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民營企業的作用日益凸顯。研究旨在探討知識積累傾向、制度環境、管理能力、企業成長和交易效率等5個因素對民營企業內生與外在經濟表現的綜合影響。盡管已有文獻表明這些因素對企業績效提升至關重要,但大多數研究未能全面揭示多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經濟表現的復雜影響。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的實證分析,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EM)與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相結合的方法,深入探討了上述5個因素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知識積累傾向通過增強管理能力,顯著提升了民營企業的內生經濟表現;制度環境通過提高交易效率和促進企業成長,進一步提升了民營企業的外在經濟表現。此外,fsQCA分析識別了多種條件組合下的經濟表現路徑,突出了多重因素的協同效應。研究的理論貢獻在于深化了企業知識管理理論和制度經濟學理論,并為民營企業在復雜市場環境中優化管理策略提供了實證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民營企業;經濟表現;SEM-QCA方法;企業知識管理;制度經濟
中圖分類號:F4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1-0037(2025)3-55-13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5.3.5
引用格式:李繁博.民營企業績效的關鍵影響因素與驅動機制: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混合實證分析[J].創新科技,2025,25(3):55-67.
0 引言
民營企業已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參與者[1],能夠推動創新、就業和經濟增長[2],不僅對經濟產出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提升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力和復原力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3]。民營企業一般是指除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控股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伙制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自主決策、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擁有市場競爭能力等特點。這些企業通常靈活高效,能夠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推動創新和技術進步,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營企業在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績效受到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已有研究深入探討了民營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如資源配置、領導力和創新能力等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然而,這些研究往往聚焦于單一因素的作用,忽視了企業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中協調運作的方式,特別是企業如何將內在的知識管理能力與外部的制度框架有機結合,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提升績效表現。因此,將企業知識管理理論與制度經濟學有機結合,能夠為剖析民營企業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更為全面的視角。
盡管已有大量研究探討了知識管理、制度環境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但在一些關鍵領域仍然存在研究空白。一方面,現有研究主要聚集于發達經濟體中的大型企業,對中小型民營企業在動態且不確定性較高的環境中的表現關注較少,尤其是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高效管理知識、適應制度環境并提高經濟表現等問題尚未得到充分探討;另一方面,現有研究較少深入分析知識積累傾向如何與制度環境、管理能力、企業成長和交易效率等因素相互作用,未能充分揭示這些相互作用對企業的外在和內生經濟表現產生的綜合影響。①知識積累傾向是企業創新和保持長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能夠決定企業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知識資源并進行創新;②制度環境不僅影響企業的戰略選擇和行為模式,還通過拓寬或限制資源獲取和創新空間,進一步影響企業的運營和發展;③管理能力是指對企業內外部資源進行整合與利用的核心能力,能夠幫助企業在復雜環境中調動內部資源,應對外部挑戰;④企業成長與交易效率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市場適應性和資源配置效率,影響企業的經濟表現與績效穩定性。因此,選擇這5個變量作為自變量,不僅涵蓋了企業在制度與知識管理視角下的核心要素,還能更全面地理解復雜外部環境與內在管理能力對企業的雙重作用。
