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二月十九日,在民間被奉為觀音的生日。懷集縣連麥鎮民間舉辦“觀音誕炮會”民俗活動,當地村民分別在連東片石嘴觀音廟(石龍宮)和連西片蓮塘觀音閣集中進行禮拜觀音,燃放鞭炮,歌舞表演,歡賀炮會,現場熱鬧非凡。
當天上午,雖然春雨綿綿、寒氣迫人,但絲毫沒有消減人們前往朝拜和歡慶祈福的熱情。連麥鎮連東片和連西片的10個“炮會”社團群眾,在族老的帶領下,排著長龍,舉著旗幡,吹奏八音,敲鑼打鼓,舞動醒獅,抬著觀音菩薩像、炮會鏡座、三牲禮品,扛著如同金字塔狀壘疊成山的鞭炮,一路浩浩蕩蕩環村巡游,分別來到連東片石嘴觀音廟和連西片的觀音堂集合,以傳統禮法隆重禮拜觀世音菩薩。
只見參加炮會節的村民們著裝講究,男士身穿黑色長袍、頭戴黑禮帽,婦女穿著黑襟衣、頭戴黑布巾,身佩紅綢帶,觀音堂內鼓樂奏鳴,人們列隊向觀世音菩薩鞠躬禮拜,奠酒獻肉,燃燒紙錢,儀式虔誠而莊重,觀世音殿堂,燭光鼎盛,香煙繚繞,場面蔚為壯觀。據當地村民介紹,穿著黑衣古裝的人都是“炮主”,有的是今年前來許愿祈福的,有的是往年祈福得愿前來還禮謝恩的。穿著黑色古裝是當地最隆重的禮儀,這種穿戴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接著祭祀上天,禮拜土地。
儀式之后,人們在一片寬闊空曠的坪地上燃放鞭炮,一串串、一圈圈的大紅鞭炮掛在臨時搭建的燃放竹架上,猶如金龍蛇陣,各村炮會派數人放炮能手依次點燃鞭炮,一時間,炮聲連綿,震耳欲聾,火光沖天,響徹云宵,硝煙彌漫,持續多時,偌大的坪地鋪滿了“紅地毯”。
蓮社炮會還邀請廣東美如大型歌舞團在蓮社村蓮塘觀音總會舞臺,在農歷十九日和二十日連續兩晚表演兩場精彩歌舞節目,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豐盛的文化藝術大餐,使整個山村沉浸在歡樂熱鬧的節日之中。熙熙攘攘的村民和游客把現場擠得滿滿,鞭炮聲、鑼鼓聲、喝彩聲和鼓掌聲混成一片,如同一曲曲歡快悅耳的樂曲,彈奏出人們向往農村美好生活的音符。
據悉,懷集連麥鎮“觀音誕炮會節”民俗活動歷史悠久,始于清初年間,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炮會節”之所以定在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是因為傳說這天是觀世音菩薩的誕日,當地人們自發拜謁觀世音菩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做糍粑買鞭炮,宴請親友,結社聚會,燃放大量鞭炮為觀世音菩薩賀誕,祈求其恩澤于世,保佑人們在新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康壽長,事業興旺,平安發達。
目前,連麥鎮按地域布局和炮會歷史,分成四個片區共20多個炮會,即連東片的福鹿、上鳳、下坑、石坑、青枝村五個炮會,連西片的倉社(倉墩)、蓮社、黃華(王案、丹竹崗、華左)、長崗(三元)、懷城富揚、中洲文李洛十個炮會,麥烏片的文崗、增石、四烏村三個炮會,中心片的萬坪、步崗、大廟村、居委會四個炮會。連東片和連西片逢雙數年舉行炮會集中拜祭觀世音菩薩,麥烏片和中心片則逢單數年在鳳凰觀拜祭觀世音菩薩和集中放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