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唐朝,以行卷(溫卷)方式提高自己聲望、博得主司認可的士子中,李紳可謂其一。按照唐朝范攄所說,李紳初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時以行卷求謁的大作就是《古風》(即《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時的集賢殿校書郎呂溫說:“吾觀李二十(紳)秀才之文,斯必為卿相。”后來果然如其所言。那么,呂溫為何以此詩判定李紳以后必為卿相呢?這就要說到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物資——糧食,其價格前后漲跌驚人,李紳此詩的背后正是對平抑糧價的深入思考。
按照全漢昇先生的研究,唐朝初年物價上漲,到了貞觀初年停止。貞觀三、四(629年、630年)年間,物價急劇下降,一直到高宗李治當國的麟德三(666年)年為止,共三十八年。那么,這段低物價的時間里,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價格是什么樣子呢?唐朝吳兢在所撰《貞觀政要》卷一《政體》中說:“至貞觀三年,關中豐熟。咸自歸鄉,竟無一人逃散……又頻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賚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以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陸贄在《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中也說:“太宗躬行儉約,撫養困窮……是以至誠上感,淳化下敷,四方大和,百谷連稔。貞觀八年以后,米斗至四五錢。俗阜化行,人知義讓,行旅萬里,或不赍糧。”
2
開元、天寶年間的低物價,使得一般消費者因為購買力增大,多半過著低物欲的舒適物質生活。但好景不長,天寶十四年(755年)漁陽羯鼓一響,唐朝社會的物價一改過去四十多年的低廉狀況,而作加速飛漲之態。加之運河堙廢,江南的物資運輸不暢,使本就捉襟見肘的糧食等重要生活物資更加匱乏。據《冊府元龜》中講述:“乾元二年(759年)三月,第五琦入為相,又請更鑄重輪乾元錢,一當五十,二十斤成貫。詔可之。于是新錢與乾元通寶三品并行。尋而谷價騰貴,米斗至七千,餓死者相枕于道。”而在元稹《次山文集》卷七《問進士》(永泰二年(766年)道州問)則說:“往年粟一斛,估錢四百,猶貴。近年粟一斛,估錢五百,尚賤。往年帛一匹,估錢五百,猶貴。近年帛一匹,估錢二千,尚賤……于戲!曩時粟制至賤,衣食至易;今日粟帛至貴,衣食至難。”
這種由藩鎮作亂引發的物價上漲一直持續到大歷四年(769年),米價才開始回落。《唐會要》卷四十四中提道:“大歷四年,京師大雨水,米斗值八百,他物稱是。”直到貞元三年(787年),也就是李紳十九歲時,由于安史之亂的平定加之全國農業生產的豐收,米價開始急劇下降,每斗賣一百五十文。《資治通鑒》卷二三三貞元三年十二月條中說:“自興元以來,至是歲最為豐稔,米斗值錢百五十,粟八十。”王定保在《唐摭言》說:“貞元三年,白居易初次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拜謁朝廷著作郎顧況,顧況說‘長安百物勝貴,居不大易’。”以當時長安物價說,這絕非戲語,而是實情。
3
糧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的重要作用,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需求,也是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政通人和的貞觀年間,糧食價格便宜,百姓安居樂業。但逢遇兵禍的安史之亂,不僅糧食價格奇高,農人的生命和生產更沒有安全保障。等到剿滅叛賊、糧食價格回落,農人則要更加辛勤勞作生產糧食,來緩解戰亂給國家帶來的創傷。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為當朝官員,平衡好農人在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權益才是根本。親身經歷糧食價格巨大落差的李紳,在貞元十八年(802年)前所作的《古風二首》所反映的正是唐朝國家治理面臨的棘手問題。李紳實是深思自己若是進士及第后,如何激勵農人的生產積極性,確保全國糧食價格的相對穩定,同時通過行政手段保護農人生產積極性而不至于谷賤傷農,最大限度地保障農人權益。
德不孤必有鄰,當時的有識之士看到如此有志于國家治理的青年,都大力支持。王定保在《唐摭言》卷八《通榜》說:“貞元十八年,權德輿主文,陸傪員外通榜貼。韓文公薦十人于傪,其上四人,曰侯喜、侯云長、劉述古、韋紓;其次六人:張苰、尉遲汾、李紳、張俊余。”而載于《全唐文》卷五五三的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則說:“有沈祀者、張苰者、尉遲汾者、李紳者、張后余者、李翊者,或文或行,皆出群之才也,凡此數子,與之足以收人望,得才實。主司疑焉,則與之解之;問焉,則以對之;廣求焉,則以告之可也。”
元和元年(806年),李紳登進士第,三年后任唐室校書郎,與白居易、元稹等倡導新樂府,后任國子助教、御史中丞、觀察使刺史宰相,其所任之職無不在農人的糧食生產上用心用力。而《古風二首》所發出的先聲,一直在他心中念茲在茲。他在滁州、壽州、淮南任上大力促進農業生產,保障農人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大和三年(823年),61歲的李紳在壽州任刺史,所轄霍山縣多猛獸傷人。他到任后延續前任刺史的舉措興農安農,杜絕虎患傷人,讓當地茶農、樵夫得以在無虞的環境中勞作。他在《虎不食人》中說:“霍山縣多猛獸,頃常擇肉于人,每至采茶及樵蘇,常遭啖食,人不堪命。自大和四年至六年,遂無侵暴,雞犬不鳴。深山窮谷,夜行不止。”此詩文中所透露出來的情感,與先前的《憫農》一脈相承,均體現出對農人民生問題的真摯關懷。
編輯 許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