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粟特胡商此舉,實乃棋高一著。如此“大唐國教”“天竺佛教”便又牽涉其中,從而引起佛道之爭。
霎時,坊間“滅佛”傳言沸沸揚揚,甚囂塵上。
謠傳曰:“滅佛運動”端倪已顯。金剛智之死,便乃征兆。其后,唐明皇李隆基、信安王李祎,便欲效“二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北周武帝宇文邕,通國大肆“滅佛”。
“火祆新教”推波助瀾、火上澆油,以致輿論紛然,舉國上下人心惶懼、民怨四起。
西漢·劉向《說苑》有云:“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百姓因此怨聲載道。若處置失當,則江山危矣!疾風迅雷,猝然而至。“大唐國教”措手不及,百口莫辯,實乃“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再說,楊家有女,名曰“玉環”。其性婉順,姿質天挺①,通音律,善歌舞,尤擅琵琶,初嫁壽王李琩為妃。
且說自寵妃武惠妃逝世后,玄宗李隆基便郁郁寡歡、忽忽不樂。后宮佳麗三千,皆不入其眼。后驪山偶遇楊玉環,楊玉環豐神綽約、靈氣十足、婉婉動人,深得圣心。尤乃莞爾一笑,攝人心魄。
玄宗李隆基見之,魂牽夢繞,茶飯不思,衣帶漸寬。近侍大宦官高力士焦急如熱鍋之蟻,即與玄宗薦之。
然楊玉環終乃其子——壽王李琩之妃,玄宗雖為九五之尊,奪子之妻,亦有傷倫理。是故,高力士謀之,令楊玉環出家為道,后再還俗,以解玄宗相思之苦。玄宗既允。
去歲,亦即大唐開元二十八年(約公元740年),玄宗李隆基以為其母竇太后祈福為名,敕令:楊玉環出家“太真觀”為女道士,道號“太真”。
而太真觀恰處皇宮之內。自此,唐玄宗李隆基遂與楊玉環朝夕相處,若一日不見,便如隔三秋。
但說,古有“四大美女”。其貌,一顧傾城,再顧傾國。世人謂之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沉魚”之典故,乃出《莊子·齊物論》。相傳,春秋末,越國有一女子,名曰“西施”,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減半分則瘦。其常浣紗于水上,魚見之,亦為之沉,是為“沉魚”。
“落雁”之典故,乃出《西京雜記》。相傳,西漢末,漢元帝劉詢派王昭君去往匈奴和親。途中,王昭君因思鄉而彈奏琵琶,曲聲悠揚動人,空中大雁聽之,竟忘振翅而落地,是為“落雁”。
“閉月”之典故,乃出《三國演義》。相傳,三國時有一美人,名曰“貂蟬”,其貌甚美。拜月之時,月皆蔽于云,是為“閉月”。
“羞花”之典故,乃出《開元天寶遺事》。相傳,大唐玄宗時,楊玉環于園中賞花,花見之,為之貌所慚而合,是為“羞花”。
是故,唐玄宗李隆基見楊玉環而日思夜想,便不足為怪。于時,太真觀內,玄宗與楊玉環正花前月下,樂不可言。
忽有人來報坊間傳言之事,玄宗聞之,怫然作色,即遣心腹——“內侍省內侍監”袁思藝去往北都太原府,以質問李祎。
李祎代天子掌“大唐國教”,護外夷之安危,本乃其分內之責。然金剛智一事,玉毀櫝中②,有跡可查,責有所歸。
李祎明知此乃“火祆新教”所為,然苦于查無實據,遂不好與袁思藝張本繼末、發明其意。
故其不敢敷衍塞責,只道責無旁貸,必查清真相,以抵失職之過。且請袁思藝回長安復命之時,可甘言美語,代為說項。袁思藝允諾。
事不宜遲,李祎雷厲風行、當機立斷,欲親赴上黨,請“太行翟氏”族長——翟無言相助,謹察“火祆新教”。
是故,回朝上報玄宗事宜,李祎便遣其弟——嗣吳王李祗,隨袁思藝同往。李祗平日居北都晉陽,兼掌太山之“昊天祠”。
袁思藝返西都長安,于圣前美言,方消玄宗心頭之怒。
