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華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黃旭華院士曾用名黃紹強,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廣東汕尾。幼年時,黃旭華常隨母親曾慎其去教堂做禮拜,學會吟唱《米賽亞》、《再相會》、《圣誕夜之歌》等圣歌,還常跟隨二哥黃紹振去海豐縣田墘鎮教會學校樹基小學,成為二哥陪讀。1931年進入海豐縣田墘鎮樹基小學念初小,1934年轉到海豐縣田墘鎮小學念初小四年級,1935年又轉到海豐縣汕尾鎮教會所辦作磯小學念高小。其間,受兼任國語、算數、自然、體育多門課程的蘇劍鳴老師影響較深,尤其國語課為其普通話水平打下良好基礎。
1937年,黃旭華從作磯小學畢業,但因日本侵略中國,當地中學都處于搬遷之中,未能順利轉入中學學習,輟學期間曾參加田墘鎮民間抗日宣傳隊,參演抗戰宣傳劇目。1938年,黃旭華隨大哥黃紹忠(后改名為黃譽)離開家鄉,經海豐、陸豐,步行四天抵達揭陽縣五經富鎮,轉入遷至該地的聿懷中學就讀初中。
1939年暑假后,轉入韓山師范學校繼續讀初中二年級下半期。1941年,聿懷中學恢復辦學,黃旭華轉回聿懷就讀初三。
同年,黃旭華從廣東梅縣出發,赴廣西桂林就讀省立桂林中學,途經興寧、韶關、坪石,在坪石與大哥黃紹忠見面后,在大哥的帶領下到達桂林,此后在省立桂林中學高35班,念至高三。其間,加入桂林中學校合唱團,經常參與社會義演。1944年7月,因長沙戰事緊張,桂林所有中學畢業會考取消,于桂林中學倉促畢業。在決定報考大學時,黃旭華看到日軍頻繁登陸海上,且后方深受敵機轟炸之苦,思想開始從志在行醫向立志船舶、航空轉變。

1944年8月,黃旭華離開桂林并決定報考國立交通大學,路經柳州、獨山、貴陽,在貴陽停留期間,參加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招考后,又趕往重慶,在其大哥打工的某煉油廠落腳,后收到唐山交通大學錄取通知,但已無返回可能,因而未能入讀。1945年考入國立交通大學后,系統學習造船專業理論和技術。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學生運動,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1958年,開始參與并領導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究設計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潛艇副總設計師、第二任總設計師,歷任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及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第719所副總工程師、副所長、所長、黨委書記,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1957年元旦,黃旭華回到闊別許久的老家。母親再三囑咐他要常回家看看。1958年加入核潛艇研制戰線后,為了保密,黃旭華像核潛艇一樣,整整“深潛”了30年沒有回家,“進入這個領域就不能出去,得干一輩子,犯了錯誤也不能出去,要留在這打掃衛生,以免把國家機密帶出去”。黃旭華的父親至死也不知道在北京的兒子在干什么。每年過春節,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這個“三哥”永遠缺席,“對于父母,三兒子就是一個北京的信箱號碼”。每提及此事,黃旭華眼含淚水。
1986年,93歲的老人曾慎其,一如往常地在家中的院子里準備飯菜。此時門口忽地出現了一個滿頭華發的老人,站在門口一言不發。曾慎其以為對方走錯了門,剛想問問他要去哪一戶。那人卻突然走了過來,淚流滿面,帶著哭腔大聲叫了她一聲“媽”。這句稱呼把曾慎其驚住了,她認真打量著對方的面容,這才認出來此人就是自己的兒子黃旭華。她的眼淚也跟著流了下來,兒子從1957年消失后,她們母子已經30年未曾見過面了。當年村里的人得知,父母怎么發信件、電報,黃旭華都不回復后,背地里猜測他是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不想贍養父母了。
曾慎其和丈夫從來不相信兒子是個白眼狼,黃旭華從小就是個孝順、負責的好孩子,離家前還專門叮囑了父母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他們每每談起兒子,都堅信他一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才回不了家。但黃旭華的兄弟姐妹們不能理解,他到底有什么苦衷,父親離世都不回來看一眼?長久的不滿積蓄在他們心頭,父親臨死前還惦記黃旭華的樣子,讓眾子女心疼不已。他們決定就算有一天黃旭華回來了,大家也不認這個兄弟了。現在黃旭華回到了家,看著回來的兒子,曾慎其詢問他這些年到底去哪里了,為何不和家里聯系?黃旭華一臉愧疚,為難地表示現在還不能和家人說。
此話一出,曾慎其以為兒子犯了罪,這些年是出去逃逸了,她連忙勸說兒子,若是做了違法亂紀的事情,一定要勇敢地承擔責任,不要想著逃跑。聽著母親的猜測,黃旭華怕她想多了會擔心,于是他拍著母親的后背安撫她,又保證說自己絕對沒有違法,只是工作類型屬于國家機密級別,所以才不能隨便說。曾慎其想給其他孩子打電話,讓他們兄弟姐妹一起來聚一聚,黃旭華拉住母親,表示組織只給了幾個小時的假期,他回來看看母親就要回去了。曾慎其聽了,趕緊為兒子做了他小時候喜歡的飯菜,黃旭華哭著吃完飯,又在母親的陪伴下,到父親的墳前上香叩拜。他自覺虧欠父母太多,但到了該告別的時間還是得離開。其實研究中途,黃旭華回過一次家里,那時他從妻子嘴里得知,父親早在半年前就離開人世了。黃旭華痛苦不堪,卻又無處訴說,他只得將對親人的虧欠化作前進的動力。