本研究的理論貢獻包括對知識管理與制度經濟學的理論整合,特別是在該整合視角下開展對民營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首先,本研究系統探討了知識積累傾向、制度環境、管理能力、企業成長和交易效率如何共同作用,以提升民營企業的內生與外在經濟表現。其次,本研究強調了民營企業在不同制度環境下知識管理實踐的差異性,以及這些差異如何通過影響企業創新能力和績效表現而進一步加劇競爭優勢的分化。再次,本研究的實證分析是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民營企業數據,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EM)與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知識積累傾向與制度環境如何通過管理能力、企業成長與交易效率等中介變量影響企業的經濟績效。最后,研究結果為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管理者提供了實證依據,尤其是回答了如何在特定的制度環境下優化知識管理實踐,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最終促進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1 文獻基礎、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
1.1 知識積累傾向與管理能力、企業成長
在知識管理理論框架中,知識積累傾向不僅僅是對現有知識的存儲和利用,還是推動創新和企業成長的核心動力。隨著知識的積累,企業能夠提升技術能力、市場洞察力和產品創新能力,這些都是促進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因素[4-5]。特別是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民營企業中,知識積累不僅能夠彌補自身外部資源的不足,還能夠通過內部知識的整合和應用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研究表明,企業通過有效的知識積累,不僅能夠提高運營效率,還能夠提升決策質量,從而為企業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6]。在這一過程中,知識積累可以創造新的商業機會和激發技術創新,使企業能夠不斷調整戰略,適應市場變化,從而實現持續成長。因此,提出假設H1和H2:
H1:知識積累傾向與管理能力正向相關。
H2:知識積累傾向與企業成長正向相關。
1.2 管理能力與企業內生經濟表現
管理能力是提升企業內生經濟表現的核心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企業能夠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戰略決策能力、改善組織結構等方式提升其內生經濟效益[7]。較強的管理能力使企業能夠在高不確定性和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從而提高盈利能力和生產效率;還有利于企業在資源緊張的市場中,提高現有資源的使用效率并提高其應變能力[8]。根據資源基礎觀,管理能力是企業應對外部挑戰、提升市場響應速度的重要基礎,能夠為企業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因此,提出假設H3:
H3:管理能力與企業內生經濟表現正向相關。
1.3 制度環境與企業成長、交易效率
制度環境包括法律、政策和市場規則等,是影響企業成長的重要外部因素。良好的制度環境可以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市場效率,促進企業創新,為企業提供穩定的運營基礎,降低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并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9]。在良好的制度環境中,企業能夠更有效地進行資源整合和市場拓展。本研究將制度環境定義為企業所處的外部法律、社會和市場環境,特別是關于產權保護、法規執行和市場競爭的制度安排。因此,提出假設H4:
H4:制度環境與企業成長正向相關。
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搜索費用、合同談判費用、執行費用、監督費用等相關費用[10]。良好的制度環境能夠通過建立清晰的產權保護制度、有效的合同執行機制和公平的市場競爭規則,降低企業在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從而減少交易成本[11],使企業能夠更合理地分配資源并投資于以成長為導向的活動。Martinez和Dacin[12]的交易成本理論指出,當制度環境不穩定或法律框架不完善時,企業面臨的交易成本會顯著增加,企業的經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會降低。因此,提出假設H5:
H5:制度環境與交易效率正向相關。
1.4 企業成長與企業內生和外在經濟表現
企業的成長不僅涉及資源的擴展,還包括內部資源的重新配置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其內部資源整合能力和運營效率通常會有所提高,從而促進經濟表現的提升。企業的外在經濟表現通常是指其在市場地位、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等方面的情況。隨著企業的成長,其客戶基礎、市場份額和品牌知名度均會得到鞏固和提升,從而提升企業在行業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13]。這一過程也促進了企業外在經濟表現的提升。因此,提出假設H6和H7:
H6:企業成長與企業內生經濟表現正向相關。
H7:企業成長與企業外在經濟表現正向相關。
