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蘇州市相城區渭塘鎮盛澤蕩村,平平整整的道路縱橫交錯,大小高低的樓房錯落有致,房前屋后的花草生機盎然,大大小小的庭院整潔有序,成片的桃林、清澈的河水以及粉墻黛瓦的蘇州民宅相互映襯,宛如世外桃源。
盛澤蕩村不僅是美麗家園省級示范點,也是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這斐然成就的背后,凝聚著盛澤蕩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冬梅的智慧與匠心。在她的帶領下,村兩委繪制了一幅村凈、景美、人和的美麗鄉村畫卷。
以點帶面,推動發展
談及盛澤蕩村人居環境提升的經驗,朱冬梅強調了以點帶面的重要性,也就是通過少數帶動多數、個別群體推動集體、小塊面促進成片區域的發展。
這一經驗可回溯至2003年。彼時,朱冬梅擔任鳳陽村婦代會主任,肩負著帶領全村婦女投身新農村建設的重任。面對這一挑戰,她果斷決定選取小范圍區域打造示范點。陸家橋后巷被選定為試點,朱冬梅在此精心規劃、全力打造樣板,成功摸索出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路徑,隨后全村推廣,成效顯著。當年,朱冬梅也因此獲評相城區三八紅旗手,并入選區“十行百杰”青年典型。
此后,朱冬梅在不同的崗位上持續優化和完善“以點帶面”的工作方法。
2023年8月,朱冬梅出任盛澤蕩村黨委書記。面對美麗鄉村建設,她再次運用“以點帶面”策略。在決策層面,借助老黨員朱雪根的“老朱議事室”、婦女議事會等平臺,以點帶面,構建共治格局;在動員工作中,充分發揮網格員、村民小組長、老黨員等力量,以點帶面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在建設過程中,建立黨員先鋒戶、清潔文明戶等機制,實施“門前三包”,開展“我的門前我清潔”等系列活動,以家庭小美匯聚成村莊大美。
朱冬梅還充分調動婦女力量,帶動每家每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盛澤蕩村婦女議事會制訂《巾幗惠民積分制管理標準》,并成立評定小組,通過積分激勵機制,調動婦女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以“小積分”激活鄉村治理新模式。
因地制宜,保障民生
“在基層與群眾打交道需要極大的耐心,既要宣傳政策,又要確保不損害群眾的利益,關鍵是要讓群眾真正感受到實際的利益和好處。”朱冬梅介紹。
盛澤蕩村已完成4000多平方米的地面硬化,創建了68畝菜園、100畝果園和40畝百草園。朱冬梅在項目啟動時組織村民大會,邀請老黨員和代表監督。她每天監督施工現場,解決問題,并定期向村民報告進度,確保工程透明公開,保障村民利益。朱冬梅表示,“實現基層治理的公開化和透明化,確保村民利益,就是讓群眾得到實際的利益和好處?!?/p>
此前,許多村民的房前屋后是“爛泥地”。村兩委采取了統一規劃,將這些“爛泥地”改造成了“景觀地”,統一種植了花草樹木,既清理了不規范的小菜地,還打造了美麗庭院,使得村莊變得更加整潔有序,實現了雙重效益。朱冬梅表示,“環境的明顯改善,讓大家生活得更加舒心。這同樣體現了‘利益’和‘好處’。”
“要讓群眾得到利益和好處,關鍵在于因地制宜。”朱冬梅認為,基層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必須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方法和策略,這些方法和策略既要得到群眾認可,又要能推動當地長遠發展?!皩ⅰ疇€泥地’轉變為‘景觀地’,便是因地制宜的實踐。”
盛澤蕩村地處盛澤湖景區西側。朱冬梅到任后,在提升村莊人居環境和推動整體發展方面,始終緊扣因地制宜的原則。例如,因地制宜回收廢棄船只,打造出集觀賞與游玩為一體的船園,既美化了環境,又留住了鄉村記憶。
“目前,我們正邀請農業專家深入村莊進行指導,擴大桃園、果園等經濟作物的自主種植規模。我們還在持續優化桃花節、采摘節等特色活動,以及將農業土地的對外出租經營模式轉變為村集體自營。這些舉措都是基于村莊實際情況和長遠發展規劃采取的因地制宜的策略?!敝於费a充道。
陣地建設,豐富內涵
“提升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不僅關乎自然環境,還涵蓋人文環境?!敝於返饺问墒幋逡荒甓鄟?,通過一系列陣地建設,不斷改善村里的人文環境。比如,“田肚浜·幸福家”婦女微家,不僅是婦女兒童的活動場所,還作為巾幗惠民積分兌換點,拓展了村民群眾的活動與閱讀空間。
2024年5月28日,渭塘鎮婦聯、鎮慈善會聯合盛澤蕩村黨委在“田肚浜·幸福家”共同舉辦了漢服體驗活動。活動特別邀請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廉勤監督員共同參與。大家身著華麗漢服,沉浸式學習茶文化,親手制作螺鈿發簪。朱冬梅說:“有了陣地,我們就可以在陣地里舉辦更多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推動文化藝術下鄉,既豐富了村民生活,也吸引周邊群體前來體驗我們的美麗村莊?!敝於氛f。
景美、人和,一幅和美鄉村的新畫卷正在盛澤蕩村緩緩展開。2024年,盛澤蕩村入選蘇州市“走看學做比黨建”示范點位。
對于美麗鄉村建設,朱冬梅有著更為宏偉的愿景。2024年10月23日,在相城區鄉村美學比較交流會上,朱冬梅作為代表發言提出,“用美學賦能鄉村振興。接下來,盛澤蕩村將運用鄉村美學引領村莊設計,并持續加強鄉村美學教育,以此奏響鄉村振興的新篇章?!?/p>
圖片由渭塘鎮婦聯和盛澤蕩村提供
編輯 吳元梓 1159492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