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井巷陌的社區書屋到鋼筋搭建的“閱讀城堡”,從書頁泛黃的舊書攤到視力障礙者指尖的浮點,每一處閱讀的角落,都是文明的火種在人間安放的驛站。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楊莊街道社區的“社區書屋”,吸引了居民前來閱讀。據了解,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楊莊街道精心打造“社區書屋”公共閱讀空間,在書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親子閱讀、“舊時光·老故事”照片征集、重溫煤礦精神“薪火傳家”行動、“傳承紅色經典 賡續歷史文脈”讀書月等系列活動,激發了居民的閱讀興趣,營造了濃厚的書香氛圍。

北京,位于西城區西四南大街的人氣閱讀空間—紅樓公共藏書樓,由電影院改造而成。

濟南,由市圖書館打造的全國首家沉浸式“閱讀迷宮”開門迎客。該迷宮內有全新圖書4萬余冊,借鑒了當下最受歡迎的互動式體驗模式,將閱、玩、樂、游有機融合。走入迷宮,色彩斑斕的書墻讓讀者瞬間進入閱讀的奇境,沉浸式、立體化體會閱讀的魅力,讓讀者踏上通往閱讀的美妙之旅。

成都,都江堰市的鐘書閣書店以其獨特的設計和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眾多游客和讀者。店內層層疊疊、高聳的書墻好似都江堰巍峨雄壯的城墻。其設計融合了現代與古典風格,采用大量的鏡面和線條元素,營造出奇特曼妙的錯位空間感。

成都,街頭放置的公共鋼琴及圖書可供市民免費使用和閱讀。

廣州市天河區黃村街道,每月首個周末的下午,廣州圖書館流動圖書大巴車如期而至。廣州市“流動圖書館”已進入第四代,藏書量達5000冊。人們在車上可以享受辦證、借書、還書以及數字閱讀等服務。

71歲的退休教授劉瑞琦家中藏書頗多,他先后給多地的中小學、文化站等捐贈書籍上千冊,并開辦鄉村圖書館,向讀者免費開放。“我走到哪里,就把書捐到哪里,把書院建到哪里。”劉瑞琦說,自己就是因讀書而獲益的人,希望能給山村里的娃娃們營造熱愛讀書的文化氛圍,讓讀書改變他們的命運。

西安的焦美寧開了一家圖書館,她發現主動來看書的孩子少,于是決定帶著書去學校,義務為孩子們講故事。這一講就是10年。她看過的繪本達上萬冊,講解也非常生動有趣,成了幾百所學校孩子心中的“故事大王”。焦美寧說:“看到孩子們專注的眼神就很滿足,身體到不了的地方,書可以帶我們去。”

無錫,紅十字會志愿者在無錫市圖書館盲人圖書室給盲人講故事。從2009年起,紅十字會志愿者與無錫市圖書館盲人圖書室共建活動,已連續15年給盲人講故事、講電影,旨在讓盲人了解外面多彩的世界。
只要還有人愿意書寫,愿意誦讀,愿意聆聽,書驛便不會消失。人間書驛一定會以更自由的形態生長—在街頭鋼琴的琴鍵下,在流動圖書館的車轍里,在每片未被虛無占領的心靈原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