1.5 交易效率與企業外在經濟表現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高交易成本通常意味著企業在市場中的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從而影響其競爭力和市場表現[14]。尤其是在全球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企業若無法有效控制交易效率,則其外在經濟表現可能無法與競爭對手抗衡[15]。企業交易效率低不僅增加了運營的復雜性,還可能導致市場機會的錯失,阻礙了資源的有效利用。而提高交易效率可以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使其能夠更加高效地進行市場拓展和創新,從而提升外在經濟表現。因此,提出假設H8:
H8:交易效率與企業外在經濟表現正向相關。
基于文獻綜述,本研究構建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1.6 中介效應
本研究通過分析知識積累傾向、管理能力、企業成長、制度環境和交易效率等5個關鍵變量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假設。學術界針對知識積累傾向與管理能力之間的關系已有較為深入的探討,資源基礎觀理論和知識管理理論為這一關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知識積累不僅包括對信息的搜集,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信息轉化為組織可用的知識。擁有良好管理能力的企業能夠有效整合、協調并應用這些知識資源,進而提升戰略決策的效果,獲得競爭優勢。企業的管理能力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運作效率的關鍵,特別是在資源緊張的民營企業中,管理能力的提升使企業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知識資源[16]。因此,提出假設H9:
H9:管理能力在知識積累傾向與企業內生經濟表現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企業的成長不僅表現在市場擴展、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其也是知識積累傾向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企業成長本質上是通過持續的創新和知識的有效應用,推動自身規模擴張和市場份額增加,而成長過程本身通常由企業的知識管理實踐驅動[17-18]。這使得企業能夠進入新市場,提升運營效率并在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因此,提出假設H10:
H10:企業成長在知識積累傾向與企業內生經濟表現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指出,企業的成長路徑和市場表現會受到制度環境的顯著影響。良好的制度環境通過提升企業發展環境的穩定性,幫助企業在更低的成本下進行規模擴張和技術創新。在該框架下,企業成長再次充當了中介角色,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外在經濟表現[19]。因此,提出假設H11:
H11:企業成長在制度環境與企業外在經濟表現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企業在較差的制度環境中的交易效率往往較低,導致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下降,進而影響企業的經濟表現。在良好的制度環境中,由于交易效率較高,企業能夠更高效地配置資源,并迅速響應市場變化,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因此,提出假設H12:
H12:交易效率在制度環境與企業外在經濟表現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Mplus軟件進行結構方程模型(SEM)分析,并結合fsQCA3.0軟件進行質性比較分析(QCA)。MPLUS軟件以其在處理復雜多變量數據、提供模型擬合度檢驗和路徑分析功能等方面的優勢,被廣泛應用于SEM分析中,用以驗證假設模型中各變量間的因果關系,評估模型整體擬合度并量化變量間的直接和間接效應[20]。除了定量的路徑分析,民營企業在復雜市場環境中所面臨的多重條件和多維度的績效影響因素往往無法通過單一的統計模型而被全面揭示。因此,結合fsQCA3.0軟件進行質性比較分析,可以彌補SEM分析在探索復雜的因果機制和非線性關系上的不足。
QCA方法通過對模糊集和多值集數據的系統比較分析,能夠識別出在不同條件組合下,企業經濟表現的潛在模式與因果路徑。QCA方法通常用于社會科學領域,以探討多重條件交互作用的因果關系。在民營企業經濟表現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分析制度環境、管理能力、交易效率等多個條件交織作用對企業內生與外在經濟表現的影響時,其具有獨特的價值。在本研究中,QCA不僅有助于揭示在特定情境下變量間的復雜關系,還能夠識別出不同條件組合下的關鍵驅動因素和潛在的因果機制,從而補充SEM分析得出的定量結果。通過SEM與QCA的結合,本研究能夠在量化變量因果關系的基礎上,開展更為復雜的因果路徑分析,為研究結論提供更全面的證據支持。
2.1 問卷測量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來測量理論模型中的各項構念。為了確保問卷的信效度,所有測量題項均基于現有的成熟量表進行改編,并結合專家意見進行調整,確保測量題項與研究目標高度契合。問卷設計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參與者的人口統計信息;第二部分根據研究模型設計,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從“1強烈不同意”到“5強烈同意”進行評估。問卷初稿完成后,由本機構的兩位專家學者審核,并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修訂,以確保量表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
