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雨過后,雅文、淘淘等幾個孩子在院子里發現了幾只蝸牛。出于對蝸牛的好奇,孩子們決定把找到的蝸牛帶回班級飼養角,并用蛋糕紙盤給蝸牛做一個臨時的“家”。怎樣才能更好地照顧蝸牛呢?孩子們積極發現、自由探索,一場關于生命關愛的教育契機悄然萌芽。
給予支持:
萌發對蝸牛的有“愛”之情
好奇是愛心萌發的起點,當孩子展現對蝸牛這一小小生命的好奇與關注時,我沒有干預他們的想法,秉持“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創設飼養區來延展其探究行為。這種將認知興趣轉化為養護責任的過程,是孩子內化愛心品格的體現,我們應該予以大力支持。
豐富認知:
培育對蝸牛的關“愛”之心
蝸牛喜歡什么樣的環境呢?蝸牛有哪些生活習性?如何才能給蝸牛更好的照顧呢?帶著好奇,孩子們在圖書區的《蝸牛的日記》中找到了答案。原來,蝸牛喜歡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的環境,大多分布在菜園、果園、森林、公園、農田等地方,喜歡吃水果、蔬菜等水分多的食物。
鼓勵行動:
喚醒對蝸牛的“愛”心守護
在對蝸牛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孩子們決定為蝸牛打造一個舒適的“家”。
雅文:“我好喜歡我的蝸牛朋友!我要在家里給它建一個滑梯,從上面滑下來就可以吃到草莓啦!”
小可:“我要給小蝸牛建一座蘑菇屋,里面有好多好吃的,小蝸牛餓的時候就可以吃啦!”
雅文以透氣性好的竹籃為基礎,鋪上棕土和苔蘚,并噴上適量的水;小可在竹籃的一側放置了溫度計,實時監測溫度是否合適。孩子們還自主制訂了“值日生”規則,輪流檢查蝸牛的家,確保它們的生活環境衛生、濕潤。孩子們還積極為蝸牛準備喜歡的食物,一起想辦法給蝸牛洗澡,設想蝸牛喜歡的玩具等,忙得不亦樂乎。
肯定成長,滋長對蝸牛的深“愛”之意
日復一日,孩子們照顧蝸牛的行動持續進行著。突然有一天,淘淘驚訝地說:“快來看啊,這里面有好多白色的東西!像小米粒一樣!”蝸牛竟然產蛋了,它們的蛋是白色的,雖然蛋很小,但是數量卻不少。這個消息讓孩子們興奮不已,大家把蛋寶寶小心翼翼地放到一個新“家”里,還不忘給剛生完寶寶的蝸牛媽媽喂食,給蝸牛卵及時噴水。
孩子們的悉心照料迎來了蝸牛產卵,這就是愛心付出的美好回饋,同時更堅定了他們的愛心品格。孩子們將對生命的關愛融入到點滴行為里,讓這份愛心在照顧蝸牛的過程中不斷傳遞、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