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弢從事工商業多年,成為北方的民族工商業代表人物,為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維護民族工商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周叔弢(1891—1984年),原名明揚,后改名暹,字叔弢,號弢翁、老弢,安徽至德(今東至縣)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周馥曾任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職,其父周學海曾中進士,其四叔周學熙曾兩任民國財政總長,被譽為北方工業的奠基人。
作為周家第三代領軍人物,周叔弢從事工商業多年,成為北方的民族工商業代表人物,為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維護民族工商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周氏家族 人才輩出
中國近現代的名門望族有不少,比如,合肥的李鴻章家族、湖南湘鄉的曾國藩家族、廣東新會的梁啟超家族等,但是說起安徽東至的周氏家族,可就鮮有人知了。
周氏家族可謂是人才輩出,既有著名的實業家、封疆大吏,又有藏書家、氣象學家、兩院院士等,這在中國近代史上比較罕見。
周馥是家族興起的第一代,他是一個貧苦的鄉間秀才,后來因緣際會來到了當時的安徽省城安慶。彼時,安慶是中國重要的軍事重鎮,曾國藩在此坐鎮指揮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戰爭。周馥因寫得一手好字,又有文采,受到了曾國藩的賞識,一步一步進入了權力中心,成為當時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
周馥幾個兒子中最出名的便是周學熙,他當時任北洋政府的財政總長,是一流的理財專家,并且在華北地區創辦了啟新洋灰廠和灤州煤礦,奠定了華北近代工業的基礎。周學熙與南通的張謇合稱為“南張北周”。
第三代中最杰出的人物便是周學海的第三子周叔弢。他少年時期在傳統私塾教育中度過。整整十年的私塾時光,不僅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更培養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知識的敬畏之心。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西方思想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國,周叔弢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時代潮流,開始接觸西方思想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不斷交融、升華,周叔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走出書齋后,周叔弢毅然投身于實業領域,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商業生涯。1919年,他追隨叔父周學熙,在青島創辦了華新紗廠,并擔任專務董事。盡管此前他并未學習過紡織工業相關知識,但他展現出了非凡的學習能力和實干精神。
從國外采購的機器到貨后,周叔弢親自參與驗收、組裝的每一個環節,日夜堅守在工廠,直到機器順利運行生產。在這個過程中,他深入了解了紡織工業的生產流程和管理要點,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此后,周叔弢在實業界不斷深耕,歷任唐山華新紗廠董事兼經理、天津華新紗廠經理,還先后擔任過灤州礦務局、啟新洋灰公司、耀華玻璃公司等企業的董事、董事長等重要職務。
周叔弢在企業管理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大膽而有效的改革。在唐山紗廠,他果斷廢除了藝徒制和童工制,采用培訓、考試等現代化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方法,提高了員工的素質和技能水平,進而提升了工廠的管理水平;他注重生產環境的改善,添加了噴霧設備,改進了車間照明,為工人創造了更好的工作條件,同時也提高了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他還對管理機構進行精簡,將全部非生產人員壓縮到職工總數的5%,大大減少了非生產性開支,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
滿懷熱忱 投身建設
然而,周叔弢的實業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1933年《塘沽協定》簽訂后,日本侵略者加緊了對我國華北的經濟侵略,將貪婪的目光投向了周叔弢的企業。他們以“不合作就不能保證工廠安全”相威脅,妄圖以“收購”或“入股”的形式吞并唐山和天津的華新紗廠。面對侵略者的威逼利誘,周叔弢與侵略者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周旋和斗爭,試圖保住民族企業。但隨著日本侵略的不斷加深,1936年,日商憑借強權以低價收購了華新在天津和唐山的工廠。周叔弢不愿與侵略者同流合污,憤然離職。
抗戰勝利的曙光讓周叔弢看到了民族工業復興的希望,但是,國民黨當局的腐敗,很快讓他的希望破滅。他目睹了國民黨的種種倒行逆施,認清了蔣介石發動內戰、實行獨裁統治的本質。
天津解放前夕,周叔弢積極行動起來。他和愛國企業家李燭塵一道,與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緊密聯系,利用自己在當時商界的影響力,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政策,為迎接天津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周叔弢開啟了人生新篇章。他積極投身于國家建設,先后擔任啟新洋灰公司董事、總經理等職務。1950年,他當選為天津市第一任黨外副市長,這一職務他一干就是16年。在任期間,他為天津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殫精竭慮,當地人尊敬地稱他為“老市長”。
藏書贈書 嘔心瀝血
除了在實業和政治領域的杰出貢獻,周叔弢還是著名的古籍文物收藏家。
周叔弢深知古來藏書聚散無常,從不用“子孫寶之”“子孫永保”之類的印章,把書捐給國家妥善保存、開發利用,是他很早之前就有的想法。
1942年,他就在自訂善本書目中留言于子孫:“此編固不足與海內藏書家抗衡。然數十年精力所聚,實天下公物,不欲子孫私守之。四海澄清,宇內無事,應舉贈國立圖書館,公之世人,是為善繼吾志……毋售之私家,致作云煙之散,庶不負此書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先后幾次大規模地將自己的藏書捐給國家,其數量之豐、刻印之精、版本之珍,令人驚嘆。1952年,周叔弢向北京圖書館捐獻宋、元、明刻本、精校本715種共2672冊。所捐藏書中的宋朝鶴林于氏刻《左傳》,原書共三十卷,他藏有二十八卷,全部捐獻出去。后來,當他聽說華東文管會收到一卷后,立刻致函時任上海市長陳毅,建議無條件撥歸北京圖書館,“合浦珠還,功德無量”。1980年,北京圖書館將周叔弢為藏書親作的題識輯為《弢翁藏書題識》,天津圖書館也編訂了《周叔弢先生捐贈藏書目錄》。
捐獻這些書的背后凝結了周叔弢強烈的愛國情懷。在捐獻藏品的過程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例如,《巢湖圖》是清初著名畫家石濤的細筆之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抗戰期間,有人欲將此畫送給日本人,周叔弢得知后,心急如焚。他深知這件珍寶一旦落入日本人之手,將是國家文化的重大損失。于是,他毫不猶豫地以重金買下此畫,使之得以留在國內。后來,他將這幅畫捐獻給了國家。
周叔弢收藏圖書并非僅僅為了滿足個人的愛好,他還對收藏的古籍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他對收藏的古籍進行分級,制定了自定的“五好標準”:一是刻版好,猶如一個人先天體格強健;二是紙張好,好似一個人后天營養得宜;三是題跋好,如同一個人富有才華;四是收藏印章好,宛如美人薄施脂粉;五是裝潢好,就像一個人衣冠整齊。他對達到“五好標準”的藏書,均視為珍貴善本,蓋上方印,以示珍愛。同時,他還對許多古籍進行了校勘、題跋等工作,為后人研究這些古籍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
1979年1月17日,鄧小平邀請周叔弢、胡厥文、胡子昂、古耕虞、榮毅仁等工商界代表人物在人民大會堂座談,共同商議發揮工商業者的作用,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并宴請大家吃火鍋,這便是著名的“五老火鍋宴”。這一事件,成為我國工商業發展史上的一段佳話,也體現了黨對工商業者的重視和關懷 。
1984年2月,周叔弢走完了他93年的光輝一生。他在遺囑中寫道,將1萬元存款和1.5萬元國庫券“全數本息上交國家,在四化大海中添一滴水”。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化私為公”的高尚情操。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