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全球相機行業格局中,德國產的膠片相機無疑占據著一線梯隊的顯赫位置。德國相機領域,猶如一座龐大而復雜的迷宮,款式多得讓人眼花繚亂。然而,撥開層層迷霧,便能發現大品牌屈指可數,且這些品牌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宛如一張緊密交織的大網。像徠卡(Leica),憑借其精湛工藝與卓越成像,成為攝影愛好者心中的神圣殿堂;蔡司(Zeiss)以鏡頭光學技術稱霸,其鏡頭猶如相機的 “靈魂之眼”;祿來(Rollei)則在雙反相機領域獨樹一幟,引領著特定類型相機的潮流走向。在這些廣為人知的超級品牌之外,福倫達(Voigtl?nder)猶如一顆獨特的星辰,在早期德產相機中散發著別樣光芒,堪稱一個相對另類的存在。福倫達的歷史,厚重而悠遠,它誕生于德國光學產業蓬勃興起的年代,從最初的默默無聞到逐漸嶄露頭角,一路見證了相機技術的變革與發展。但福倫達并不滿足于隨波逐流,它始終懷揣著另辟蹊徑的勇氣和決心。在那個傳統相機技術占據主導的時代,福倫達宛如相機界的堂吉訶德,一次次發起對常規的挑戰。它進行著各種天馬行空式的嘗試,從獨特的鏡頭設計,到創新的機身構造,試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然而,命運似乎總愛開玩笑,盡管福倫達付出諸多努力,最終卻未能收獲預期的輝煌。在市場的風云變幻中,它漸漸隱退,只留給世人一個 “誰解其中味” 的寂寥背影,那些未被完全理解的創新,成為了相機發展史上一段神秘而又令人嘆息的篇章 。
難用的老相機
以今天的眼光回溯往昔,大部分德產老相機在使用體驗上,的確很難被納入 “好用” 的范疇。在那個時代,科技尚未如此發達,所有功能幾乎都需手動操作。拍攝者想要調整光圈、快門速度,都得親自動手擰動旋鈕,全憑經驗與手感。更別提許多相機甚至采用估焦的對焦方式,攝影師需憑借自身對拍攝距離的判斷,手動轉動對焦環,試圖讓畫面達到最清晰的狀態,稍有偏差,拍出的照片便可能模糊不清。
反觀現代相機,設計思路已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高度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成為顯著特征。如今的每一款相機,定位宛如一位忠實的 “仆人”,全心全意為使用者服務。哪怕是一些極為小眾、十年都未必會用到一次的微小功能,相機研發團隊也會提前為用戶考慮得面面俱到。但這種便捷也伴隨著弊端,一旦相機無法滿足用戶日益更新的需求,它便會像過時的物品一般,被迅速地替換掉。
話說回來,在當時有限的技術條件下,德產老相機的設計者們同樣竭盡全力,試圖將相機做到“好用”。他們不僅注重相機的功能性,更對其堅固性和耐用性投入了大量心血。相機外殼采用堅固耐用的金屬材質,內部零件經過精心打磨與裝配,力求能經受住長時間的使用與歲月的磨礪。然而,受限于技術,通過這些老式相機拍攝一張在技術上合格的照片并非易事。每一臺老相機,都仿佛是一位位性格迥異的 “朋友”,有著自己獨特的脾氣秉性。它們需要拍攝者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慢慢去熟悉其操作方式,了解不同參數組合下的成像效果,與之不斷磨合。而當二者達到人機合一的境界時,拍攝者與相機之間便會建立起一種深厚的情感紐帶,難分難舍。
在眾多德產老相機品牌中,徠卡憑借其獨特的旁軸設計與卓越成像質量,展現出一種優雅而獨特的氣質;祿來則以雙反相機的經典結構,為攝影愛好者帶來別具一格的拍攝體驗。它們像是兩位有個性的朋友一樣陪伴著創作者,而福倫達,卻是一位性格怪癖的伙伴。福倫達相機在設計上常常劍走偏鋒,有著與眾不同的功能與構造。其獨特的魅力,也讓那些真正了解它、懂得欣賞它的攝影人,深深為之著迷 。
福倫達的怪設計
以今天的主角——福倫達至尊為例,從出生到停產的短短8 年時間里,它在大眾圈層中所收獲的差評遠遠多于好評, 卻依舊固執地更新了2 代及5個不同版本。
