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農村人,我從來沒吃過野菜。雖然野菜與我家不過一溝之隔,哪怕我的車轱轆從上面壓過,我也從來沒吃過。
每年春天,都會有城里的老人拎著鏟子來我們村后面的野地挖野菜。我媽看見他們會感慨一句:“這有什么好吃的!”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一篇文章,是介紹薺菜餃子的,作者描述的感覺那叫一個香,看得我肚子咕咕叫。我心心念念,想吃一次薺菜餃子。
盼望著盼望著,我終于等來了春天。近水樓臺先得月,我今年勢必要吃最嫩、最鮮的頭茬薺菜。
“長出來了嗎?”我在春天還沒來時就急著問姥姥。
“再等等,不下雨,地里不長草,去哪兒給你摘薺菜呢?”
春天的雨遠不如夏天的雨爽快,就像姥姥家里關不掉的水龍頭一樣,一滴一滴往下掉,急死了。
“吃吃吃,破野菜有什么好吃的,這還成稀罕玩意兒了。”我時不時就問一句什么時候挖野菜,姥姥終于被我問急了,怒氣沖天地罵我。
姥姥一點兒都不愛這些東西,野菜、地瓜、豆芡,凡是能讓人懷舊的東西,她都不愛。她說她小時候吃得太多了。
“可是書上說人老了就愈發懷舊,喜歡簡單的食物和簡單的味道。”我感到納悶。
“誰說的?”
但姥姥還是陪我去挖野菜了,畢竟我不認識薺菜。一連找了好幾棵,都是不知名的野草,可它們在我眼里都一樣。
我來河邊的唯一目的就是陪伴,陪著姥姥挖。姥姥已經幾十年沒來挖薺菜了,但還是能準確地區分薺菜跟其他野菜。“真是的,好不容易有好日子過,還來陪你遭這種罪。”
確實遭罪,本來怕被曬著便趁陰天出門,誰知天瞬間就晴了,曬得人胳膊發燙。我出門挖野菜的經驗不足,連小板凳都沒帶。
姥姥一輩子都在地里做活兒,勞作早就損傷了她的骨頭,她蹲下后,不能麻利地起身,要扶著鋤頭慢慢站起來,再去下一個長薺菜的地方。
過了一會兒,姥姥干脆站著,拿著木棍指哪兒我挖哪兒。
“行了,挖這么多夠了,吃點兒味意思意思算了。”姥姥看著一小筐子薺菜,招呼我回家。
回到家,開始洗薺菜。洗的第一遍,幾乎就是泥水;再洗一遍,還是渾水。到最后,我也記不得洗了多少遍,就一直洗啊洗,淘啊淘,感覺水龍頭都被我擰冒煙了。
“姥姥,您說饑荒的時候吃這個,吃完補充的體力夠挖它、洗它嗎?”
“有的吃就不錯了。”
我再一次蹲下來慢慢把蔫了的細小菜葉去掉。我是中午吃完午飯出門挖的薺菜,等調餡時已經傍晚時分了。
這頓飯真耗時。
進入包餃子這一步驟,也就到尾聲了。姥姥吐槽道:“那時候誰家包餃子放肉,倒是薺菜,想吃就直接吃。”
可那篇文章就是說薺菜餃子好吃啊。不過轉念一想,什么食材放肉會不好吃呢?
不管了,餃子熟了,我先吃吧。忙碌了半天,我真的太餓了,餓到前幾個餃子我都沒吃出味兒,直接往胃里送。
等我細細品嘗薺菜餃子的味道時,說好的鮮與香呢?不應該沒有啊,這是擁有60年高超廚藝的姥姥親手包的餃子,怎么還不如韭菜餃子好吃。
甚至這盤薺菜餃子因為從地頭到餐桌的時間太短,吃起來還有一股草腥味。為了它,姥姥特地第一時間用油脂鎖住薺菜的水分。
姥姥一口都不吃,在我的勸說下,才吃了一個。“好吃。”她回答得極其敷衍,但確實是實話,畢竟什么食材和肉混在一起都好吃。
好吃,但不想吃。姥姥又放下筷子。薺菜讓她回憶起她年輕的時候,但她一點兒都不想回憶吃不飽飯、起早貪黑干活兒的日子,自然也不想多吃那兩口薺菜。
家里人下班回來,紛紛夸贊薺菜餃子鮮、香、嫩,說明天還想吃。
姥姥沒搭腔,我也早早回屋躺下。挖它,洗它,擇干凈它,包它,吃它,每一步我都很累。
有些菜成為季節限定是有原因的,實在太磨人了。
可我以后在飯桌上聊天,還是會神采奕奕地講起我吃薺菜餃子的經歷。
“真的太好吃了,鮮、香、嫩。”我語氣夸張,用我僅會的3個詞夸贊它。沒辦法,大家都說它好吃,我的味蕾一定要跟上大家的腳步。
“真的嗎,哪里有薺菜?”飯桌上比我更年輕的年輕人開始心動。
“我家后面,你可以來挖。”
“那我過兩天就去。”朋友很興奮地說。
“快去吧,過兩天就敗了,得趕緊摘。”我生怕他三分鐘熱度不來了,轉手將收藏的那篇關于薺菜餃子的文章發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