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文以社會生態學模型為理論基礎,對女大學生體育參與進行深入綜述。通過系統梳理相關文獻,從微觀、中觀、宏觀3個層面全面剖析影響女大學生體育參與的各類因素。研究發現:微觀系統因素涵蓋家庭體育氛圍、學校體育教育及宿舍同伴影響;中觀系統因素包括家校體育溝通與協同、校園體育組織聯動;宏觀系統因素則涵蓋社會文化對女性體育的認知,以及體育政策法規的導向。該研究旨在為提高女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度提供新思路,同時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 女大學生" 體育參與" 影響因數" 社會生態學模型
【中圖分類號】 G807.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5)08-0179-04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CHANG Luyan1" MA Xiaoyun2*" LI Zhiming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550025 China;
2.Pingliang City National Fitness Activity Center, Pingliang, Gansu Province, 744000 China;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55000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 in-depth review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By systematically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it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various factors influenci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from three levels: micro, meso, and macro. The research reveals: micro system factors include family sports atmospher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dormitory peers. Meso system factors includ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on sport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as well as the linkage of campus sports organizations. Macro system factors include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erception of female sport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sport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t aim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mean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and at the same time, offer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Influence factor;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在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全民健康意識高漲的當下,女大學生群體的體育參與狀況廣受關注。《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特別提出了“發展青少年身體素養的目標要求”[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著重強調要切實保障學校體育課和課外鍛煉時間,以青少年為重點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和干預。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大量調查研究表明,相較于男大學生,女大學生在體育參與的積極性、參與頻率、參與項目多樣性等諸多方面都存在顯著差距[2]。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校園日常體育活動中,如體育課出勤、課余體育鍛煉,還延伸至校外體育賽事參與以及長期體育生活習慣的養成上[3]。挖掘這一現象背后的成因,已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基于此,本研究運用文獻綜述法,全面梳理基于社會生態學模型的女大學生體育參與影響因素,為后續實踐改進奠定理論根基。
1" 社會生態學模型簡介
社會生態學模型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創立。該模型涵蓋從個體直接接觸的微觀系統,到間接影響的外層系統,再到廣泛社會文化背景的宏觀系統。其核心要義在于將個體視為處于一個多層次且層層嵌套、彼此緊密關聯的生態系統之中,各個層級的環境要素以動態交互的方式,全方位塑造個體的行為模式、認知結構、發展路徑。
