怡
小說是典型的“大女主復仇爽文”,正如陸曈冷靜果斷、目標明確,出手便是殺招一樣,作者也毫不拖泥帶水,沒有橫生的枝蔓,也沒有冗雜的細節,只求用最直接的方式將讀者帶入這場復仇大戲之中,享受“大仇得報”的爽感。
難能可貴的是,小說沒有陷入“女強男更強”的窠臼之中,反而處處凸顯陸曈的高光:毒藥,要親自調配;仇人,要親手溺斃;哪怕被惡犬撕咬,也要取下簪花銀針完成絕地反殺。其堅韌、頑強與那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狠勁兒也因此顯露無疑。
——北京大學 魯沛怡
本書圍繞“遠行和親”的核心事件,從多個面鋪開頗具厚度與褶皺的情感書寫。“雙女主”人物關系是這篇小說的一大特色,巫燭與阿遙負載亦是摯友亦是母女的曲折關系,厚重情感暗藏在平靜克制的文字之下。朝堂風雨如晦,帝驍之心暗如深淵,刺眼對比之下,借由大愛與大智所締結的純粹女性共同體則顯得格外奪目,如星如月。
初讀之時,讀者易將公主誤判為傻白甜戀愛腦人設,只有跟隨后文一步步揭開身份謎團,方能驚嘆于從個體私情到天下大愛的格局遞升。
——北京大學 時悅馳
本書講述了陳茉在職場和感情路上的波折與成長。上班是“穩定性不太好”的來回失業再換行業,與戀人和友人們情感上勇往直前也經歷磨人的分合糾葛。在家庭中享有更多的資源和關注長大的獨生女們,同時也承載著家庭的期望和責任,面臨著傳統與現代價值觀之間的沖突。
陳茉們想要以英雄主義的姿態逢山開路,也想要把從前留給我們的創傷逐一療愈。結束代際的同態報復,靈巧地撬動職場機會,不必有多余的自省,認可、悅納自己。
——山東大學 黃蕾
“人工智能”與“異能”元素外,小說最吸引人的是其別樣的末世設定:在一個絕對寂靜,完全禁止語言、文字乃至符號,只允許圖片交流的世界,人類應該如何存活?小說前期以公路冒險的形式一點點展開關于這場災難的呈現,沉寂之外,人如何在諸如“上岸”等執念下被異化為瘋癲態的融合怪物;后期以兩個生存基地“黑井”與“極光”為核心,演繹災難之下不變的人性爭斗。此外,作者對于生存、文字等等的簡單思考也頗能打動人心。
——北京大學 秦雨潔
不同于常見的規則怪談讓讀者直面相互矛盾的規則與理性崩壞的場景,本書的特別之處在于將敘述視點置于怪談NPC這樣一位旁觀者身上,在提供讀者強烈安全感的同時,似乎也暗示了一個“配角時代”的到來。姜洄并沒有雄心壯志,她只是渴望脫離恐怖的規則怪談世界,走向穩定的日常生活,但是“命運”仍席卷而來。
這樣一部或許可以稱之為“后規則怪談”的小說,并不再執著于真相與逃離,而是在對稱的設定中走向理想與現實、自我與世界的一種平衡與和解。
——北京師范大學 陳星竹
小說以女主職業發展為主線,聚焦20世紀60年代牧民日常生活,刻畫草原群像,文風溫暖治愈,依托于作者優秀的文筆和嚴謹細致的知識考據,小說開篇即呈現出一種紀實文學的畫面感。草原上的生活孤獨艱苦,個人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多是無力,然而溫情始終是底色:人們相互扶持、親如一家,人與動物共生共存、共長共享。集體的奮斗和群體的溫暖足以抵御草原上最冷的冷風,信仰和堅持的光芒也同樣照亮了后來者的道路。
——中山大學 何鑫
本期榜單由吉云飛審定。
實習編輯 謝宇
責任編輯 張范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