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報告不只是2024年的“成績單”,更是2025年的“施工圖”,每一個字都透著政策信號和經濟脈動。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這份報告不只是2024年的“成績單”,更是2025年的“施工圖”,從內外形勢到經濟增長目標,從宏觀政策到新質生產力,再到風險化解、民生保障,每一個字都透著政策信號和經濟脈動。
這份報告里藏著哪些硬核要點?哪些風口是值得咱們抓住的機會呢?
堅持經濟穩增長底線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等。實現這些目標很不容易,必須付出艱苦努力。
目標設定體現了穩定預期、激發活力的總體要求。德邦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程強表示,今年設定GDP增長目標5%左右,既是圓滿收官“十四五”的現實需求,也為實現“十五五”的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正視困難是解決問題的良好起點。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說,GDP增速設定為5%的目標符合潛在增長率下移的中長期趨勢,與2024年目標持平(5%左右),體現政策層對經濟穩增長底線的堅持,避免預期大幅波動,成為我國進行改革與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礎之一。
“2025年我國經濟有望實現經濟開門紅,預計一季度GDP增速或達到5.1%。”浙商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廖博預計。
目標符合市場預期。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這有助于各地各部門動員各類經濟資源,推動實際經濟增速保持在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水平,進而為有效保障民生就業、維護金融穩定、應對外部不確定性以及推動新舊增長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奠定基礎。
今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目標設定在2%左右,這是2004年以來物價控制目標首次低于3%。王青認為,近兩年物價水平偏低,設定2.0%左右的目標,顯示宏觀政策會著力推動物價水平溫和回升,政策指向更為明確和務實。
CPI設定在2%左右,兼顧了需要和可能。程強說,過去幾年,在國際國內多方面因素影響下,我國受制于供需關系的錯配,價格總水平處于低位,這不利于社會形成正向預期,推動價格總水平低位回升成為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
2025年核心經濟目標體系中,GDP目標“能托底”、CPI目標“防失速”、赤字率“敢加力”,體現對經濟下行風險的充分對沖。汪毅分析稱,通脹目標下調至2%,表明政策層對產能過剩和消費需求不足的警惕。今年或會出臺更多提高物價水平的政策,包括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等。
相較此前較長時間延續性的3%左右的目標值,此次目標的調整更多表現為供求關系的再平衡。廖博判斷,刺激消費的政策發力重點側重物價合理回升,建議重點關注物價總水平(即GDP平減指數)的溫和回升。
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
在備受關注的財政政策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統籌安排收入、債券等各類財政資金,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具體來看,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
財政赤字率是衡量財政政策力度的一項重要指標。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指出,2025年赤字率首次達到“4%左右”,超過2020年疫情沖擊時3.6%以上的赤字率水平,為2008年本輪積極財政政策實施以來的最高水平,體現了中央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堅定決心,符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體現出政策非常實事求是,因時因勢順勢而為。
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另一項重要內容,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迎來有力擴張。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這意味著,2025年發行特別國債規模達到1.8萬億元,比2024年增加80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首席專家曾剛指出,發行特別國債注資國有大行體現了“未雨綢繆”的政策思路。這一工作安排著眼于中長期發展,旨在夯實國有大行的資本基礎,為其更好支持國家戰略和經濟轉型提供保障。這種前瞻性安排將為國有大行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據測算,今年廣義赤字規模,即赤字、特別國債與地方專項債之和為11.86萬億元,較去年年初預算增加2.9萬億元;對應廣義赤字率為8.4%,較去年年初預算提升1.8個百分點。
羅志恒分析道,總體上看,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當前可以發揮多重作用:一是以必要的支出力度擴大總需求,以內需提振對沖外部沖擊、以內部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二是優化供給結構,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三是穩定預期,當前各方對財政政策發力期待較高,財政發揮超常規的逆周期調節能夠更好地穩預期;四是防范化解包括房地產和金融在內的經濟社會風險,更好地支持房地產保交樓、收儲等,促進房地產止跌回穩。
貨幣政策方面則延續“適度寬松”基調。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分析,今年的貨幣政策在加大總量工具操作力度、保持市場流動性充裕的同時,將更加重視政策的結構性功能。預計會繼續創新更多結構性金融工具,增加專項再貸款規模、降低再貸款利率,向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為股票市場的發展帶來更大、更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將進一步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加快改善市場預期,增強穩增長信心。
“預計2025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加大實施力度,并且更具前瞻性、有效性、針對性。”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在總量上,將適時降準降息,這是實現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重要手段。如果外部不穩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那么降準降息的時間點會提前、力度會加大;如果國內經濟恢復回升態勢穩固,降準降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或將下降,實施時間推遲、節奏放緩。
優化股市投融兩端平衡機制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穩住樓市股市”寫進總體要求,這是第一次。有關股市和資本市場的內容,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多處提及,比如“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等。
對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專家解讀認為,重點是優化融資端與投資端平衡機制。對于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當前政策更強調通過制度設計引導中長期資金常態化、規模化入市,今年相關部門有望推出更多舉措。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并購重組制度”。田利輝分析,未來或優化注冊制審核流程,強化中介機構責任,推動發行標準與產業政策銜接。“總之,要在支持實體經濟融資需求與防范市場風險之間尋求動態平衡,推動資本市場服務高質量發展。”他說。
更加突出促消費與促投資協同推進
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務。
民生銀行研究團隊認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加突出促消費與促投資的協同推進,并強調補消費短板的重要性。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風險加劇和關稅威脅加大,穩外貿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這更需要把擴大內需作為各項政策的重要抓手。此外,還要擴大有效投資,特別是在高技術產業、新型基礎設施和綠色經濟等領域,通過精準投資拉動有效需求,提高供給質量,進而實現供需之間的良性互動,這種雙向發力將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