微觀系統:個體發展的直接觸媒。微觀系統構成個體日常生活的直接環境,是個體成長與發展的起點,在女大學生體育參與過程中扮演著基礎性且高頻次的影響角色。包括家庭、學校體育課以及宿舍等因素。
中觀系統:系統間的協同紐帶。中觀系統聚焦于微觀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系與協同互動,促使各微觀系統間形成緊密協作的合力,深刻影響女大學生體育參與的格局。包括校家合作、校園體育組織等因素。
外層系統:間接滲透的影響力源。外層系統雖不直接作用于女大學生個體的體育行為,但其影響力通過間接滲透的方式得以體現,有效拓展了影響女大學生體育參與的社會邊界。包括社區體育資源、社會媒體等因素。
宏觀系統:宏觀指引的保障力量。宏觀系統涵蓋最為寬泛的社會文化、政策法規等背景要素,從宏觀層面為女大學生體育參與行為提供導向指引與制度保障。包括社會文化環境、體育政策法規等因素。
2" 社會生態學模型下女大學生體育參與影響因素剖析
2.1" 微觀系統因素
2.1.1" 家庭體育氛圍
家庭成員長期養成的體育習慣對女大學生具有深遠的榜樣效應。一是家庭物質基礎方面。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會為女大學生購置專業運動裝備、支付健身課程等費用,為其參與體育活動提供便利,降低參與門檻[4]。二是家長的重視程度方面。若父母熱衷日常鍛煉,女大學生易受影響養成體育習慣。家庭重視體育,便會支持孩子參與體育活動;反之,家庭忽視體育,則會抑制孩子對體育的興趣與嘗試欲望[5]。
2.1.2" 學校體育教育
高校體育課程的豐富性、趣味性及適配性是影響女大學生體育參與的關鍵因素[6]。一是課程方面。傳統以競技體育為主的課程,如男子足球、籃球等高強度對抗課程,難以吸引女大學生,甚至可能引發畏難情緒;而增設瑜伽、普拉提等貼合女性特點的課程,能激發其參與熱情[7]。二是基礎設施方面。完善便捷的校園體育場地設施是硬件保障。充足的健身房、良好的田徑場、舒適的游泳館及齊全的球類場地等,為女大學生提供了多樣鍛煉選擇,方便她們根據喜好隨時鍛煉。
2.1.3" 宿舍同伴影響
行為模仿與帶動在宿舍中尤為顯著。宿舍作為女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小集體,同伴的體育行為模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一是思想方面。宿舍同伴的體育行為模式具有感染力,室友熱衷體育活動,個體易受帶動參與;反之,若室友多偏好久坐娛樂,個體運動意愿易被削弱。圍繞體育的交流互動能增加女大學生對體育的了解與興趣,強化其參與意愿。二是行為方面。女大學生在宿舍同伴積極體育行為的帶動下,會不自覺跟隨參與體育活動;在宿舍內交流體育相關話題,能獲取新的運動靈感,促使其將參與體育的意愿轉化為實際行動[8]。
2.2" 中觀系統因素
2.2.1" 家校體育溝通與協同
有效的家校溝通在女大學生體育參與中起著關鍵的橋梁作用。家長與學校體育教師定期交流,能夠及時了解孩子在體育課上的表現、身體素質狀況以及體育興趣的發展變化;學校體育教師則可掌握學生的家庭體育背景。通過這種信息互通,雙方可以共同發現女大學生在體育參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制訂解決方案。家長根據學校反饋,鼓勵孩子利用假期參加體育特訓,進一步提升體育技能;學校體育教師結合家長提供的情況,給予學生更貼合實際的體育鍛煉建議。
2.2.2" 校園體育組織聯動
校園體育組織是女大學生體育參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校園體育社團通過舉辦如“3V3校園籃球賽”“輪滑趣味賽”“新生杯羽毛球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女大學生提供展示才能與交友的平臺;同時定期開展培訓,邀請專業人士講解技巧策略,提升成員體育水平。學生會體育部作為組織者與推動者,會統籌規劃校運會、體育文化節等大型體育活動,從賽事設置、宣傳到組織報名等環節,營造濃厚的校園體育氛圍,為女大學生提供更高的展示平臺,激發其挑戰與超越自我的體育精神。
2.3" 外層系統因素
2.3.1" 社區體育資源與推廣
社區體育設施的開放程度與女大學生體育參與密切相關。第一,在社區體育設施方面,鄰近高校的社區體育設施的開放程度很關鍵。若社區擁有免費或低成本開放的健身房、游泳館、羽毛球場、乒乓球臺等體育設施,則能讓女大學生就近鍛煉,增加鍛煉機會;若設施陳舊、開放時間受限或收費過高,會使女大學生放棄鍛煉計劃。第二,在社區體育活動方面,社區舉辦的趣味運動會等體育活動,若能吸引女大學生參與,可豐富其課余生活,增強社會融入感。但現實中,部分社區因未充分考慮女大學生需求,宣傳不足,導致其參與度較低。
2.3.2" 社會媒體與體育偶像效應
在當今信息時代,社交媒體對女大學生體育觀念的塑造起著重要作用。第一,在社交媒體影響方面,健身達人在微博、抖音等平臺分享運動教程、減肥經驗等內容,激發女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9],引導她們嘗試新的運動方式;平臺上的運動挑戰話題,促使她們參與其中,形成運動社交圈,提高參與積極性。第二,在體育偶像激勵方面,體育偶像具有較大影響力,知名女運動員在賽場上展現的堅韌等形象,成為女大學生的榜樣。觀看重大賽事中女運動員的表現后,女大學生受到鼓舞,激發參與體育的動力。例如,中國女排奪冠后,高校排球社團報名人數增多。
2.4" 宏觀系統因素
2.4.1" 社會文化對女性體育的認知
傳統社會文化中對女性形象有著柔弱、文靜、宜室宜家等刻板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女大學生體育參與的熱情。受這種觀念影響,部分女生擔心參與激烈運動不符合傳統女性形象,會被他人異樣看待,從而對諸如足球、籃球、拳擊等運動項目望而卻步,限制了自身體育參與的項目選擇范圍。但隨著現代多元包容的文化逐漸興起,現代社會逐漸倡導女性追求健康、活力、獨立的形象。這種文化氛圍鼓勵女大學生突破傳統觀念束縛,勇敢參與各類體育項目,追求身心全面發展。