金剛智示寂,既成事實,善后事務,必處置得當。
現今,“金吾衛”“刑部”已派官員專事此案。其已于東都洛陽,查明金剛智乃因吐蕃狼毒而亡。當務之急,便乃護其舍利返南天竺。李祗上請,封其弟子不空法師為大唐使節護之。
前之有言,“代北陸氏”之陸鳳仙,始供職于“金吾衛”。后卷入謀反大案,而受極刑。因袁思藝力保之,方免死罪,被處宮刑。受宮刑后,陸鳳仙改名“駱奉先”。
此謀反大案,便乃“王毛仲謀反”一案。
王毛仲乃禁軍將領,亦乃高句麗人,而并非王玄志之“拓王”一族。
西漢武帝時,漢軍攻滅“衛滿朝鮮”,于其故地,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此后,累自中原漢地,遷黎庶入“衛滿朝鮮”故地;且徙“衛滿朝鮮”之百姓,入中原漢地。
其時,王毛仲祖上——“太原王氏”一支,便自西漢太原郡,東遷樂浪郡。因其初聚居“樂浪郡”,故號“樂浪王氏”。
七百余載后,大唐滅高句麗。王毛仲一族,再被遷“河東道”之上黨之地,置于潞州城傍①。
玄宗李隆基,初為“臨淄王”,嘗于上黨為官,任“潞州別駕”。王毛仲乃其家奴,后其助李隆基平“韋后之亂”“太平公主之亂”,累建不世之功。
唐玄宗開元年間,李隆基授其為“左武衛大將軍”,再授“輔國大將軍”②,進封“霍國公”,甚得圣寵。
王毛仲恃寵而驕,與眾朝臣不睦,常有人秘奏其事。玄宗多猜忌,遂與之漸生嫌隙。后玄宗以王毛仲意欲謀反而特賜白綾,王毛仲即卒。
且說,“太行翟氏”族長翟無言,與王毛仲同,乃平亂之元從③。因其與王毛仲交好,故亦受牽連而獲罪遭免,歸太行。
此前,翟無言受封“汝南郡公”,且任“殿中省殿中監”兼“知總監”。“知總監”主管全國馬政,“八坊四十八監”皆由其監管。
免官削爵后,翟無言雖歸隱上黨,然“太行翟氏”手眼通天,或朝中、或軍中、或邊地、或異域,凡要事,其悉數盡知。朝廷和粟特胡商,皆與之相通,以便緊要之際,可假其勢力挽狂瀾、扭轉乾坤。
第四十二折 絳守居園池
話說,王之渙尚有公事在身,始從遼西歸文安。豈料剛入縣衙,便遇莫州衙署被毀一案。
其間,莫州六縣縣尉皆奉命值守。王之渙乃“文安縣縣尉”,亦不例外,彌日亙時④,恪盡職守。
莫州一案,唐廷本乃遣“左金吾衛大將軍”裴寬以察之。豈料此案方有眉目,朝廷便一紙令下:裴寬即返長安,另有所事。
莫州一案,不了了之。裴寬思前想后,皆覺其中必有蹊蹺,未免為慮。
然朝廷之命不可違,故其不得已歸而領命。
再說,“左金吾衛長史”張旭、“文安縣縣尉”王之渙皆乃張九齡門生。
去歲,即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約公元740年),白鍠攜子白季庚去往荊州尋張九齡,欲探白真陀羅之死因。然事不湊巧,張九齡恰還鄉祭奠先祖。故而,白鍠并未與之謀面。
張府大宅,處“嶺南道”韶州曲江縣⑤,張九齡歸鄉,拜掃先人之墓。后其頓覺身體欠佳,欲養足精神而返荊州。孰料,自此便一病不起,行將就木。
一日初晨,其子張拯起而至其屋。喚之,闃然無聲;趨視之,奄奄一息。未幾,張九齡便溘然長逝。
張九齡才思敏捷,豁達有為,直言正諫,耿介拔俗⑥,實乃一代賢相。
其本身健體康,安然無恙。然歸鄉不及兩月,便長眠不起。
“平盧軍”戰敗,所涉之人接連殞命。
所謂巧合之事,皆乃蓄謀已久。粟特胡商設心處慮,趕盡殺絕,以絕后患。
自張九齡囿于病榻。其子張拯便衣不解帶,一夜十往①,眠亦不安。名醫圣手診之,皆未察其病,似為邪祟之癥。
張九齡頑疾難醫,每況愈下。遲暮之年,飽受病痛,時人不勝唏噓。
莫州一案始發,眾人齊聚莫州。一夜,張旭、張拯、王之渙聚室而談。
王之渙悲愧不已道:“去歲,恩相長逝。吾未能瞻其遺容,未曾想西都一別,竟成永別。”
張旭亦悲從中起道:“據聞恩相彌留之際,惡疾纏身,神亂思昏,形銷骨立,目不忍睹。”
