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大地的璀璨文化星河中,燈彩宛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深厚的民俗底蘊。中華燈彩以長江流域為源頭,綻放出絢麗多彩的光芒,而蘇州燈彩(史稱“蘇燈”)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堪稱燈彩藝術中的典范之作。
燈彩之首
蘇州燈彩與元宵節相伴而生,在太湖流域歷經孕育發展。從最初的模仿創造階段起步,到晉、魏時初見雛形,南北朝基本成型并走向成熟。
宋代燈彩分“蘇、福、粵、京”四大流派,蘇燈居首。它造型優美、結構精巧、色澤秀麗,裝飾與制作工藝精湛,備受贊譽,彰顯出在燈彩領域的重要地位。其大型琉璃燈,色彩絢麗,所繪山水人物等非常精妙。《乾淳歲時記》記載,當時燈品眾多,蘇燈、福燈最為出眾,蘇燈更是元宵張燈的首選。
蘇州燈彩極盛時,從黃鸝坊橋到山塘一帶,長達十里的街道擺滿彩燈。燈市期間,各類人群齊聚,官宦豪門還會租樓觀燈。燈的種類豐富,有龍燈、馬燈等,同時還衍生出燈社、燈謎等燈文化活動。
民國初期,蘇州燈彩仍很興旺,據1925年燈業公布的數據可知,當時閶門內吳趨坊、皋橋、南浩街一帶大小燈鋪有127家之多,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小云飛”“巧云齋”“靈云飛”等。后來,由于戰亂以及現代工業的沖擊,繁盛千年的蘇州燈彩行業逐漸萎縮,到新中國成立前,燈鋪僅剩三十多家,只能靠制作紙扎維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州民間工藝發展曲折。初期,呂泉福等藝人開設燈彩社。在工商業改造中,相關燈彩社并入蘇州民間工藝廠,成立燈彩車間。1959年,該廠制作的《亭臺樓閣燈》在全國花燈比賽中獲得第一名,“蘇燈”因此聞名全國乃至世界。2008年,蘇州燈彩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做功考究
蘇州燈彩以“精、細、美、雅”聞名,造型精致秀雅、光彩照人,神似蘇州古典園林中的亭臺樓閣。別具一格的外形設計,搭配結構精巧的骨架,加上鏤剪雕鑿精細雅致的剪紙,以及蘊含吉祥寓意、色彩斑斕的套色燈花,構成了獨特的視覺效果。燈內筒芯上,以吳門畫派工致細膩、雅俗共賞的筆法繪制的山水、花卉、人物畫面循環展示。燈架輪廓裝飾著耀眼的花邊,角尖如意處懸掛著飄逸的流蘇。
蘇州燈彩將傳統經典文化蘊藏其中,在每處細節中體現和詮釋著美學原理。從黃金比例的運用,到刀工的精妙展現,再到筆墨的獨特韻味,這些特有的藝術語言深刻地闡述著美學精神。
蘇州燈彩以紅色為主要色調,多種色彩相互碰撞、融合,形成絢麗多彩的視覺效果。燈彩的光變化多樣,或柔和虛幻,或強烈明亮,或變幻莫測,或星星點點。燈彩的“動”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充滿妙趣,令人稱奇。動靜結合,讓蘇州燈彩煥發出別樣的光彩。
在長達1600多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蘇州燈彩融合了“扎、糊、剪、繪、飾”以及光處理等多種傳統手工技藝,形成了獨特的手工藝體系。目前,全國僅蘇州完整保留了制作傳統藝術燈彩的五大門類,共計120多個品種。蘇燈尺寸跨度極大,小的僅有10厘米,大的可達三四十米。
蘇州燈彩的每道工序都極為考究,從劃線畫點、開料拗形,到扎架成型、裱糊燈身,再到剪紙刻花、揮筆繪畫,每一步都需要上下銜接、嚴格把關。
在圖案設計上,蘇州燈彩沿襲傳統的表現手法,借鑒唐代“華勝”的套色剪紙作為燈花,運用吳門畫派的繪畫技法為燈彩增添文化韻味,極具蘇州地方特色。
賡續傳承
蘇州燈彩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汪筱文大膽創新,從傳統走馬燈中僅三四寸的絹衣泥人獲取靈感,將其擴大為真人化的人物形象,并巧妙地模仿真人動作,使其達到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的效果。在全面繼承傳統燈彩制作工藝的基礎上,他融入適度的機動設計,成功研制出“動態人物燈彩組合景”。
1984年,以“動態人物燈彩組合景”為核心的全新燈會形式面向社會推出,瞬間引起了轟動。蘇州的拙政園、北寺塔、虎丘等著名園林景區,連年舉辦燈彩展覽。從1986年起,蘇州燈彩開啟了巡展之旅,足跡遍布江蘇、上海、山東、河北、北京等地,還走出國門,在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展覽,一時間,蘇州燈彩譽滿大江南北,贏得了無數人的稱贊。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女兒汪麗秋的協助下,汪筱文將自己在燈與彩、色與光方面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弟子,使蘇州燈彩這一傳統藝術能夠傳承發展。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