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障應屆畢業生求職就業的基礎上,南京青年驛站創新性地面向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推廣“集體入住驛站”服務。
半夜兩點的南京南站,拖著行李箱的李然刷亮了手機屏幕——來自新能源企業的終面通知映入眼簾,但隨之而來的住宿難題讓這個異鄉求職者皺起了眉頭。這并非個例,在長三角人才爭奪白熱化的當下,眾多求職者反饋“跨城面試住宿成本高企”,而重點企業的人力資源專員更是面臨著“招到人才卻卡在安置環節”的困局。
正是洞察到這樣的雙向痛點,政企聯動的青年驛站迅速織就了一張人才安居網,將標準化的政務資源轉化為定制化安居方案,把分散的酒店資源整合成梯度化人才社區,讓冰冷的行政流程升級為有溫度的全周期伴跑服務。
小米初體驗
在2024年中的一次企業座談會上,小米華東總部負責人首次了解到南京青年驛站的集體入住服務。這一創新政策與小米目前急需調動員工開拓南京地區的業務需求不謀而合。會后,團南京市委聯合團建鄴區委迅速與小米團隊對接,陪同企業代表實地考察了多個驛站站點,雙方僅用一個月時間便達成合作共識。這既是小米在人才安置模式上的一次創新探索,也標志著南京青年驛站定制專屬服務的首次實踐落地。
今年1月,來自上海的34名技術骨干集體奔赴南京的小米華東總部開拓新業務。早在他們抵寧前,南京青年驛站已根據小米提供的員工信息及入職證明等材料,為這34名員工提前安排了“拎包入住”的免費過渡住宿,并且推薦了距離公司最近的南京青年驛站建鄴紫金和寓店。從申請入住到最終確認,整個過程只花了兩個小時。
“入住之前,我們既擔憂又好奇,因為公司之前的外派過程中從來沒有嘗試過這種模式。是不是真的有宣傳得那么好呢?當時我在內心還是打了一個問號的。”踏入驛站的那一刻,小米技術骨干王鵬翔的擔憂瞬間消散。驛站內部窗明幾亮、干凈整潔,公共區域還配備了共享辦公區和健身設施。辦理入住時,王鵬翔與其他同事還收獲了一份“入住大禮包”,內含建鄴區地圖、電話卡、青年人才政策手冊,甚至還有“南京美食打卡攻略”和“建鄴青年友好地圖”。不僅公共區域如此,入住房間更是配備完善,熱水器、吹風機、智能門鎖、品牌家電、洗漱大禮包應有盡有,書桌上還擺放著一盆綠蘿,儼然一副幸福小家的模樣。考慮到工作的便利性,驛站專門為小米員工預留了相鄰樓層,方便同事互通信息。
住好是第一步,服務好是第二步。入住次日,建鄴團區委便聯合驛站管家為這幫初來乍到的年輕人準備了“建鄴第一課”:從租房補貼申領到人才購房政策,從地鐵通勤路線到周邊商超分布,一切有關南京生活的信息都在此得以呈現。
“我們觀察到,使用過這項服務的員工,幾乎是百分百地愿意將它安利給未來即將來到南京的員工,這對我們企業的跨區域發展來說,形成了一個長效的留人機制,也體現了這項福利政策的可持續性。”小米華東總部人力資源經理施林表示,首次入住后,企業方也曾開展過一次入住滿意度調研,最終評分為9.28分(滿分10分制),絕大多數員工對于驛站的入住環境、服務態度等都有著較高的評價。
今年4月,小米還將有一批員工從天南海北來到南京,等待他們的不再是對陌生環境的不安與焦慮,取而代之的將是青年驛站帶來的溫馨與安心。
人力資源服務創新實踐
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協同發展雙重驅動下,企業用工形態正經歷空間重構,眾多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跨區域人才調配需求。這種生產要素的流動性革命,既催生了“總部研發+基地制造”“云端辦公+駐地服務”等新型組織形態,也將異地用工的治理難題推向臺前——當人才跟隨產業跨越地理邊界時,如何構建適配新型勞動關系的生活保障體系,成為影響區域人才競爭力的關鍵變量。
跨區域用工在釋放組織彈性的同時,正面臨“顯性成本”與“隱性風險”的雙重考驗。顯性層面,企業需額外支付跨地區社保補差、通勤補貼、探親假成本等;隱性層面,員工的心理契約損耗更為致命:陌生環境帶來的生活焦慮、社交網絡斷裂導致的組織歸屬感弱化,使得不少外派人員在入職后出現工作倦怠、精神疲憊的情況。
這種矛盾在住宿安置環節尤為尖銳,傳統解決方案往往陷入市場化失靈的困局。一方面,商業公寓難以滿足短期周轉需求,分散租房導致管理效能低下;另一方面,居住空間作為勞動力再生產載體,其品質將直接影響人才留存率。
針對這一難題,在保障應屆畢業生求職就業的基礎上,南京青年驛站創新性地面向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推廣“集體入住驛站”服務,根據用人單位和求職青年在面試、體檢、入職等階段的不同需求,提供“精準化、定制化、菜單化”的保障服務模式。
具體的操作流程也很簡潔明了。全市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和團組織均可與屬地團組織直接對接,只需提供人員名單、聯系方式、入住周期三項基本信息,屬地團組織便會導入寧青驛站線上申請服務平臺并接續跟蹤開展服務,讓用人單位青年人才在各站點實現“拎包入住”,幫助企業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提升企業及青年人才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南京青年驛站模式為跨區域用工治理提供了重要啟示:當人力資源的流動性成為常態,城市競爭已從單一的政策優惠比拼,轉向生活場景、發展生態的系統構建。這種將人才服務嵌入城市肌理、用數字化手段破解制度性障礙的創新實踐,不僅重塑了異地用工的安置方式,更在產才融合中開辟了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未來,隨著定制專屬申請服務的不斷優化和拓展,南京青年驛站將為更多的企業和人才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無論是新入職的員工,還是為企業發展四處奔波的技術骨干,驛站都將以溫暖的懷抱迎接他們,讓他們在這座城市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正如王鵬翔所感受到的那樣,南京青年驛站不僅是一個住宿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關懷和希望的溫馨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