張拯憶及其父之死,哽咽難忍,說道:“家父本乃康健之體,然自祭祖之后,便邑邑不振,醫不見好,且病日臻。卜者言此非人間之疾,而乃邪祟予身,需作法而驅之。家父光明磊落,德高身正,鬼神之說,素未信之,故其拒而不允。吾等子孫,亦不敢多言。眼見其日漸病重,而無能為力。”言罷,其痛心疾首,難掩悲戚之情。
王之渙、張旭亦不信鬼神之說,皆覺恩相張九齡之死另有隱情。然何為?便不得而知。
今昔之感,凄愴莫狀,王之渙哀思如潮:昔日,恩相張九齡知遇之恩,銘記于心;提攜之情,沒齒難忘。而今良師已去,大恩無以為報。恩相死因,無甚蹊蹺。
王之渙指天為誓,定要查明真相,以慰恩相在天之靈。
再說,莫州一案所派朝廷命官,悉數歸朝。裴寬返長安,以待命。然朝廷卻遲遲不決。裴寬意急心忙,遂修書一封,遣信使快馬加鞭,送至北都晉陽。
信安王李祎展信知其意,當下修書,致“秘書省秘書監”賀知章。望其可于御前美言,諫裴寬除②“北都留守”兼“太原府府尹”。
彼時,晉陽城內“云南爨氏”“烏丸王氏”各執鞭撲、民械,群而毆斗,死傷慘重,舉國嘩然。諸如此事,前所未有。故時任“北都留守”兼“太原府府尹”之老臣裴伷先,便奉調回京,任“工部尚書”。
如此,裴寬轉任北都,實乃小事一樁,李祎本可上疏明皇以請之。然金剛智一案,玄宗對其怒氣方消,若此時招是惹非,必乃“無病吃藥——自討苦吃”。
是故,李祎遂致信賀知章,以冀借其口而上請裴寬之職。
賀知章少時便以詩文知名,善草隸、草書,當世稱重,乃與張旭齊名。因其喜書且嗜酒如命,后世譽之曰“詩狂”。
“秘書省秘書監”掌世文圖籍、內廷秘奧,乃帝王心腹。
賀知章一則任此職,二則能言善道,李祎所托之事,不日便成。裴寬順理成章,接任“北都留守”兼“太原府府尹”。
但說裴寬急于出仕,乃因其自任“刑部尚書”以來,便奉命查一案,此案便乃“私鑄開元通寶”。
唐高祖武德四年(約公元621年),廢隋錢,鑄行③
“開元通寶”時,即下令:“敢有盜鑄者,身死,家口配沒。”
《唐律疏議》亦有律:“諸私鑄錢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備,未鑄者,徒二年;作具未備者,杖一百。若磨錯成錢,令薄小,取銅以求利者,徒一年。”
“開元通寶”乃大唐之法幣,盜鑄錢幣,乃法之不容。
時下,盜鑄法幣,勢甚猖獗,敗法亂紀,禍國殃民。若不察,何以匡定社稷?裴寬碧血丹心,憂國恤民。盜鑄一案,其恒行之。
然世事茫茫難自料。諸事無因而至,突如其來。裴寬始料未及,應接不暇。故其返長安之時,便遣王之渙、張旭、皇甫冉去往絳州。
且說這皇甫冉,系出“安定皇甫世家”④,乃漢末名將皇甫崇之后嗣。
皇甫冉十歲便能屬文,年十五即以詩文為張九齡所嘆異。經張九齡舉薦入仕,初任“無錫縣縣尉”,與王之渙同,乃從九品小官。后遷長安,任“左金吾衛兵曹參軍事”,為裴寬之親隨,克盡厥職⑤,裴寬甚喜之。
此番還朝,裴寬去職“左金吾衛大將軍”后,便囑張旭,多加扶持皇甫冉。
卻說,諸“鑄錢監”所設鑄爐,以絳州為最多,有爐三十。揚州、潤州、宣州、鄂州、蔚州各十爐,益州、鄧州、郴州各五爐,洋州三爐,定州一爐。
《資治通鑒》有載:“唐世鑄錢,大凡天下諸爐九十九,而絳州之爐三十。其余諸爐,或隔江嶺,或沒寇虜,故當時鑄錢率倚絳州。”
是時,嚴挺之任“絳州刺史。”①
嚴挺之系出“丁零嚴氏”,名浚,字挺之,以字行。
嚴挺之少時好學,舉進士出身,累擢,升任“太原府少尹”。嘗密奏王毛仲恐有變,王毛仲敗死后,玄宗因其密啟有功,而召為“刑部侍郎”,再遷“太府寺太府卿”。
