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布藝、木藝、繪畫、雕版印刷、古籍修復……揚州市仁豐里“青年匠心”青年學習社線路是一條以傳承和弘揚“匠心精神”為主題的學習線路。
揚州作為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名城,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一個個文化遺產背后,凝聚著揚州這座城市能工巧匠的技藝與智慧,蘊藏著一個個鮮活與生動的匠心故事。仁豐里青匠一條街全長700米,其“魚骨狀”的布局結構形成于隋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了眾多青年匠人聚集,這里目前共有62家文化空間,有古琴古箏、書法雕刻、裝幀剪紙等20多種文化業態,23位名師大家,其中青年創客達60%以上。
一大早,青年小張就來到了仁豐里街區入口,這里是“青年匠心”青年學習社線路的起點。他和其他參與者一起領取了學習包,里面裝有三折頁地圖、“初心感悟”明信片和紅色書簽。志愿者講解員陳諾熱情地歡迎大家,并介紹了今天的行程:“我們的第一站是青樂匠心琴苑,其創辦人是國內知名的斫琴師許昌武老師。”
大家走進青樂匠心琴苑,只見展覽廳里擺放著各種古箏和古琴,還有珍貴的制琴木材。琴苑定期開設“古琴音樂賞析”“古琴文化傳承”等公益公開課,授課老師高老師介紹:“南宋的《太古遺音》是我國最早載有古琴樣式的古籍。古琴制作工藝復雜,選材、工藝、發音,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高老師現場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悠揚的琴聲在展廳內回蕩。小張靜靜聆聽,仿佛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古琴文化的深厚底蘊。
從琴苑出來,青年隊伍來到了青衫布藝空間。這里展示了布藝、香囊制作等傳統工藝和相關文創產品,創辦人張彬老師熱情地迎接大家:“布藝不僅是一種傳統工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張老師帶領大家制作一只簡單的布藝香囊,小張雖然動作笨拙,但非常專注。
離開布藝空間,下一站是青心同法畫室。近些年,揚州古城微更新項目賦予仁豐里無限生機與活力,眾多藝術家入駐。90后青年藝術家李同法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畫室以舉辦展覽、分享課程以及銷售藝術作品為主。
“我的很多創作靈感都來自于生活。”李同法說。他現場創作了一幅畫作,畫中是一只泰迪狗,這是他曾經養過的小狗,名叫三月。小張被這幅畫作深深吸引,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
接著,大家來到了青衿木藝學社。學社設在青年古建筑微縮模型設計師馮韜創辦的一間木藝愛好者工作室內,參觀者可以體驗以“魯班小課堂”為代表的特色非遺課程。馮老師堅信:只要擁有合適的工具,人人都是工匠和藝術家。在這里,小張親手拼制了中共一大會址和紅船木刻圖,很有成就感。
終點是青春心語雅集。它是一個集雕版印刷、古籍修復等功能于一體的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主理人朱愷奕是一名90后,現仍在荷蘭攻讀博士后,專注于城市規劃設計的研究。在這里,小張化身“小青匠”,體驗了雕版印刷的精巧工藝,聆聽了活字印刷的創作故事。
一天的“青年匠心”之旅,讓小張深入了解了揚州的非遺文化,更感受到了匠心精神的獨特魅力。這是一種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敬業精神,是一種深耕細作、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更是一種不甘失敗、不怕寂寞、不言放棄的探索精神。傳承匠心,就是要用心盡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不斷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扛起時代賦予青年的使命,用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