1987年,上海文匯月刊登了一篇題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長篇報告文學,詳細介紹了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的人生經歷。文章通篇只說“黃總設計師”,并未提及具體名字,但文中提到了黃總設計師的夫人李世英。黃旭華把當期雜志寄給了母親,母親這才知道自己這個一直不知蹤跡的三兒子是在進行一項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喜極而泣,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邊,叮囑他們:“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諒解、要理解,不要再埋怨他。”后來,黃旭華聽妹妹講,母親把那篇報告文學看了一遍又一遍,滿臉都是淚水。黃旭華得知家人的理解后哭了,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為了國家的核潛艇事業,黃旭華做了30年的“無名人”,在家人離世、經濟困難、技術封鎖等多重壓力下,毅然決然扛起振興祖國的任務,這么多年從未松懈過。在這30年里,不明真相的家人們不理解黃旭華,認為他的消失不過是為了逃避家庭責任,唯一的女兒和他的關系更像是陌生人。女兒后來知道了父親的偉大,也以他為榮,父女和好如初。只是可惜,黃旭華的母親在他回家后沒幾年就離世了,對父母的虧欠,也成了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在共和國發展的過程當中,前30年,科研工作是重中之重。在那個年代,有不少搞秘密課題研究的科技人員,為工作保密,深藏在荒郊野嶺間,不與世人接觸。直到項目研究成功前,他們不能泄露單位、不能泄露任務,只能做一個真正的無名英雄。黃旭華就是這些人中的典型代表,他將此生最好的年華都留在了核潛艇領域。當年,正值壯年的黃旭華為了研究出核潛艇,他一聲招呼沒給家里打,就消失了30多年。
1958年,黃旭華接到了一個秘密任務:上級邀請他參加核潛艇研發團隊。當時我國急需核潛艇保衛領海、打破核威脅。黃旭華非常激動,馬上加入了核潛艇團隊。但若要加入這個團隊,就代表著他必須對自己的所在地、工作都進行保密,并且不能請假,這意味著他很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回不了家。若是研究失敗,這世上也無人會知道他對國家作出的貢獻。縱然如此,愛國的黃旭華還是毅然決然的同意了。
當時我國科學家根本不知道核潛艇是什么樣子的,更別說研究了。黃旭華便購買了一個美國生產的核潛艇玩具,帶著團隊成員進行研究。不幸的是,核潛艇工作開始沒多久,國家就進入了三年困難時期。因為資金不充裕,他們一度面臨研究中止的情況。黃旭華不肯輕言放棄,在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他依然帶領著大家不斷完善圖紙。當年的老同事,至今非常懷念與黃旭華一起攻關的日子,感激他“還為我國的核潛艇事業帶出了一支隊伍”。
黃旭華帶領719所的核潛艇設計專家團隊,從最初的方案論證開始,到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技術設計—施工設計,他們總共畫了多少張圖紙 行業的一位資深專家透露說:“我知道他們719所的專家總共為‘401’艇畫了45000張設計圖紙。如果把它們一張一張連接起來,大約有30公里長!”1970年,黃旭華帶領的團隊設計的核潛艇下水成功,又通過了一系列的考核測評。這標志著我國通過獨立研發,成為了全世界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黃旭華本人也被尊稱為我國的“核潛艇之父”,縱觀其經歷,他確實擔當得起這個稱號。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當凝結了成千上萬研制人員心血的龐然大物穩穩浮出水面時,黃旭華難掩欣喜和激動,一任幸福淚水長流……這是他和同事們嘔心瀝血書寫的共和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歷史。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斗序列。至此,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遼闊海疆于是有了護衛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
1988年,核潛艇需要在南海進行深潛實驗,因為這是核潛艇第一次在這種遠海進行實驗,危險系數極大。所以當64歲的黃旭華提出自己要作為試驗組的一員下水時,沒有一個人同意。最后他辯駁說,若不自己親自下水,怎能察覺出作品需要改進的地方在哪里?眾人無力反駁,只得同意了他的要求。最后此次航行圓滿成功,黃旭華設計的潛艇經受住了深海考驗。
2025年2月6日20時30分,黃旭華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9歲。黃旭華同志的一生,是為中國核潛艇事業勇毅深潛、不懈奮斗、竭忠盡智、德高流光的一生。他“三十載赫赫而無名,花甲年不棄使命”,猶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他“攻堅苦戰兩鬢白,猶有余勇再建功”;他“此生屬于祖國,屬于核潛艇”,是整個船舶工業乃至整個國防科技工業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