太府寺,掌財賦。設卿一名,從三品,掌邦國財貨;少卿二員,從四品上,以度量、權衡二法平物。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約公元735年),嚴挺之得張九齡賞識,薦其為“尚書左丞”。后遭李林甫傾軋,出貶“洺州刺史”。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約公元741年),嚴挺之再徙“絳州刺史”。
“開元通寶”一案,本為嚴挺之、裴寬二人共查之。后嚴挺之一貶再貶,僅余裴寬一人。
絳州一乃鑄爐甚多,二乃嚴挺之被貶之地。故裴寬方遣王之渙、張旭、皇甫冉而至絳州。
私鑄法幣,事關重大。三人重任在身,出莫州,便策馬揚鞭、晝夜兼程,疾馳而至絳州。
“絳州刺史”嚴挺之,聞裴寬遣人前來,大悅,遂于絳州城內“絳守居園池”設宴禮待。
“絳守居園池”居城內西北高垣,又名“隋代花園”“隋園”,隋文帝開皇十六年(約公元596年),絳守居園池始建,后為達官顯貴休憩游玩之所。
《山西通志》有載:“隋開皇十六年(約公元596年),內軍將軍臨汾令梁軌引鼓堆泉水開渠灌溉,余水入城內州衙,挖土成池,蓄水為沼。筑堤建亭,植花栽木,園池即成。”
園池內,曲徑通幽,古樸典雅;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假山聳峙,綠水環繞;古柏參天,花卉爭艷。
水自西北入園池,成懸瀑,噴珠濺玉。園池東西長、南北窄,有甬道橫貫之。
池周,芳草如茵,翠蔓搖綴。
池西有亭,名曰“洄蓮亭”,巍然聳立。每有霧氣氤氳,遠望之,如觀蜃景。亭北有池,名曰“洄蓮池”。
池南有亭,名曰“軒亭”,狀如井陣,周以回廊相連。“香亭”居中,通太守寢室。
池北有樓,名曰“嘉禾樓”,乃為祈百姓五谷豐登而建。
池東有樓,名曰“宴節樓”,乃太守宴客之所。
池東北有臺,名曰“望月臺”。朗日登臺,拾級而上,北可望寶塔神妙,東可覽汾水迤邐,遠可眺絳山土石,近可觀廛里②井巷。
池西南有門,名曰“虎豹門”,通州衙。門之左壁,乃“猛虎野豬搏斗圖”;門之右壁,乃“胡人馴豹圖”。
池東南有墓,其乃北齊名將——斛律光之墓。
池水東流過“望月渠”,水之盡頭,便乃“柏亭”。亭周柏樹密布,濃蔭蔽日。
池之東乃“蒼塘”。逢皓月當空,俯瞰之,回清倒影,靜影沉璧。
“蒼塘”中有東、西二島。西為孤島,島上有亭,名曰“孤島亭”,以木橋通岸;東為半島,島上石亭,名曰“拙亭”,以石堤通岸。
“蒼塘”西北有高垣,名曰“鰲豕原”。佇立其上,游目騁懷,心悅神怡。
園池中,依草木不同,而分春、夏、秋、冬四景。
“望月臺”周植迎春花。初春,輕風柔曦,馨香淡雅;花黃若金,小巧玲瓏;隨風搖曳,喜迎游人。此為園中“春景”。
“洄蓮池”廣植芙蓉。盛夏,綠荷翠蓋,紅蓮玉立;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彌漫,陣陣沁沁。此為園中“夏景”。
“拙亭”南植菊花。晚秋,金風送爽,秋菊如錦;迎風而立,傲霜而開;流光溢彩,幽香四起。此為園中“秋景”。
園池西墻,一“重檐半亭”依墻而筑,亭周廣植修竹。暮冬,白雪皚皚,青竹勃勃;雪竹交參,相映成趣;素色生香,靜謐清新。此為園中“冬景”。
如此勝景,不啻“江南園林”之美。
文人墨客,為之詠詩作賦者甚眾。其中,尤以后世——北宋范仲淹所作之《絳州園池》為最:
絳臺使君府,亭閣參園圃。
一泉西北來,群峰高下睹。
池魚或躍金,水簾長布雨。
怪柏鎖蛟虬,丑石斗貙虎。
群花相倚笑,垂楊自由舞。
靜境合通仙,清陰不如暑。
每與風月期,可無詩酒助。
登臨問民俗,依舊陶唐右。
第四十三折 吉金出中條
時值暮秋,暖而不熱。
園池中,菊花盎然,爭奇斗艷;秋風習習,秋水漣漣。幾人于“宴節樓”而聚,席間另有二人作陪。
一人姓封,名常清,蒲州猗氏縣①人氏。
封常清年少時,嘗隨外祖父流落“安西都護府”。后自薦從軍,且投“安西四鎮都知兵馬使”高仙芝麾下,任“侍從”。
封常清自有目疾,身形矮小,骨瘦如柴,短腳跛足,步態蹣跚。
