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蒙縣汪四村,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莊,在成為遼寧省作協的扶貧對象時,便似一見如故的老友,給人溫暖與親切的撫慰,成為我在扶貧期間念茲在茲的地方,也是一個讓我的心靈得到洗禮與升華的地方。我常常回想起那些時光,那遙遠靜謐的夜空,總有一顆顆星斗,不那么耀眼卻總能輝映在記憶深處。
進駐汪四村
早晨,鬧表如期而響,熟悉的音樂把我叫醒。喝杯溫水吃了降壓藥,簡單吃點兒早餐,我便打車去了沈陽站,與同事李海巖一同乘坐特快列車奔往阜新,奔往我們的幫扶對象——汪四村。
駐村幫扶的事情拖了近一個月,終于在二〇一八年早春有了確切的日期。尚不知那里狀況如何,一開始那些擔憂的日子已經遠去,現在倒有了些許期待。坐在列車車窗前向外望去,熟悉的風景漸行漸遠,早春的氣象定格在大片的原野、樹林,以及散落其間的村莊,我的內心平靜又安寧,足以說明我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吃苦耐勞對于我是心性的磨練,更是小事一樁,相信我會得心應手地完成各項工作。
在村宣委周占國的安排下,我們住進了林場家屬區,生活條件比我們預想的要好得多。
下榻的居所樓下就是飯店,名曰大艷。很久沒吃到正宗的農家菜,我特意要了一盤玉米面大餅子,就著一菜一湯,我和李海巖美美地吃了一頓晚餐。既是老板娘又是大廚的大艷十分好客,結賬時給我們打了折。這對于我們兩個不會烹飪的男人來說不勝歡喜,自然而然地把這里默認為以后的食堂。
早晨,推開窗戶,太陽冉冉升起,照耀著四面環山的村莊,這里的山雖不巍峨雄壯卻綿延不斷。新鮮的空氣,呼吸一口,幾乎能看到清新的氧氣在流動。炊煙裊裊,早餐的香氣在蜿蜒的小路間彌漫。早起的人們在晨光中忙碌,經營著各自甜美的日子,傳說中的小康生活,正在抵近現實之中。
第二天上午,我在村委會參加阜新市、縣領導來汪四村的調研會議,鎮黨委書記和鎮長隨同參會。會后,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帶我們去縣城參觀,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當我們帶著鄉風鄉情滿載而歸時,阜新市的作家張國梁、韓金凱、王靜已等在我的居所。他鄉遇故知,總會讓人倍感友情的溫暖。
我們一起吃晚餐,商量著如何為村里作出貢獻,諸如聯系縣文化館給農民放一場露天電影;為村圖書館捐贈圖書;聯系知名作家義務給孩子們授課等。
送走客人,獨自去村里散步。
鄉村的安謐是城市永遠抵達不了的風景,雖然有些寂寞,有些空曠,但這里有溫順的牛、羊,有雞、鴨在悠閑地散步,還有經久不息的狗吠。在這里安居下來,一點兒也不感到失落,反而有了清風滿懷的適意。
春風化雨
春天似乎和夏天一起來的,冬日積雪剛一融化,天氣就熱起來了。
與村干部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大家配合默契,對于汪四村是一件幸事。村里的工作零碎,大家各負其責,我們的崗位大都是與宣傳、調研有關的工作。村干部也是村民的當家人,自然與村民有著水土相依的關系。
村里的千余名村民,像撒在土地上的種子,年復一年地繁衍又凋零,老去的和新生的,在彼此交錯中,讓光陰過得瞬息萬變,有傳說也有遺忘,有輝煌也有平淡無奇。
臨近清明節,村里的頭等大事就是護林防火。四面環山的村莊,四月干燥的天氣,如有祭奠者燒紙很容易引起山火,護林防火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大家在工作中齊心協力,出色地完成護林防火的任務。總結會上,村干部介紹說,今年尚無任何火災襲擾,現在大家都有很強的防火意識,自己的家園力當做好主人。
得閑,我在茂密的樹林間徜徉,空中飄滿了柳絮,落到臉頰上,微微的瘙癢,仿佛有一雙纖指在輕輕地觸摸。這時,耳邊拂來一陣清風的耳語,那款款的柔音,像坐在水波之上的蓮花,打坐成仙、成佛,與藍天對歌。腳下的影子在伸長或者縮短,或者被剪成細細的竹竿,連自己看了都會咧著嘴稱奇。
從村頭走到村尾,我看不到土地吐綠的跡象,卻依稀嗅到了泥土的芳香。有時候,在不經意間就會發現,青草已經拱出地皮,用鮮嫩的小手跟過路人打著招呼。還有喜鵲,或在田里悠閑地漫步,或飛到高高的樹梢,或又落回田野。走近它們,如果你不去打擾,它們會把你當做朋友,與你溫情地對視一會兒。
出了村莊,順著緩坡走上去,我看見田地里有二十幾頭牛在地里游蕩,放牛人竟是熟悉的村干部。農閑時,他們也會顧一下自己家的活兒,在地里陪著牛群待上一天。
雨水給了五月太多的恩賜,以至于連雨天變成了節日。田野樂了,村民也樂了。已是午后,走在鄉間小路上,時不時有雨滴落在臉頰上,溫潤清涼,十分愜意。
路上的景象完全被綠色覆蓋。鄉村的綠色是漫無邊際的,放眼望去,綠水青山連綿不絕,人與家禽和睦相處,一片閑適的人文景觀。 腳步在彎曲的小路上流連,世界是陌生的,卻也是親切的,不用擔心自己的內心會受傷。
遠離家鄉,呼吸著遼西的空氣,這養分足夠令人亢奮。苗兒每一天都在長大,雖說饑一頓飽一頓的,但它們抗旱耐澇的生命力一直是旺盛的,盡管看上去那么弱小。我仔細端詳著苗兒的身高,看它們悄悄長高的樣子。它們貌不出眾,果實也賣不出好價錢,但它們還是土地的寶貝疙瘩。
