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與遠方
3月4日,青年導演張帆執導的電影《蒼山》上映,講述了中年女性小妹在蒼山與上海之間來回奔波,最終重返故鄉的故事。
與丈夫分居多年的小妹獨自帶著兒子在上海做家政工作。她每天忙碌于不同的雇主之間,在這座繁華的都市找不到歸屬感,但也不想回到故鄉蒼山。罹患老年癡呆癥的母親急需照護,她不得不回老家一趟。大姐、二姐想送母親去養老院,小妹于心不忍,便把母親接到上海一起生活。小妹一邊工作,一邊照顧母親,還要為早戀、叛逆的兒子操心。
母親一直念叨著回故鄉蒼山,她忘了很多事情,但仍記得蒼山的大蒜,隨時能來一段蒼山的柳琴戲。在做家政的過程中,小妹與畫家宋先生產生交集。除夕當晚,宋先生不請自來找到小妹的住處,和他們一家三口共度除夕,臨走時送給小妹一瓶護手霜。經歷了無數個日夜掙扎,小妹最終選擇帶著母親回到故鄉蒼山,讓母親安寧地走完最后一程。
回去后,小妹發現家鄉已經改了名字。在故鄉的荀子法治文化廣場上,三位工人把“蒼山”字牌拆下,換成了涂滿紅漆、嶄新的“蘭陵”,那個被叫作“蒼山”的故鄉再也回不去了。不久之后,母親離世。在之前的喜宴上,母親曾想聽小妹唱戲,但她沒唱。在母親的葬禮上,小妹唱響母親最愛的柳琴戲,送母親最后一程,她的聲音被如潮的悲痛淹沒,最終在悲痛中找到了一絲自我釋放。多年分居的丈夫決定離開蒼山出去跑運輸,小妹也與過去和解、作別。小妹站在大蒜塔上眺望遠方,看到美麗的夕陽,拿出手機拍了一張照片……
《蒼山》描繪了小妹祖孫三代在故鄉與他鄉、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掙扎,探討了故鄉與漂泊、歸屬與迷失、挫折與希望等深刻主題。影片淡化了城鄉沖突等激烈話題,以平靜、克制的口吻,以靜水流深的方式展現真實生活,荀子文化、柳琴戲等家鄉文化的巧妙融入體現出文化傳承,增強了影片文化底蘊。
不少導演都會將目光投向自己的故鄉,賈樟柯以家鄉為靈感創作出了《小武》,陳小雨拍出了《乘船而去》,張帆則用《蒼山》回敬故鄉。張帆是蘭陵籍人,曾在上海求學的他對故鄉有著深厚的情感。2014年,蒼山縣改名為蘭陵縣,這種變化讓他感受到一種錯位般的迷茫和困惑,他突然覺得自己的故鄉不在了,就想以電影為家鄉獻上一份禮物。
《蒼山》采用現實主義與超現實場景穿插的手法。影片大部分內容都是現實主義,小妹在弄堂的出租屋里為生計忙碌,操持家務、照顧家人……影片用細膩的生活敘事和極簡的鏡頭語言拍出了“生活本身的史詩性”,使整個故事呈現出一種流暢的美感。超現實場景則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詩意,有一種奇幻色彩。例如在橋上的角色扮演者讓小妹幫忙拍照,對面的年輕人卻高聲誦讀著關于西西弗斯的詩歌;小妹和母親坐在公園的長椅上,長椅后的老人在精神矍鑠地打拳;廣場上工人拆下“蒼山”字牌時,一旁的男子在演唱歌劇。這些“背景”和“闖入者”,不僅增添了電影的趣味性,也成為人物隱忍情緒的宣泄窗口。
演員郭柯宇演技細膩且具詩性,將小妹的疲憊、堅韌、溫柔詮釋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她與母親對話時,眼神中的無奈與堅韌令人動容,傳達出個體在情感和責任之間的復雜性,從細微之處向觀眾展示了一位纖細溫柔、美麗沉靜、強大篤定的女性。劇中的姥姥,日常的表情、沉默時的動作、看人的眼神、留下的背影,一切都那么真切,讓人想起身邊無數親切的女性長輩。
漂泊里的希望
《蒼山》的英文名是“Like Winds,Like Weeds”,意思是像風與野草一樣。小妹就像風與野草一樣,在故鄉和異鄉之間來回漂泊。親人離去的無措,故鄉變遷的陌生,人生無常,小妹面對很多“求不得”之苦。小妹被喚作老三、章阿姨、小妹、幸幸媽,她并沒有確切的名字,這些模糊的稱謂正是眾多平凡中年人的真實寫照。很多人也像小妹一樣,面臨扶老攜幼的各種重負,婚姻的困擾和難以抉擇。小妹雖看起來溫柔沉靜,其實很強悍,生活的壓力、奔波和拉扯沒有消磨掉她對生活的意趣。身處萬變之中,小妹仍然有自己的追求和堅持。
蒼山大蒜,是影片中故鄉的鮮明意象,也是小妹生活的縮影?;加欣夏臧V呆癥的母親在路旁看到大蒜,就不由自主地捧走,到上海后連自己的外孫都認不出,卻唯獨忘不了心心念念的蒼山大蒜。一頭大蒜在上海生了根,她嚷著要回蒼山;一頭大蒜在上海發了芽,她仍嚷著要回蒼山;一頭大蒜長出了綠油油的蒜苗,她還是嚷著要回蒼山。直到有一天,回到蒼山的家中,剝著家鄉的大蒜,這位癡呆老人的心仿佛才有了歸宿。影片最后,小妹在母親睡過的床邊重新擺上一盤大蒜,寓意著生活重新開始。水培大蒜雖然一直在漂泊,但是它也在生根、發芽、成長,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無論生活經歷多少波折,明天的日子依舊會到來,故鄉或許回不去了,但生活的希望永遠存在。
蒼山和上海就像“山”和“?!币粯佣獙α?,難以兩全。對于故鄉和遠方的抉擇,導演張帆回答道:“它沒有答案。”生活萬變,漂浮不定,但是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心中安穩的地方。在面對生活磨難時,小妹一直堅韌不屈,面對家鄉的夕陽,小妹也生出了無限希望。小妹像故鄉的大蒜,在哪里都能生根、發芽、生長;她又像風一樣溫柔、自在,隨處漂泊,更像野草一樣堅韌頑強,生生不息。即使生活是一片廢墟,如小妹一樣的人也能把一地雞毛過出詩意,在廢墟上重建自己的天空。
張帆說:“每一個在生活里奔波忙碌、努力生存的人都能在小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故鄉的模樣會改變,生活的不如意隨時會發生,雖漂泊如浮萍,但心安處即為家,像風與野草一樣,隨處扎根的生命力讓人們內心充滿了溫暖與希望。就像詩人辰水的詩:“破繭而出的蝴蝶,它感受到了颶風的力量。繭衣似的故鄉,早已破碎。蝴蝶的子民,注定要尋找另一片迭變的山谷?!?/p>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