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第30個“世界讀書日”。為了慶祝這個節日的“三十而立”,我決定,繼續去書店“跑章”。因為當初吸引我踏上集章之路的印章,就出現在書店里。
幾年前,從散文集《遇見怦然心動的小書店》中得知,在作家松浦彌太郎經營的小書店里,擺著一枚允許隨便蓋的印章。想到這位生活美學家倡導的原則: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個人。那枚蓋不到但能“get(理解)到”的印章,悄悄地將書與人的聯結傳遞給我。
后來在廈門的曉風書店,我蓋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枚印章。沒帶本子,我只能將它蓋在購書發票背面。那枚古雅的印章,如一陣清涼的風,為我的生活吹開嶄新的一頁。
自此我迷上了集章,也更熱衷于逛書店了。哈爾濱的書店并不多,有章可蓋的書店更屈指可數,但物以稀為貴,章以少為珍。每次我輕觸印章,都將一份散發著書香的美好記憶拓印在心扉上,讓書和人有了更深的羈絆。
印章,傳遞著書的訊息。蓋到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印章后,才知道他的遺作小說《我們八月見》已上市,雖然錯過八月,我仍在最短時間內買到這本書,與他在書中相見。
印章,也是關于作者最簡潔的創作宣言。當雙雪濤的《不間斷的人》上市時,因書中收錄了短篇小說《白色拳擊手》,出版社為這本書配了一枚拳擊手套印章,和作者說的“寫作最大的樂趣是練自己的膽識和對世界無休止的好奇”十分契合。
在眾創書局蓋到的那枚印章,“愛生命甚于愛它的意義”,直擊靈魂的語句讓我第一次萌生想要閱讀《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念頭。借助翻譯軟件才搞清楚,印章上的建筑是為紀念陀翁誕辰200周年而建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家”。如果能去莫斯科旅行,我一定要去拜訪,一枚印章又將我從過去帶向遠方。
西西弗書店有一枚出自《悉達多》的小圓章。因為掌握不好角度,我將它印到本子上時總是糊作一團,為了推斷它到底是什么,我開始閱讀黑塞的這部經典之作。原來,它是一只珍稀的知更鳥,總在清晨啼唱。當開始追逐名利的悉達多夢見自己將死去的知更鳥扔掉時,他感到十分心痛,仿佛把一切寶貴美好的東西一起扔掉了,他意識到自己過著無意義的生活,于是再次拋下世俗,去尋找自我。
去書中尋找知更鳥,讓我有機會追隨悉達多完成了人生的修行。“今天,他是快樂嶄新的悉達多”,去書店遇見怦然心動的印章,每一天的我,都是快樂嶄新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