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觀念中,從事焊接這項工作的,絕大多數是男孩子。可是卻有這樣一個“女娃”,放著舒適的辦公室不坐,非要跑去當又苦又累的焊工,她就是現任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焊接與腐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人稱“焊接一姐”的90后女孩胡奉雅。
長發披肩,鼻梁上架著大大的眼鏡,一副溫文爾雅的模樣,這是胡奉雅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最初見到她,很難將她跟“焊接”聯系在一起。
胡奉雅1993年3月出生于安徽蕪湖的一個書香世家,從小聰明伶俐,要求上進,良好的家庭教育讓她在各方面都十分優秀。小學五年級時,她就對父母和老師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情懷,讓老師對她刮目相看。
與一般的女孩子不同,進入初中后,胡奉雅對理科特別感興趣,曾立志要考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專業學習,她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可是沒想到,偶然看到的一個紀錄片讓她的志向發生了改變。
2008年6月的一天,正在備戰高考的胡奉雅看書看累了,就打開電視想放松一下,她看了一部關于北京奧運會鳥巢結構的建設紀錄片。電視畫面中,一位焊接工程師指著那條最長的焊縫說道,別看一條小小的縫,這需要工人連續不斷38個小時,在280度高溫的鋼板上焊接完成。

這個畫面,一般人看了可能驚嘆一聲就過去了,可帶給胡奉雅的卻是極大的震撼,那道藍色的弧光深深地吸引著她。她心里在想:“能不能通過科學研究,找到更先進的焊接設備,更好的焊接工藝去代替它?有朝一日,如果我能成為超級工程的參與者,突破這些技術壁壘,那該是何其榮幸。”
有了這樣的報國夢,胡奉雅改變了最初計劃,她要報考國內排名第一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
對于她的選擇,不僅是父母反對,就連她的老師也不贊成。他們認為憑胡奉雅的成績,她完全有能力上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以后的發展也會更好。父母怎么也想不通,一個女娃不坐辦公室,為什么非要跑去當又苦又累的焊工。
可是,無論怎么做工作,胡奉雅就是不聽勸。三個月后,胡奉雅以優異的成績被哈爾濱工業大學王牌專業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錄取。從此,身穿工服、腳踩膠鞋、手握焊槍成了她生活的常態。
胡奉雅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完本科,并獲得了“優秀畢業生”的榮譽稱號。為提升自己,掌握更先進的焊接技術,本著“想要做好工藝必須要懂裝備”的想法,她又前往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習,并以專業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
2015年,胡奉雅放棄國外全額獎學金讀博的機會,來到鞍鋼,成為一名研究人員,一頭扎進焊接的世界里。用她的話說,她這個南方的姑娘成了北方的“老鐵”。因為當時鞍鋼研究院只有她一個女生,同事們都稱她為“焊接一姐”。
當時,有人問胡奉雅,明明有很多選擇,為什么卻選擇鞍鋼集團研究院?她說:“去鞍鋼可以距離焊接更近,可以接觸到制造國之重器的各個行業,也更能發揮我的專業優勢,把這個行業焊接工藝的共性問題找出來,攻克它,創造更大的價值。”
而對于自己從事的焊接工作,胡奉雅則是這樣理解的:“如果鋼板是布,那么焊槍就是針,焊接就如同在大國重器上穿針引線,意義非凡。”
盡管胡奉雅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但剛進入鞍鋼的時候,她也和大多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一樣,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于是她只有不停地學習,邊學習邊摸索。“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彌補自己的不足。”
就在這時,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鞍鋼,胡奉雅被委以重任,負責國家“863”計劃課題——鈦鋼復合板的開發。鈦這種材料具有萬年不腐的特性,在國家重大工程尤其是海洋領域強國戰略中具有重要意義。但鈦的力學性能欠缺,而且開采難度大。相比之下,鈦鋼復合板是最優的選擇。
鈦鋼復合板,就是鈦和鋼一體化成型的鋼板。它既具有鈦萬年不腐的特性,又具有鋼的力學性能,而價格只是純鈦的四分之一。
那么,是不是把鈦鋼復合板生產出來就行了?問題沒那么簡單,在當時,鈦鋼無法熔焊是一項世界性難題。“鈦和鋼在超過1000攝氏度的時候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裂紋,而傳統焊接的溫度高達兩三千攝氏度。”胡奉雅介紹說。
因而,要將兩塊鈦鋼復合板連接在一起,就要攻克焊接這個難題。如果復合板和復合板無法相連在一起,那些復雜的結構件就無從談起,這項重任落在了胡奉雅身上。
對于一個初入職場的人來說,這副擔子有些沉重。但胡奉雅初生牛犢不怕虎,她心想“立志報國的時候到了”,便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為了攻克這個世界性的難題,胡奉雅被單位派往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此時她的孩子剛過完兩歲生日。
在做訪問學者期間,胡奉雅加入了英國皇家工程院、科學院雙院士負責的課題組,為了節約實驗經費,她白天跟專家交流學習,晚上熬夜通宵做實驗,把半年當成一年過。
為了盡快找到辦法,胡奉雅還專門拜訪了焊接領域的頂尖科研機構——英國焊接研究所,這里號稱“什么都能焊”。可是,在多次交流后她發現,在鈦鋼復合板焊接領域,對方也沒有實質性的技術突破。“將鈦材和鋼材焊接在一起,且性能穩定是不可能的事。”研究所的一位教授更是直接將胡奉雅的想法“判了死刑”。
此時,胡奉雅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方向,內心一直在嘀咕:“是放棄還是繼續?”