諺語有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封常清雖其貌不揚,然生性敦厚,克勤克儉,任勞任怨;能思精敏,處事值機,無所遺算。故而,高仙芝甚為倚重,令其常侍左右。
封常清此番至絳州,便乃受高仙芝之意,去往“輔國大將軍”高秀巖府上,以冀高秀巖可攀朝中權貴,再進其位。高秀巖乃絳州稷山縣人氏。是時,恰逢其歸鄉省親。
聞知故友嚴挺之被貶絳州,待其拜謁高秀巖之后,封常清即至絳州府衙。
另一人姓衛,名伯玉,蒲州安邑縣②人氏,乃封常清遠親之子。
衛伯玉自幼熟習武藝,頗有膂力。時下,方至弱冠之年。
得悉封常清返鄉,衛伯玉之父便尋至封常清門下。望封常清可引其子沖鋒陷陣、建功立業。其言:“夫英雄者,胸懷大志,志在四方。犬子年富力強,一身武藝,當以報國為重。”
衛伯玉亦壯志滿懷,豪情萬丈;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封常清見父子二人如此激昂忠義,又見衛伯玉體格壯碩、勇武剛健,確乃征戰之材,便允之隨其左右。
王之渙見衛伯玉眼生,遂道:“小兄弟身強力壯、形貌魁梧,定乃習武之人。敢問小兄弟尊姓大名?”
衛伯玉雖生得五大三粗,平日卻訥口少言,聽聞王之渙發話,其心拙口夯③,張口結舌,面紅耳赤,一時竟未能答上話來。
封常清見狀,忙接話道:“小兄弟乃吾之遠親,姓衛,名伯玉,赤心報國,待吾復返西域,便攜其同去。”
“河東衛氏”乃晉南大族。兩漢時之“平陽衛氏”④,魏晉時之“安邑衛氏”,皆顯赫一時。聽聞衛伯玉姓衛,眾人皆意興盎然。
王之渙更乃詼諧逗趣道:“據吾所知,漢初文景之時,老臣衛綰;武帝之時,皇后衛子夫,其弟‘長平侯’衛青;魏晉之時,重臣衛瓘、書法大家衛夫人、美男子衛玠。其姿容,皆與小兄弟相去甚遠。小兄弟赳赳武夫,身強力壯。‘河東衛氏’確乃人才濟濟!”
見諸位長官大人平易近人、言語和善,衛伯玉拘謹之心遂從容自如。
衛伯玉聽罷,當之有愧道:“先生謬贊,實不敢當!吾雖姓衛,卻非‘河東衛氏’。”
王之渙又道:“哦?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安邑衛氏’大舉南遷。其后世,多居義興縣⑤一帶。莫非小兄弟乃‘義興衛氏’?”
王之渙一問再問,衛伯玉一時語塞,連連擺手道:“非也,非也。吾父言,吾乃‘長水衛氏’而遷安邑者。”
衛伯玉只知其乃“長水衛氏”,然何為?卻不得而知。
封常清乃其遠親,衛伯玉之族屬亦略知一二,故其再細細道來。
話說“長水衛氏”中之“長水”,乃西漢都城——長安附近一細流,其乃浐水一支。
古有“八水繞長安”,浐水便乃其中之一。
“八水”,一曰渭水,二曰涇水,三曰灃水,四曰澇水,五曰潏水,六曰滈水,七曰浐水,八曰灞水。“八水”浩浩蕩蕩,穿長安而過。
西漢文學大家司馬相如《上林賦》有云:
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浐,出入涇渭;酆鎬潦潏,紆馀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
西漢初,漢匈時有戰,北方胡人或俘、或降者,多置長水一帶。
諸胡人多為兵卒,統長水胡人兵士者,乃曰“長水校尉”。“長水校尉”乃西漢“北軍八校尉”之一。
漢京師有南軍、北軍。西漢武帝元鼎六年(約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建禁衛軍,分八支,每支士卒七百,由八校尉所領,故曰“八校尉”,屬“北軍”。
八校尉,一曰中壘校尉,二曰屯騎校尉,三曰補兵校尉,四曰越騎校尉,五曰長水校尉,六曰胡騎校尉,七曰射聲校尉,八曰虎賁校尉。