2.2 問卷前測
研究人員采用便利抽樣方法對問卷進行了初步測試。在本機構附近的民營企業中發放了50份問卷,最終收回47份完整問卷,有效回收率達94%。通過Cronbach’s alpha信度和因子分析,本研究評估了各構念的信度,剔除了信度系數低于0.7的題項。進一步的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所有題項在各自因子上均具有較高負荷,而在其他因子上的交叉負荷較低,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和區分效度。
2.3 樣本選擇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的樣本選自粵港澳大灣區的民營企業,研究情境基于這一地區的民營企業實踐。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具有高度市場化和全球化的經濟特征,由于同時包含了廣東、香港和澳門3個地區,這些地區在法律和制度環境上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選擇該地區的民營企業作為樣本,有助于研究不同制度背景下企業管理與績效表現之間的關系。
在2024年6月至9月期間,研究團隊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形式發放問卷,線上問卷發送至37家民營企業,共有422人填寫,線下問卷有23人填寫。問卷的受訪對象均為樣本民營企業的管理層及普通員工,同時確保了所有參與者都充分了解研究目的并同意保密協議。
對問卷進行回收篩選后,剔除了部分填寫不完整或答題時間過短的問卷。最終,線上回收有效問卷290份,線下回收有效問卷22份,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12份,整體回收率為70%。其中:性別方面,受訪者的性別比例較為均衡,女性占55.4%,男性占44.6%;年齡方面,受訪者集中在25至50歲之間;教育水平方面,絕大多數受訪者擁有高中以上學歷。問卷為后續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數據基礎,確保了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學性。
3 SEM分析結果
3.1 信度與效度分析
本研究使用Mplus軟件對測量模型進行了分析,構建了一個包含各測量題項的模型,并得出了每個題項的因子載荷。通過對每個變量測量題項的加權方差和協方差求和得出綜合信度(CR),用以衡量模型的可靠性。同時,從Mplus輸出中獲取了平均提取方差值(AVE)的平方根,用以評估模型的有效性[21]。結果如表1—2所示。
根據表1—2,各潛變量的CR值均超過0.8,表明模型的內部一致性良好。一級和二級測量指標的因子載荷均超過0.7,AVE均超過0.5,且AVE值的平方根均高于與其他變量的皮爾遜相關系數,顯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區分效度。綜上所述,模型表現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計算結果可靠。
3.2 模型適配度檢驗
使用Mplus軟件對模型的適配度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χ2]/df、RMSEA等指標均在可接受范圍內,表明模型擬合度符合標準。
3.3 路徑分析及假設檢驗
標準化路徑系數用于表示各變量間的影響大小。結構方程路徑系數及假設檢驗結果見表4,標準化路徑分析結果見圖2。所有變量間的關系均在95%置信區間內顯著(P<0.05),因此8個直接路徑的假設均成立。
3.4 中介效應檢驗
本研究構建的中介模型如圖1所示,其檢驗結果詳見表5。采用偏差矯正的百分比Bootstrap檢驗方法,進行了2 000次重復抽樣,計算了99%的置信區間。結果表明:①管理能力在知識積累傾向與民營企業內生經濟表現之間發揮了顯著的中介作用,路徑系數具有統計顯著性;②企業成長在知識積累傾向與民營企業內生經濟表現之間并未表現出顯著的中介效應,其Bootstrap的99%置信區間包含0;③企業成長在制度環境與民營企業外在經濟表現之間,以及交易效率在制度環境與民營企業外在經濟表現之間均起到顯著的中介作用,路徑系數均具有統計顯著性。
3.5 fsQCA分析
本研究在現有實證研究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的基礎上,驗證了各變量對民營企業經濟表現的影響,并識別出變量間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基于此,將這些變量作為前因條件,進一步探討其組合效應下的影響機制。
此外,本研究采用Ragin[22]的直接校準法確定完全隸屬點、交叉點和完全不隸屬點,將結果變量及影響條件的3個錨點設為“完全隸屬=0.80”“交叉點=0.50”“完全不隸屬=0.20”,并將變量值轉換為0到1之間的模糊集隸屬度。根據各變量數據的非正態分布特征,本研究將觀測數據的最大值設為完全隸屬,最小值設為完全不隸屬,平均值作為交叉點進行校準。校準結果詳見表6。
3.6 單個變量必要性分析
本研究首先采用一致性和覆蓋度指標來衡量各條件變量對結果變量的必要性和解釋力。如果條件變量X對結果變量Y的一致性超過0.8,則X可被視為Y的充分條件;如果一致性超過0.9,則X可被視為Y的必要條件。覆蓋度用來衡量特定條件或條件組合對結果的解釋程度,數值越接近1,表明X對Y的解釋程度越高。根據表7的結果,所有結果變量的一致性均低于0.8,表明單一條件變量不具備獨立的解釋力,需要綜合考慮條件變量的聯合影響。
3.7 條件組合的充分性分析
