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的心理問題,我們需要找到可行的辦法來干預,如通過醫防結合,將關口前移,做好預防,減少學生真正被診斷成抑郁癥、焦慮癥的情況。因此,家、校、社、醫的聯手是必不可少的。
據調查,2022年,全球近20%學齡兒童青少年自報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平均5個學生中就有一個學生存在著心理困境,比如抑郁、焦慮情緒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亟須干預
孩子在整個未成年時期是非常脆弱的,不同階段受其特殊的生物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需要注意。
其一,關注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
父母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健康狀況,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篩查是心理健康促進的第一步。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篩查和治療過程中,常常需要對父母心理健康和養育行為進行測評。世界衛生組織近期還發布了針對5歲以下兒童的監護人進行精神衛生狀況篩查和健康促進的指導性文件。
孕媽媽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很重要。如果孕婦生活方式不健康、精神狀態長期緊張,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母親長期精神緊張,孩子體內就會有低水平的炎癥,炎癥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神經系統,有可能是出生的時候就帶有這種危險性因素了。
其二,關注孩子在不同階段的成長問題
學齡前、學齡期、青春期等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需要面對的問題不太一樣。比如,小學低年級與青春期時,孩子需要面對生長發育階段腦結構功能區重塑的問題;孩子青春期還會面對更多的社會和行為發展問題。此時,如果父母缺乏科學養育和親子溝通技能,孩子就可能會出現情緒的問題。
其三,關注人際關系的影響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兒童青少年普遍存在學業和人際交往壓力大和社會情感技能不足的問題。例如,在大學里面教健康生活方式的課時,學生們認為,影響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際關系,而營養與體育鍛煉等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重要程度已經排到第五、六位了。
家、校、社、醫協同共建策略
國內政策
我們國家在預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方面有兩個重要的文件。一個是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中央網信辦、教育部等聯合制定的《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另一個是2023年教育部等17部門聯合制定發布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提到,基本建成有利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形成學校、社區、家庭、媒體、醫療衛生機構等聯動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落實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的預防干預措施;加強重點人群心理疏導。
有效的干預措施
2020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10~19歲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和預防干預指南:面向全體兒童青少年采取一般性干預措施;面向有更大精神疾患或風險行為的兒童青少年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面向已經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的早期跡象或癥狀但還沒有被正式診斷為情緒/行為障礙的兒童青少年采取指征性干預措施。
在心理健康問題疏解和精準干預方面,包括六大類46項有效的干預手段:行為和活動、信念和知識、大腦和身體機能、認知和注意力技能、人際關系、社會經濟因素。其中,基于生物—心理社會健康模式,干預手段中強調了親近自然、加強身體活動、減少靜坐和屏幕使用、保持規律作息和睡眠衛生,加強社會情感學習、生活技能教育、抗逆力培養,建立支持性環境,包括家庭養育和親子溝通技能教育、防忽視和虐待、預防及應對創傷、負性事件和校園欺凌等。
學校策略
在聯合國“健康促進學校”模式框架下, 學校要對學生進行社會情感教育,教給學生身體發育及生理健康知識、生活技能等;心理健康的促進和預防要進入校園;通過轉診等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妥善安排;營造健康的學校空間、學校文化氛圍,師生和同學之間友好相處。
學校應特別關注負性事件(親人逝去、父母離異、貧窮等對孩子來說,都是負性事件)、欺凌、暴力等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
欺凌事件發生之后,教師的態度、學校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對事件中的三方:欺負人的人、被欺負的人、旁觀者,都要同時重點關注和妥善處理。
家庭策略
我們課題組2019年在北京地區進行的“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心理韌性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發現: 在經常吵鬧的家庭氛圍里,孩子心理韌性是很低的。因此,父母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父母對孩子進行社會情感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提高孩子的抗逆力。同樣在惡劣的環境下,有一定抗逆力的孩子,就不容易產生心理困境。
醫療策略
全方位服務于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發展是心理健康服務的最終目的。這需要家、校、社、醫聯動配合。在有關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醫療領域,醫生和非醫療人員(如心理咨詢師、學校教師等)一定要有法律意識。在幫助兒童青少年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有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溝通方式:要注意使用適合年齡的、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良好互動、建立關系、引導孩子積極參與行為矯正或治療;對健康測評結果保密;由兒童青少年本人參與做決定。
●健康服務內容構架:整合治療內容;提供兒童青少年單獨且保密的時間段和安全空間;內容應包括心理社會內容的測評;測評自主做決定的能力。
●政策措施:保護隱私;支持兒童青少年一些內容保密的權利;促進兒童青少年知情同意;降低兒童青少年的保健花費;與社區機構建立聯系,使轉診安全、順暢。
●父母及照護者參與:支持父母(或監護人)適當地參與;幫助父母(監護人)理解兒童青少年適宜的健康咨詢內容。
由于目前專門的精神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國際上非常強調對教師和其他教職員、社會上心理咨詢師的培訓,這是解決健康服務人力資源問題非常重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