入校尉諸營之士卒,皆乃招募而來。相傳古時募兵之制,便始于此。
其中,“長水校尉”“胡騎校尉”所統之軍,皆自北方匈奴汗國而來。
初置之際,“長水校尉”掌長安北郊之“宣曲胡騎”;“胡騎校尉”掌長安近郊之“池陽胡騎”。然“胡騎校尉”不常設,故統北方匈奴之兵卒者,多為“長水校尉”。
諺語有云:“救人一命,恩重如山。”
西漢景帝末,“大丁零王”衛律之父歸順,被置長水一帶,編為軍戶。“太原郡”衛綰嫡子衛信,專加統領。
衛律其父,嘗舍身救衛信于鋒鏑之下。衛信知恩圖報,收其為義弟,允其以衛姓。衛律之父所統之北胡軍戶,便多以“衛”為姓。因其隸“長水校尉”,故號“長水衛氏”。
后衛律北返匈奴,受封“大丁零王”。所統“丁零”諸部中,亦有以“衛”為姓者。
且說,絳州乃唐時鑄幣重地。鑄錢監于此所設鑄爐有三十,為舉國之最。如此,皆因絳州其南有山,其山有銅。
此山,便乃中條山,自古多銅礦。
中條山居太行、華山之間,自東北向西南,山勢狹長,故名“中條”。其東,稱“歷山”,以舜王坪最高;其西,稱“中條山”,兀立谷地。
《左傳·成公十三年》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孫子兵法》又云:“甲兵之本,在于國力。”
東周初,晉國南擴,滅魏、虞諸國,而擁中條山之銅,假此冶銅、鑄兵、鍛器,國力漸勝,終成強國。其東遏齊、西制秦、南阻楚,稱雄天下百余載。
兩漢時,鐵冶漸起。銅冶鑄兵漸少,鑄幣日增。錢通貿易,幣之重,不言而喻。
是故,中條山之銅尤顯珍貴。
魏晉以來,中條山之銅皆由官府所掌,嚴禁私掘。
武周之時,女皇禮佛,釋教盛行。以銅鑄佛,漸成風尚。
除絳州外,唐廷于北都太原府設“太原冶”,專事鑄幣、造鏡、鍛兵諸務。其所鑄,皆乃優質形美之上品。
故而,鑄佛之要務,多交由“太原冶”。“太原冶”所鑄之銅鏡、鐵鏡,更乃以“朝貢之物”歲入宮廷。
如此,絳州中條山之銅料,便以鑄佛、造鏡為名,源源不斷地運往北都太原府。
但說,絳州時有汾陽、銅原兩監。
諸鑄錢監,以所在州府都督、刺史兼任。嚴挺之乃絳州刺史,故絳州二鑄錢監,皆由其所掌。
王之渙、張旭、皇甫冉三人此番前來,便欲詢索中條山銅之所出。
嚴挺之元元本本①,將其所知,一五一十悉數告知。
中條山之銅入北都太原府以鑄佛、造鏡,本乃無可厚非,似無懈可擊。然其量之大,卻不可思議。
三人深思苦索,皆不得解。眾人圍桌而論,不覺已至酉時。
時值季秋,金風颯颯,天涼氣肅。餐畢,嚴挺之又邀幾人府上小坐一陣后,幾人方告辭而去。
再說,王之渙祖籍晉陽,系出名門,乃“太原王氏”之后裔。王之渙五世祖王隆之,北魏時任絳州刺史。
是故,“太原王氏”一支,便隨之徙居絳州,安家落戶。其后葉②,便于絳州孕子育孫,生生不息。王之渙,便乃生于絳州。
是夜,王之渙、張旭、皇甫冉歸王之渙絳州老宅就寢。
三人次日本欲出絳州,赴長安,以復裴寬之命。孰料,幾日前,裴寬一書信而至,信中大意曰:事發突然,絳州事竟,汝等速往北都晉陽。
故而,次早待朝暾①上窗,三人披衣急起,趨赴北都晉陽。
卻說是日一早,嚴挺之正衣冠、修儀容,欲至署衙辦公。恰逢其時,一急詔而至。朝廷有令:“河東道”諸刺史,速往北都晉陽,有要事相商。
故嚴挺之喚侍從,出州衙,即往晉陽而來。
第四十四折 風起“后突厥”
話說是年七月,亦即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約公元741年)秋七月,“后突厥”登利可汗亡,本臣于“后突厥”之諸部,摩拳擦掌,蠢蠢欲動。
前之有言,霫族牙帳,眾人密談。鐵勒諸部之拔也古部、拔悉密部、葛邏祿部、回紇部,皆對登利可汗恨之入骨。②
“大丁零王”衛律掘冢毀陵之仇,不報誓不為人。
“衛律”在天有靈,附于安祿山之母——阿史德·娑嫫之身,譴責鐵勒諸部袖手旁觀、置之不顧,枉為“丁零”子孫!
