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致敬奮斗者,展望新圖景,一串串成就盤點,一句句親切話語,溫暖人心、凝聚人心,激勵全國人民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奮斗。
過去的一年,成績令人鼓舞。奮斗為筆,山河為卷,每一處筆墨,都在勾勒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人民的生活也展示出多姿多彩的樣式。習近平主席用一次次到地方考察的所見所聞,向我們如數家珍地描述到:“天水花牛蘋果又大又紅,東山澳角村漁獲滿艙。麥積山石窟‘東方微笑’跨越千年,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天津古文化街人潮熙攘,銀川多民族社區居民親如一家。對大家關心的就業增收、‘一老一小’、教育醫療等問題,我一直掛念。一年來,基礎養老金提高了,房貸利率下調了,直接結算范圍擴大方便了異地就醫,消費品以舊換新提高了生活品質……大家的獲得感又充實了許多。”一年的時間不算長,我們身邊的變化可圈可點,我們的獲得感可感可觸。
走到哪里,念茲在茲的是人民;無論何時何地,牽腸掛肚的是民生。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到“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再到“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上”,習近平主席的深情牽掛、殷殷囑托,彰顯了大黨大國領袖深厚的人民情懷,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價值追求。
發展向前,民生向暖。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既有遠景展望、宏觀設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改革觀,對增進民生福祉、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進行了全面的擘畫與部署;又有近處抓手、微觀思考。“家家戶戶都盼著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養老服務,年輕人能有更多發展機會。這些樸實的愿望,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把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解決好,讓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我們才能擁有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最深厚的力量,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要確保“頭等大事”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黨員干部“永遠銘記人民是共產黨人的衣食父母,共產黨人是人民的勤務員,永遠不能脫離群眾、輕視群眾、漠視群眾疾苦”。人民勤務員的稱謂,體現了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的正確擺位;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黨的性質、宗旨使然。只有放下架子、撲下身子、甘為孺子牛,以“時時放心不下”的精神狀態,把為民服務的一件件、一樁樁實事辦好,才是本真、本分、本色。黨員干部要像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那樣,把為民服務的根扎深扎牢,把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化作具體行動,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竭盡全力為老百姓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方能架起更多黨與群眾的“連心橋”,凝聚起干事創業的磅礴力量。

要鞏固拓展“根本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來到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看到一處黨群服務中心的墻上貼著《服務群眾事項清單》,高興地說:“過去更多的是要求群眾去做事,現在更多的是黨員干部給群眾辦事、做服務,這是一個根本的變化。”從身邊變化看改革,通過一個個具體而細微的實踐成果,可以真切感知改革之力、為民之道。“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就要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和群眾需求,關注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運用改革辦法和創新手段,把連接千家萬戶、關乎每個具體人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方能不斷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把工作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收獲廣納民智、凝聚民心、匯聚民力的大成效。
要把各方面積極性調動起來。毛澤東同志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打出了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新時代,要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也必須毫不動搖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善于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習近平主席說:“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百余年奮斗,我們黨用“一切為了人民”的實際行動,匯聚起了排山倒海的力量。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只要我們錨定目標、勇毅前行,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求真務實、干字當頭,就一定能把宏偉愿景化為美好實景,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