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底,友人與我相約綿山。
那天清晨,外面下起了小雨,之后雨越下越大。不久,雨停歇了。呼吸著清新、濕潤的空氣,我與友人進入綿山有名的景點——水濤溝,沿著水濤溝旁邊的小路,猶如兩三片白白的云朵一樣向深處漫游。雨后,溝里的水清清爽爽,流得更為歡暢了,在水的中央,繞過巨石的地方還略顯湍急。
不經意間,看見對面溝邊有一尊古代男子的玉石雕塑,男子一手托面,一手輕放,神態懶散,坐臥于大青石上。旁邊,有一石壇子傾倒著,里面汩汩地不斷流出清水來。“知—章—醉—酒—”旁邊友人輕聲念著巨石上的字。我聞而驚喜,原來這尊雕塑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開元七年(公元719),賀知章來到這里,置身仙境,詩興大發,留下詩篇:“別離江南歲月多,綿山修真消劫磨。常見門前濤溝水,不思他山鏡湖波?!?/p>
我們在談論賀知章及其書法造詣的話題中,不覺又拐過了一道彎,無意間抬頭,看見不遠的高處,有一個寫著“樂天草舍”牌匾的小亭子。白居易曾多次游覽綿山,曾在此屋居住,故以其字命名曰“樂天草舍”。
我在中學時代,曾讀過極富感染力的《長恨歌》《琵琶行》,讓我喜歡上了白居易,也喜歡上了唐朝,喜歡上了盛唐那具有象征意義的富貴之花——牡丹。如今我喜歡畫牡丹,也經常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詩來題我的牡丹畫。不過,相比畫畫,我偏愛書寫筆墨淋漓的行草書,偏愛以他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些節奏感強烈的詩句,來品味書法的韻律美。
“已近中午,我們返回去吧?!币挥讶颂嶙h道,我們便轉身回返。恰在此時,我猛然發現了溝對面有一座小房子,我頗為好奇,便與友人踏石過溝,近前,看到門匾上題寫著“霜紅山房”?!笆歉瞪?!他曾在此居住過啊!”我脫口而出。友人看我驚喜的表情,笑著逗我,今天是否撿了個稀罕寶貝?怎么一路來連連驚喜?我笑說確實是發現了稀罕寶貝。友人怎會曉得我對傅山的敬佩之情。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傅山為逃避做官,一度到綿山隱居,因這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故稱其屋為“霜紅山房”,并將他所撰文集稱之為《霜紅龕集》。傅山的一生屢遭險釁,但他一直以錚錚氣節來面對命運的挑戰,其堅貞不屈的品格,在明清之際的知識分子中獨標風骨。他的藝術個性也極其率直,其書自大小篆隸以下無不精妙,并及金石篆刻。在書法史上,他將徐渭浪漫派書風發展拓新,并標新立異地提出了“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審美標準。傅山“四寧四毋”的藝術特點,可概括為亢奮桀驁、無意于書、禪意如夢,讓人產生一種驚異感、一種陌生感。
當天晚上,想著夢幻般的綿山,想著我所欽佩的那些名揚古今的書法大師,不由得心潮澎湃,豪情勃發,隨即攤開紙來,揮毫潑墨,一口氣寫下了“知章醉酒”“樂天草舍”“云峰靈光”“龍門之光”“綿山風光人間仙境”五幅書法!
(選自《中國作家》,有刪節)
美文賞析
本文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描繪了綿山之行。作者于水濤溝邂逅賀知章雕塑,探尋白居易草舍,偶遇傅山居所,借古人典故與藝術成就,融入自身感悟。結尾激情揮毫,將對綿山及書法大師的喜愛訴諸筆墨,情景交融,展現了綿山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