諸部使者聞之,莫敢仰視,跪地俯首,面面相覷,噤若寒蟬。
登利可汗悍然不顧③,此后不久,便自食惡果。“左殺”勒兵攻之,殺登利可汗而醢④。
彼時,“幽州節度”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登利可汗暴斃,“左殺”再立登利之弟為可汗,且遣使入唐。一則報登利之喪,二則上請冊封新汗。
唐廷遂遣李唐皇室宗親——“宗正寺宗正卿”兼“右金吾衛大將軍”李詮、“左羽林衛將軍”孫老奴吊祭,且冊立登利可汗之弟。
豈料,李詮、孫老奴出西都長安,方至北都晉陽,“后突厥”新使便再至。
蓋不足一月,“后突厥”釁起蕭墻⑤,時任“葉護”之權臣阿史那·骨咄叛殺新可汗及“左殺”,更立可汗,再遣使赴唐。
“后突厥”大權旁落“葉護”阿史那·骨咄之手。
如此,本臣于“后突厥”之諸部,秣馬厲兵,欲乘隙而入,群起而攻之。
諺語有云:“按倒葫蘆瓢又起。”登利卒,新汗立。
唐廷本以為遣人吊祭而冊新汗,便可萬事無憂、安枕而臥。豈料,一事未了,又生一事。
玉策尚未至“后突厥”,新汗便再死。
“后突厥”大亂在即,警備之事,已非“幽州節度”可控。是故,北方另二節度——“朔方節度”“河東節度”,亦協同警備。
且說大唐天寶前,共置“節度”有九:
一曰“河西節度”,唐睿宗景云二年(約公元711年)置,其乃大唐所置“節度”之首,以絕吐蕃、“后突厥”互通。
統赤水、大斗、建康、寧寇、玉門、墨離、豆盧、新泉諸軍,及張掖、交城、白亭諸守捉;屯涼、肅、瓜、沙、會五州之境;治涼州。
二曰“隴右節度”,唐玄宗開元二年(約公元714年)置,以備御吐蕃。
統臨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門、寧塞、積石、鎮西諸軍,及綏和、合川、平夷諸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
三曰“安西四鎮節度”,處天山以南,以撫西域諸國。
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碎葉諸鎮;治安西都護府。
四曰“北庭節度”,處天山以北,以防突騎施、堅昆。
統瀚海、天山、伊吾諸軍;屯庭州、伊州、西州三州;治北庭都護府。
五曰“劍南節度”,西抗吐蕃,南撫蠻獠。
統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澄川、南江六軍;屯益、翼、茂、當、巂、柘、松、維、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
六曰“嶺南五府經略”,以綏靖夷獠①。
統經略、清海諸軍,及桂、容、邕、交四府;兼領安南都護府;治廣州。
七曰“幽州節度”,唐玄宗先天二年(約公元713年)置,以臨制奚、契丹,鎮撫室韋、靺鞨。
統經略、威武、鎮遠、清夷、廣邊、靜塞、恒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柳城、平盧、盧龍、龍山諸軍;及燕郡、汝羅、懷遠、襄平、巫閭、北口、鹽城、洪水諸守捉;屯幽、薊、媯、檀、易、恒、定、漠、滄、營、平諸州之境;兼領安東都護府;治幽州。
八曰“朔方節度”,捍御突厥。
統經略、豐安、定遠、振武諸軍,及三受降城;屯靈、夏、豐三州之境;兼領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治靈州。
九曰“河東節度”,與“朔方節度”掎角,以御突厥。
統天兵、天成、靜邊、清塞、大同、橫野、岢嵐諸軍,及云中、樓煩關、東井陘、合河關、蔚汾關、孟門關諸守捉;屯北都太原府、云蔚、朔、忻、代、嵐、石諸州之境;治太原府。
“后突厥”可汗相率而亡,時下權臣當道,諸部伺機而動。
“后突厥”逢多事之秋,大亂將至。玄宗李隆基,詔邊警備。
是故,北方“三節度”——“幽州節度”“朔方節度”“河東節度”,枕戈待旦,嚴陣以待。
大唐通例:備“后突厥”之事,攻防署行臺,皆設于北都晉陽,此番亦不例外。
大變在即,玄宗親命“門下省侍中”兼“兵部尚書”牛仙客,親臨北都晉陽,坐鎮指揮。
唐廷如此安排,一則因牛仙客任“兵部尚書”,二乃因其嘗遙領“河東節度”。
牛仙客領玄宗之命,快馬加鞭,奔赴北都太原府。與之同行者,乃始任“北都留守”兼“太原府府尹”裴寬。
牛仙客至晉陽城,便急召“河東節度”各軍“軍使”、各關城“守捉使”、“河東道”各州“刺史”,兼“北都太原府”各長官,齊赴晉陽,部署備戰之事。
相較“幽州節度”“朔方節度”,“河東節度”舉足輕重。
一則北都太原府乃北方戰略要地。因其長于冶鐵鑄兵,故自兩漢始,天子武庫,便多設于此,輜重亦多由此而運往各地。
