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傅,3號樓下水管道堵了,快帶上家伙事兒!”3月10日,丹東市元寶區泰和花園的樓宇間回蕩著清脆的呼喚。循聲望去,身著大紅棉服的董克君正仰頭招呼著。話音未落,志愿者王安清已拎著工具包出了單元門,兩人疾步而行的背影,構成了這個老舊小區最溫暖的風景。
這樣的場景,在泰和花園小區每天都在上演。
董克君和王安清都是泰和花園離退休干部黨支部的一員,在這個小區,像他們一樣活躍在基層治理各項工作中的銀發黨員有30位。這些老黨員有的才退下來幾年,有的已經90多歲高齡,本來應該在家享享清福,但是他們都選擇了另外一種生活——“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繼續發光發熱、奉獻社會。2024年年底,當“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的榮譽花落泰和花園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時,居民們說:“這份榮譽,早已在他們奔走街巷的足跡里寫好了。”
“黨旗紅”引領“夕陽紅”
走進泰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遼寧省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示范點”的牌匾赫然入目。雖然黨支部黨員的平均年齡已達72歲,但他們的組織生活卻迸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我們黨支部就像個磁場,把老同志們的余熱匯聚成火把。”黨支部書記于忠波輕撫案頭的工作日志,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銀發堡壘”的成長密碼:每月15日雷打不動的主題黨日,每年10次集中學習,每年“七一”沉浸式紅色研學,緊跟新時代打造“線上支部”。
“我們不是來養老的,是來‘再上崗’的。”黨支部委員呂志君翻開“三會一課”記錄本,紙頁間夾著居民感謝信、服務反饋表。他們創新“理論課堂+實踐課堂”模式,把黨課搬到社區廣場的銀杏樹下,開到獨居老人的客廳里。為規范組織生活,建立《退休黨員關愛管理》《黨組織定期慰問》等制度10余項。去年寒冬,患有多種疾病的黨員賈錫山收到支部送來的藥箱和慰問金時,哽咽道:“這里不是我的家,卻比家更暖。”
“銀齡先鋒”架起幸福“心梯”
2020年初春,當老舊小區改造的春風吹到這個老社區時,“電梯加裝”議題卻讓鄰里間矛盾暗潮涌動。三樓住戶質疑必要性,低層居民擔憂采光權,意見分歧猶如橫亙在樓道里的鋼筋水泥。
怎么統一居民的意見呢?
關鍵時刻,離退休干部黨支部的老黨員戴上紅袖標,在于忠波的帶領下,開啟了“破冰之旅”。
“協商民主不是坐而論道,得用腳步丈量民情。”于忠波至今仍記得那個不眠之夜——首場協商會因激烈爭執而被迫中斷。次日清晨,這支“銀發分隊”便啟動“包樓到戶”機制,將社區劃分為5個責任區,黨員志愿者分為5組,每組認領100戶。他們戴著老花鏡逐戶登記訴求,邊嘮家常邊做思想工作,三個月累計召開了50余場“樓道議事會”。
面對擋光補償的“硬骨頭”,黨支部創新推出“陽光補償金”制度,通過業主公投確定標準;針對資金分攤爭議,設計出階梯式付費方案;引入“透明工程”機制,從8家競標單位中現場票選施工方。在3號樓協調會上,82歲的于大爺第一個舉手:“去年一個雨天我家下水管道堵了,是董奶奶喊來王安清等四人忙了一個多小時幫我解決的困難。安電梯我必須支持!”
老黨員們的真誠感動了居民,最終12部電梯順利安裝。居民驚喜地發現:電梯連廊采用透光玻璃設計,擋光并不嚴重,房價每平方米更是提高了近2000元。這個項目最終代表遼寧省登上第20屆中國國際城市建設博覽會。
紅色薪火點亮萬家燈火
“同學們知道雷鋒叔叔的棉襖為什么總有補丁嗎?”在“弘揚雷鋒精神 做新時代好少年”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中,董克君給中富小學的孩子們講述了雷鋒的故事。作為“夕陽紅”宣講團骨干,她先后圍繞“緬懷革命先烈,繼承革命傳統”等主題策劃校園德育宣講教育活動50多場,受教育學生達4000多人次。
黨支部組建的“公益助殘志愿服務隊”,更將溫暖送到特殊群體身邊。去年中秋節,志愿者帶著食材到獨居老人于煥金家中一起做月餅,老人動情地說:“他們怕我孤獨,這份心意比月餅還甜。”公益助殘志愿服務隊累計開展“愛心助殘”活動20余場。
黨支部組建“銀發調解隊”,累計調解糾紛150余起。在處理王女士婆媳矛盾時,調解員馬育紅連續多天上門,用自家故事打開居民心結。
黨支部的“關懷百家”工程已持續開展四年,為社區群眾解決實際困難180余項。92歲的李玉梅老人兒女在外地,黨支部定期安排黨員陪護就醫。老人拉著于忠波的手說:“你們比親人還親。”
夜幕降臨,黨支部活動室依然燈火通明。于忠波和支委們正在研究下一次的黨日活動計劃,墻上的“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獎牌熠熠生輝。從調解婆媳矛盾到推動電梯加裝,從紅色宣講到扶貧助殘,這群銀發黨員用布滿皺紋的雙手,織就了基層治理的“幸福網”。正如居民創作的打油詩所言:“莫道桑榆天色晚,黨群連心霞滿天。銀發先鋒筑堡壘,和諧家園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