胡奉雅不甘心,也不服氣,經過一夜的輾轉反側,她給自己打氣:“既然他們干不了,那我們自己干,萬一成功了呢?”她打開手機記事本,鄭重地寫下了“閃耀的弧光只為鋼鐵強國”這樣一句話。
打定主意后,胡奉雅一回國,就在公司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完成項目立項,第一時間成立了應用創新青年突擊隊,開始著手攻克鈦鋼復合板熔焊難題。
世界性的難題并非浪得虛名,胡奉雅和團隊成員一道,反復進行實驗,得到的結果卻是反復的失敗。
夜深人靜,胡奉雅在靜靜地思考,她意識到,只靠焊接工藝的提升,已經無法達到既定目標,她大膽地提出設想,能不能在鈦和鋼中間添加一種材料,隔開鈦和鋼,避免它們發生化學反應。
可是,胡奉雅發現沒有這樣的材料可用。于是她帶領團隊,采用笨辦法,從設計、坡口、焊接材料到工藝控制一點點去摸索。僅設計這個環節,需要調整的變量就有26個。而她自己,為了惡補材料知識的欠缺,一頭扎進圖書館,不分白天黑夜地閱讀。
焊接、探傷、斷裂、重來,這樣的過程循環往復,胡奉雅和團隊成員因失敗已經接近麻木了。她們那藍色的工作服,由于實驗室弧光長時間的照射,已經變成了棕灰色,但實驗仍然沒有成功。
看到胡奉雅如此拼命,很多人都勸她,要不就算了吧,但胡奉雅不甘心,她一直有一種感覺,距離成功似乎就差一步,如果此時放棄,就會前功盡棄。轉眼,她和團隊成員又投入到實驗中。
堅持和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在經歷了3年1022個日夜、上千次實驗,團隊畫出幾千張設計圖紙、拍攝上萬幅分析照片,終于攻克了鈦鋼復合板焊接這一世界性的難題。當實驗室傳來成功的消息,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有時候科研的成功就是這一瞬間的事情,當時我們很多人都不相信,大家晚上做夢都是復合板的斷裂聲。”胡奉雅回憶道。
焊接難題被攻克后,成果很快經過認證及實踐檢驗,被廣泛應用于深海、船舶等裝備及沿海建筑中。特別是安徽池州長江大橋的防撞結構件是鈦鋼復合鋼板首次在橋梁領域應用,效果良好。
與此同時,這一歷史性的突破也讓胡奉雅獲得廣泛贊譽,大家都說,如果說以前叫她“焊接一姐”是因為只有她一個女孩子,那么現在叫她“焊接一姐”又有了新的含義,那就是她在焊接技術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無人能出其右。但胡奉雅說,每一名科技工作者都一樣,都是在本本分分地做自己的工作,貴在“堅持”二字,“沒有什么令人感動的故事,更沒有什么了不起”。
近幾年來,胡奉雅和團隊的成績單上又多了幾項新紀錄,實現焊接全球最厚的水電用鋼、全球強度最高的深海用鋼、全球最高線能量船舶用鋼。而胡奉雅自己,先后主持、參與各級科研項目50余項,承擔鞍鋼新鋼種焊接評定30余項,發表論文13篇,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
2024年4月,胡奉雅榮獲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并赴北京參加了頒獎儀式。在頒獎儀式上,她表示今后要繼續以鋼材為“布”,以焊槍為“針”,把不同鋼材“繡”入更多大國重器。她想給廣大青少年朋友分享的信念是:只要腳踏實地地努力,你就可以達到想要的高度。
2024年6月,胡奉雅在媒體上公開講述自己從職場“小白”變身“焊接一姐”的經歷,勉勵更多的有志青年勇于追求理想,投身到祖國各行各業建設中。她說:“我希望我的青春和祖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眼下,胡奉雅把研究重點放在了高性能焊接材料上,“這方面一直是我國的‘卡脖子’技術,我相信在我們團隊的攻關下,任何難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