二則大唐開國以來,“東突厥”“西突厥”“后突厥”諸部,或歸順,或招降,大唐則多于“河東節度”安置之,尤乃晉陽城傍。
是故,“后突厥”此番內亂,“河東節度”如黑云壓城,佩弦自急②。
卻說,大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詔令:因山川形勝,分天下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北道,四曰河東道,五曰隴右道,六曰淮南道,七曰江南道,八曰嶺南道,九曰劍南道,十曰山南道。
大唐開元二十一年(約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詔令:分江南道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分山南道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于關內道西都長安附近,置“京畿道”;于東都洛陽附近,置“都畿道”。
如此,大唐“十道”始成“十五道”。各道置“采訪處置使”,且定為常制。“河東道”便為“十五道”之一。
唐太宗貞觀元年(約公元727年),“河東道”初置。因其轄境,乃“河”③之東,故名“河東道”。
河東道東距太行,西據黃河,北接草原,南抵王屋、中條,領云州、蔚州、朔州、代州、忻州、嵐州、石州、儀州、汾州、潞州、澤州、晉州、隰州、慈州、絳州、蒲州、虢州十七州,及北都太原府。
前之有言:“后突厥”大亂將至,“門下省侍中”兼“兵部尚書”至北都晉陽,便急召“河東節度”各軍“軍使”、各關城“守捉使”、“河東道”各州“刺史”,兼“北都太原府”各長官,齊赴晉陽,部署備戰之事。
嚴挺之乃“絳州刺史”,絳州屬“河東道”。是故,得朝廷之命,嚴挺之當即往北都晉陽而來……
(未完待續)
注釋:
①天挺,天生卓越超拔。
②玉毀櫝中,比喻因主管人員失職,而造成重大損失。語出《論語·季氏》。
注釋:
①城傍,唐朝時,邊疆部族軍民遷入內地后,在軍鎮、城市附近形成的聚居區域。
②輔國大將軍,唐朝高級武官名稱,官階正二品。在四十五類“武散階”中,“輔國大將軍”的級別僅次于驃騎大將軍,排名第二。《新唐書·志·百官一》有載:“武散階四十有五:從一品曰驃騎大將軍;正二品曰輔國大將軍;從二品曰鎮軍大將軍。”
③元從,從開始就相隨從的人。
④彌日亙時,一天到晚。
⑤曲江縣,在今廣東省韶關市境內。
⑥耿介拔俗,形容有志節而不與世茍合。
注釋:
①一夜十往,體貼周到地服侍病人。語出《后漢書·第五倫傳》。
②除,任命、授職。
③鑄行,指鑄造并流通貨幣的行為。
④安定,指兩漢之安定郡,在今甘肅省涇川縣一帶。
⑤克盡厥職,能夠盡到自己的職責、做好自己的工作。
注釋:
①絳州,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絳州為“上州”,治所在今運城市新絳縣。當時絳州之轄區,相當于今運城市東部與臨汾市南部。
②廛里,古代城市居民住宅的通稱。
注釋:
①猗氏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一帶。
②安邑縣,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一帶。
③心拙口夯,心思粗笨,不善于說話。
④兩漢時之“平陽”為“河東郡”所轄一縣,直到三國曹魏時期,方升格為“郡”,故“平陽衛氏”亦屬“河東衛氏”。
⑤義興縣,即今江蘇省宜興市一帶。秦漢時,稱“陽羨”;西晉至隋唐,稱“義興”。北宋初,為避太宗趙光義之諱,更名為“宜興”,此后歷朝沿襲,直至今日。
注釋:
①元元本本,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尋求根本。語出班固《西都賦》。
②后葉,指“后代”“后裔”“后世子孫”。
注釋:
①朝暾,初升的太陽。
②參見第一幕《遼西》第十五折“陰謀霫帳內”。
③悍然不顧,形容不顧一切、肆意妄為。
④醢,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將人剁成肉醬或肉泥。
⑤釁起蕭墻,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注釋:
①夷獠,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②佩弦自急,指身佩弓弦,以提醒自己要如弓弦般緊張。語出《韓非子·觀行》。
③“河”,參見第二幕或第三幕其他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