在構建真值表時,需要對配置的充分性進行分析。首先,本研究將頻數閾值設定為10,一致性閾值設定為0.8,并對剔除必要條件后的數據進行計算,得出復雜解、簡單解和中間解。其次,由于中間解納入了符合理論預期和實證結果的邏輯余項,因此選擇中間解進行分析[22]。最后,利用簡單解與中間解的并集來確定條件組態中的核心條件,結果如表8—9所示。表8顯示了引致民營企業呈現高水平經濟表現的路徑,表9顯示了引致民營企業呈現非高水平經濟表現的路徑。從結果可以看出,每個組態的一致性均高于最低閾值0.8,表明這些組態是結果存在的充分條件。同時,每個組態的覆蓋度均大于0,表明每個解均具有一定的實證解釋力。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果分析
4.1.1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結果
研究結果如下:①知識積累傾向對管理能力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H1)(路徑系數為0.400,P<0.001)。該研究結果表明,知識積累傾向是一種重要的企業資源,不僅能夠提升企業內部流程的有效性,還能夠提升管理決策的合理性。知識積累傾向同樣對企業成長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H2)(路徑系數為0.488,P<0.001)。該研究結果表明,知識積累傾向不僅是提高企業管理效率的工具,而且是促進企業成長的重要驅動力。通過知識的積累和管理,企業能夠識別并抓住市場機會,快速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23],從而形成持續增長的動力源。
②管理能力對民營企業內生經濟表現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H3)(路徑系數為0.246,P<0.001)。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運營效率,并提升企業在內生經濟層面的表現。管理能力是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并將知識資源轉化為實際經濟回報的關鍵因素,在提升企業內生經濟表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③制度環境對企業成長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H4)(路徑系數為0.220,P<0.001)。完善的法律、政策以及有效的產權保護,能夠降低企業在市場中的不確定性,通過提供穩定的外部環境,進而促進企業的長期投資和戰略擴張。這一結果進一步強調了制度環境對企業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支撐作用。制度環境對交易效率的正向影響也得到了驗證(H5)(路徑系數為0.404,P<0.001)。這表明制度環境的改善能夠有效減少市場中的摩擦和不確定性,降低企業在市場交易中的成本,尤其是在民營企業交易效率普遍較低的背景下,良好的制度環境能夠減少交易阻礙,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適應能力。
④企業成長對民營企業內生經濟表現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H6)(路徑系數為0.175,P=0.007)。該研究結果表明,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和市場份額增長,企業能夠通過規模經濟效應提升內生經濟表現。企業成長不僅帶來了更多資源和市場空間,還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經濟效益增長。此外,企業成長對民營企業外在經濟表現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H7)(路徑系數為0.498,P<0.001)。該研究結果表明,企業通過擴大市場份額和增強品牌影響力,能夠在外部經濟層面獲得更高的競爭力和經濟回報。
⑤交易效率對民營企業外在經濟表現的正向影響得到了驗證(H8)(路徑系數為0.359,P<0.001)。高昂的交易成本直接削弱企業市場競爭力并降低其外在經濟表現,這一效應在民營企業中尤為顯著,原因在于民營企業缺乏負擔這些成本的緩沖資源。
4.1.2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在中介效應的分析中,管理能力在知識積累傾向與民營企業內生經濟表現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H9)。知識的有效積累并不能自動轉化為經濟成果[24],而是依賴于管理能力的催化。管理能力不僅能夠優化知識資源的內部整合,還能夠提升企業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的決策速度和執行效率,從而促使知識積累轉化為內生經濟效益。管理能力是知識積累傾向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鍵紐帶,通過協調企業內部的資源和能力,確保知識能夠在適當的時間和場景下得到最優應用。
然而,企業成長在知識積累傾向與民營企業內生經濟表現之間未表現出中介效應(H10)。這可能是由于民營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25],減少了知識積累帶來的潛在經濟效益。為了更全面地理解該結果,本研究進一步檢驗了知識積累傾向與民營企業內生經濟表現之間的直接效應。檢驗結果表明,知識積累傾向對民營企業內生經濟表現的直接效應顯著(路徑系數為0.351,P=0.000)。盡管企業成長未能起到中介作用,但知識積累傾向本身對民營企業內生經濟表現產生了直接的積極影響。因此,知識積累傾向在推動民營企業內部績效提升中具有獨立且重要的作用。企業應繼續專注于知識資源的積累和管理,以直接促進其內生經濟表現提升。