最早的PROMINENT 是Voigtl?nder 在1932 年推出的一款帶測距儀的中畫幅相機(6×9 畫幅,使用120 膠卷),配置了福倫達自家經典的海利亞(Heliar)105mm F4.5 鏡頭,到1935 年只生產了約10,000 臺。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Voigtl?nder 想重新占領135 領域的高地,于是重啟至尊大名,并在1952 年推出了新款的至尊相機。但與Leica 和Contax 等采用焦平面快門的旁軸類相機不同,福倫達固執地以鏡間快門(Synchro-Compur)為基礎來設計相機的整體結構,也因此衍生出了它被吐槽最多的一點:對焦環被設置在倒片鈕下方的位置,轉動對焦環時,機身會驅動快門組整體前后移動來完成對焦。
這種設計讓很多使用者感覺別扭:當右眼靠近取景器進行對焦時,高大的鼻梁總是無處安放,左手還會碰到左眼,且對焦時雙手很難穩定地把持住相機。同時,為了在同一位置完成兩種功能——對焦和倒片——福倫達在倒片鈕旁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彈出裝置,輕推會彈出半圓形的倒片扳手,充滿了高級感和儀式感。但倒片的同時, 卻必須一直按著快門鈕后方的R 鈕,這種倒片方式著實非常別扭。除了以上兩點之外,Voigtl?nder PROMINENT 的其他設計基本符合正常的操作習慣。
至尊的不同版本
至尊一代共有4 個版本,1952 年第1 版PROMINENT 配置的是Compur-Rapid 快門,最高速度1/400 秒; 在一年內更新為Synchro-Compur 快門,最高速度1/500 秒;從第2 版開始,全部采用Synchro-Compur快門,并增加了背帶掛耳和機身底部的膠卷類型提醒器;第3 版(1953 年)將原先可拆卸的機頂冷靴改為固定式,并從1954 年開始,將卷片圓盤改為過片扳手。
另外,前3 個版本的至尊采用的都是沒有框線的、1:1 等比例光學取景器,視角只適用于50mm 鏡頭。取景器確實不大,但使用起來也不至于費勁。到1957 年左右, 推出了一代第4 版(Voigtl?nder PROMINENT Ia)。除了保留了過片扳手之外(當時為了防止過片時膠片表面產生的靜電,采用了與早期Leica M3 相同的雙撥式設計),還用內置了35mm、50mm 和100mm 框線的阿爾巴達(Albada)式取景器替代了之前的光學取景器,取景器的面積也增大了一些。
1958 年,已經被Leica M3 逼上絕路的福倫達開創性地推出了Prominent II。這款短命的福式帝王相機只生產了3 年時間,總產量大約6500 臺。二代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采用了一個超大的阿爾巴達(Albada)取景器,外觀看上去有些臃腫和不協調,雖然面積增大了,但取景倍率依然是1.0,并內置了35mm、50mm、100mm 和150mm線框。
阿爾巴達取景器的外觀很好辨認,從正面看上去像一面鏡子,因為前鏡片后側有鍍銀層,目的是為了反射印刷在目鏡玻璃上的取景框線。但與Leica M 系列的亮框式取景器相比,阿爾巴達取景器不僅無法進行視差修正,框線的亮度也不高,尤其在強光條件下。
至尊用鏡頭和附件
福倫達至尊各部件解析
1 光圈調節環,用于調節光圈大小
2 快門速度調節環,用于調節快門速度
3 鏡頭卡口釋放按鈕,用于更換鏡頭
4 膠片倉開關,用于打開機身背部裝卸膠片
5 同步桿,用戶設置M-X同步
6 閃光燈連接線機身旋鈕,可連接閃光燈
7 自拍上弦裝置,用于自拍使用
8 倒卷裝置,拍攝完成后倒回膠片
9 冷靴插座,用于固定閃光燈或其他設備
10 倒卷釋放安全按鈕,按下后可使用倒卷裝置倒回膠片
11 快門線螺紋插座,可使用快門線控制快門速度
12 快門釋放按鈕,按下可啟動拍攝快門
13 過片裝置和拍攝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