在鄉下,隨意和村民聊天都能聽到樸實的話語,他們那股實在勁兒,是城里人少有的。在鄉下住得習慣了,自然就變成了村里人,我先是與村干部接觸頻繁,后來陸續與村民也都熟絡起來。村民總會熱情地招呼我們去家里吃飯,盛情難卻時,我也去過幾個村民家。
他們做的飯菜各有特色,正宗的農家菜讓人胃口大開,雖然噴香的小雞燉蘑菇是用掉了漆的大號飯盆盛著,有一種把家底都端出來的感覺。小雞是正宗的溜達雞,蘑菇是老鄉從山上采回來的,濃郁的鮮香讓人垂涎欲滴。還有一位老鄉蒸的雞蛋糕堪稱一絕,香氣裊裊,回味無窮,多日后仿佛還滿口余香。
村與村距離不是很遠,卻有著天壤之別,離縣城近的村子自然要富一些,掙錢的渠道多,交通也便利。看來,便捷的交通是致富的第一法寶,然后是解放思想,卸下包袱,多謀求發展,少循規蹈矩。
夢想總是美好的,期待總是滿溢的。在平和的心態下,走出自己誠實的步履,一切都會有與夢想接近的現實。你有多大的憧憬,就會有多大的收獲,只要你努力著。
希望之光
早餐后,遼寧省作協工作人員發來信息,沈陽市將有二十余位作家到扎蘭營子學校捐書授課,我負責安排接待工作。
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飄起了小雨,這是當地罕見的一次雨情,還趕上公路維修,道路不暢,但似乎無法阻擋作家贈書的深厚情意。
學校已經安排好了歡迎儀式,歡迎橫幅也懸掛在主席臺上。學生們整齊地坐在會議室里。大家落座后,鎮領導和學校領導致辭,沈陽作家代表也致辭,然后舉行捐書儀式。儀式結束后,我和另兩位老師分別給學生們上了文學普及課。從學生們純凈、清澈、帶著憧憬與向往的眼神里,我們似乎看到了未來的小作家們正從這里起航。
氣溫有所回升,地里的苗兒冉冉生長。趕上雨水旺盛,它們生長的福祉也在提升。村民們最大的幸福無外乎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飼養的家禽能夠達標出欄,賣個好價錢。
到了晚上,我喜歡坐在窗前吹段口琴,伴著月光與星光,沉淀在往事的長河里,與自己曾經的青春相互欣賞。
為了趕寫汪四村發展藍圖的報道,我已連日失眠,終于在一周后完稿,發給了中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這篇圖文并茂的報道可謂汪四村的真實寫照,也讓全村人對新農村的建設發展目標與實現路徑愈發清晰。
遼寧省作協副主席金方帶隊,來村里看望我們這些駐村干部,詳細了解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傍晚,在鎮領導和村領導的帶領下,我們去務歡池鎮參觀。在缺水的務歡池鎮,竟有一座偌大的堿鍋水庫,這令我欣喜不已。
在水庫邊拍了幾張照片,水天一色,陰郁的天空,遠方還有殘陽在緩緩落下。雖說風景在遠處,但我們身邊從來不缺少美景。晚餐時,我們在一起分享照片和駐村的感受,大艷特意給我們包了餃子,大家團團圍坐,談笑風生。
我喜歡鄉村,這不是一句虛言,當你聞到農舍里飄出的菜香,那肯定夾帶著淳樸的味道。微風一過,樹影婆娑,那些戴著老式紗巾的婦女,出門都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看上去有點兒土氣。但日子就是如此真實,耳濡目染,去田里干活,她們不需要精心打扮,面對大自然,樸實更容易接觸到地氣。
在鄉下待久了,身上雖還有點兒城市的舉止,一旦融入村民之中,頃刻便被瓦解。在致富的路上,我想得更多的是,良好政策的出臺,應該實實在在關乎農民的利益,小康社會需要一代人扎扎實實的努力,可持續發展才是對農民最大的利益。
春天告訴我樸實就在身邊,夏天告訴我平平淡淡才是真,和農民交往,最大的益處就是敞開心扉,與之交心,不必設防,更不必讓自己置身事外,而是把自己拽近他們身邊。懂得了憨厚才懂得樸實,懂得了老實巴交才懂得普通的含義,人與人不過是歲月里結伴的過客,在同一個時代相交,那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宿命。
日子不知不覺溜過去了,我們駐村的日子即將畫上句號。從春到夏,從秋到冬,每一個季節都隱藏著果實,等待你去采擷。在虔誠的情愫引導下,我渴望愛的熏陶綿延不絕,更渴望城鄉的距離不再遙遠。
遼西一些地區,土地貧瘠,缺少雨水,副業匱乏,單一靠土地吃飯。盡管各級政府加大了扶貧力度,村里已經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省里和縣里仍有干部在此留守,目的之一就是把后續的工作做穩做實,不留隱患和尾巴。天底下最樸實的人來自于農民,因為他們純樸,與大地山河朝夕相處。
倘不是遼寧省作協安排我入駐汪四村,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它的名字,驅車經過時也只會當它是一個飛馳而過的普通村莊。但當我留下來,我就無形中變成了這里的村民。所有生活過的地方都是故鄉,叫故鄉的時候,眼里都會含著淚光,為逝去的歲月感嘆。
因為走過,所以銘記。所有的故事都在發生后結束,回眸時大多會心生感慨,感慨駐村時光,也會對人生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