2.4.2" 體育政策法規導向
國家和地方出臺的一系列體育教育政策,為女大學生體育參與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規定高校體育必修課學分,確保女大學生在校期間有足夠的時間接受系統的體育教育;加大對高校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體育場地條件,為女大學生提供更好的體育鍛煉環境。這些政策從體育宏觀層面推動了女大學生的體育參與。同時,為促進女性體育發展,政府出臺了多項專項政策。設立女子體育賽事基金,鼓勵舉辦更多高水平、高質量的女子體育賽事,為女大學生提供觀摩、學習、參與的機會;出臺鼓勵女性體育人才培養的政策,為女大學生未來從事體育相關職業開辟道路,提高她們對體育事業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3" 結論及展望
本研究全面深入剖析了影響女大學生體育參與的因素,揭示出其體育參與受多層面環境交互影響,各層級系統相互關聯。從中得到的啟示是,女大學生體育參與并非孤立現象,家庭、學校、社會等層面因素相互作用。要提升女大學生體育參與,需綜合考量各層面因素,形成協同效應。同時,也凸顯出深入研究各因素影響機制的重要性,為制訂有效策略提供依據。
盡管本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一是在研究方法上,當前多為描述性分析與相關性研究,難以精確衡量各層級因素對女大學生體育參與影響力的具體大小。二是研究視角方面,目前以靜態研究為主,缺乏對女大學生體育參與動態變化及跨文化差異的關注。
鑒于女大學生體育參與問題的復雜性與動態性,未來仍有諸多研究方向值得深入探索。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應進一步強化量化研究手段,以精確衡量各層級因素對女大學生體育參與影響力的具體大小。其次,研究視角可更加多元化。一方面,加強縱向研究,跟蹤女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乃至步入職場初期的體育參與動態變化,剖析不同人生階段環境因素變遷對其體育參與的長期影響,以填補目前以靜態研究為主的空白;另一方面,拓展跨文化對比研究,探究不同國家、民族文化背景下女大學生體育參與影響因素的異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為優化我國女大學生體育參與環境提供新思路。最后,實踐應用層面亟待拓展。基于研究成果,高校、家庭與社會應形成更強有力的三方聯動機制。高校需進一步優化體育課程體系,依據女大學生興趣與需求動態調整課程設置,加大體育教師培訓力度,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同時,完善校園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與管理。家庭要強化體育意識培養,營造良好家庭體育氛圍,加強與學校的溝通協作。社會各界應加大社區體育資源投入,創新社區體育活動形式,充分利用社會媒體傳播正能量體育文化,推動體育政策法規落地見效。通過多方協同發力,切實提升女大學生體育參與水平,助力其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為我國體育強國與健康中國戰略實施注入青春活力,推動女大學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澎湃新聞.深讀《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發布:“身體素養”將成為青少年體育關鍵詞[EB/OL].(2019-09-27)[2025-01-2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559642.
[2] 陳善平,宋迪,謝麗君,等.中國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動機聚類分析及體育行為特征[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1):57-67.
[3] 饒稱意,丁領,彭心如,等.女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限制因素及生態化策略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21,40(6):110-114.
[4] 于曉梅,閻晉虎,張業安.個體需求視角下中國家庭體育價值的社會性嬗變[J].體育與科學,2024,45(5):112-120.
[5] 吳清,李格,自我決定理論視角下的女大學生體育課選項動機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6):73-78.
[6] 朱樂青,董寶林,陳敐,等.性別角色沖突對女大學生體育參與意識的影響:同伴和體育老師自主支持感的并行中介效應[J].中國體育科技,2023,59(3):106-113.
[7] 夏俊彪,史曙生.計劃行為理論視角下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25,48(1):127-136.
[8] 王亮杰,涂傳飛.網絡直播間健身群體的身份類型與建構邏輯——基于“劉畊宏女孩”的網絡民族志考察[J].體育學刊,2023,30(4):50-55.
[9] 張越,楊海晨.被拓寬的“極化”范疇:劉畊宏全民“毽子操”健身動員的參與式觀察[J].體育與科學,2023,44(2):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