此外,企業成長和交易效率均在制度環境與民營企業外在經濟表現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H11、H12)。良好的制度環境不僅能夠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還能夠促進企業在國際市場中份額的增加,從而提高了外在經濟表現。與此同時,交易效率的提高使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進行經濟活動,這一機制在制度健全的環境中表現得更為明顯。這些結果揭示了制度環境對企業成長和交易效率的雙重作用[26]。這表明優化制度環境可以幫助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獲得更大的競爭力。
4.1.3 fsQCA分析結果
單一條件的必要性分析表明,沒有一個條件變量能獨立解釋企業的經濟表現,所有變量的一致性均低于0.8。這一結果與前面的SEM分析結果一致,表明企業經濟表現的驅動因素復雜且多元,單一因素難以解釋其全部變化。
第一條路徑以知識積累傾向為核心條件,其他條件為邊緣條件。這與SEM分析中知識積累傾向通過管理能力提升企業績效的結論相呼應,表明知識管理仍然是提升企業經濟表現的主要動力。知識積累傾向為企業提供了創新的基礎,增強了企業的市場反應能力和競爭優勢,從而顯著提升了經濟表現。該路徑突出了知識積累傾向作為企業核心戰略資產的重要性,并驗證了知識積累傾向在提升企業績效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條路徑以管理能力為核心條件,其他條件為邊緣條件。SEM分析表明,較強的管理能力不僅能夠提升企業內部的資源整合效率和運營效率,還能夠增強企業在外部市場中的競爭力。即使其他因素為次要條件,管理能力仍然能夠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決策質量[27],推動企業取得更好的經濟表現。這條路徑表明管理能力是企業成功的關鍵驅動力。
第三條路徑以企業成長和交易效率為核心條件,這兩個變量是SEM分析中制度經濟學框架下的核心中介變量。通過制定有效的增長戰略和提高交易效率,企業能夠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盈利能力,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此路徑揭示了企業成長和交易效率在企業外在經濟表現提升過程中所扮演的雙重關鍵角色。第四條路徑同樣以交易效率為核心條件,表明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即使其他條件的影響較弱,交易效率的提高仍然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對企業外在經濟表現起到決定性作用。
4.2 理論貢獻
研究結果證實了民營企業的經濟表現是多個關鍵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這些因素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在企業知識管理理論和制度經濟學的框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深化。
一方面,本研究在企業知識管理理論的框架下,擴展了知識積累傾向與企業創新能力的理論內涵。①知識積累傾向不僅是企業創新的基礎,更是提升企業管理能力的核心驅動力。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本研究發現,知識積累傾向不僅對管理能力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且通過提升管理能力對民營企業內生經濟表現產生了重要的積極作用。研究表明,知識積累傾向不僅是資源積累的單一過程,而且應被理解為推動管理能力提升和實現知識轉化的動態過程。因此,知識管理的核心不僅在于知識的儲備,更在于如何通過管理能力的提升將這些知識轉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成果。②企業成長在知識積累傾向與民營企業內生經濟表現之間未能發揮中介作用。這一結果表明知識積累傾向可以直接影響民營企業的內生經濟表現,并非依賴于企業的成長路徑。
另一方面,本研究在制度經濟學的框架下,驗證了制度環境在推動企業成長、提升企業交易效率方面的關鍵作用,拓展了制度環境對企業影響的路徑研究。良好的制度環境不僅通過直接提高市場交易效率來提升企業的外在經濟表現,還通過影響企業成長的軌跡和策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表現。這一發現不僅深化了制度經濟學中關于制度質量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理論研究,也強調了制度環境在支持企業成長和優化資源配置中的不可替代性,且這種不可替代性尤其體現在資源有限的民營企業中。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擴展了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范式,揭示了制度環境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作用機制對企業競爭力產生深刻影響。
4.3 實踐啟示
4.3.1 優化知識管理策略以增強管理能力
研究表明,知識積累傾向顯著提升了企業的管理能力,民營企業應更加重視知識管理策略的實施與優化。①通過建立系統的知識管理流程,將企業的內部知識與外部資源有效整合,不僅包括知識的獲取與存儲,還應涵蓋知識的共享與應用,確保知識能夠及時轉化為創新成果與管理實踐。②通過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系統(如知識管理系統或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增強企業內部知識的流動性與可用性,從而提升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率。
4.3.2 聚焦企業成長與交易效率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研究發現,企業成長與交易效率在制度環境與民營企業外在經濟表現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①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加強合同管理和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提高企業交易效率。②通過精簡業務流程,減少中間環節,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與盈利能力。③通過關注外部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成長策略,避免盲目擴張導致的資源浪費與交易成本上升。
4.3.3 建立動態管理體系以應對復雜市場環境
由于企業的經濟表現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企業應建立動態管理體系,確保在面對復雜市場環境時能夠靈活應對。動態管理體系應包括敏捷的決策機制、實時的市場監控系統以及強大的資源調配能力。通過加強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協同合作,企業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并通過及時的調整與優化,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此外,企業還應建立風險管理體系,提前識別和評估可能影響企業經濟表現的外部因素,并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
4.4 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雖然在探討民營企業經濟表現的影響因素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也存在局限性。首先,研究樣本主要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由于該地區的制度環境和市場條件具有獨特性,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完全適用于其他地區或國家。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是橫截面數據分析方法。這種靜態分析方法雖能揭示變量之間的關系,但無法捕捉到這些關系在時間維度上的動態變化。最后,本研究盡管通過結構方程模型(SEM)和質性比較分析(QCA)揭示了多變量間的復雜互動關系,但某些潛在的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如文化因素、市場競爭程度等未能被充分考慮,這可能制約了對企業經濟表現的全面理解。
基于上述局限性,未來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探索:①擴大樣本范圍,將研究擴展至其他地區,以驗證本研究結果的普適性;②采用縱向數據或面板數據進行動態分析,深入探討知識積累傾向、管理能力和制度環境等因素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化及其對企業經濟表現的長期影響;③考慮引入更多的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如企業文化、市場競爭力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變量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④將其他理論視角如行為經濟學或組織生態學融入現有的理論框架中,進一步深化對民營企業經濟表現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GREGORY N F,TENEV S,WAGLE D M. China’s emerging private enterprises:prospects for the new century[M].Washington D.C.: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0.
[2] VALENTE M,CRANE A. Public responsibility and private enterpri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0,52(3):52-78.
[3] AHLSTROM D, BRUTON G D,YEH K S.Private firms in China:building legitimacy in an emerging economy[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43(4):385-399.
[4] MIGDADI M M. Knowledge management,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 amp; Industrial Marketing,2021,36(1):111-124.
[5] AVIV I,HADAR I,LEVY M.Knowledge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framework for enhancing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processes[J].Sustainability,2021,13(20):11387.
[6] WANG Z,WANG N,LIANG H.Knowledge sharing,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J].Management Decision,2014,52(2):230-258.
[7] PUTRA A H P K P,ADAWIAH A.Improving financial efficiency through integrat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urnal Ilmiah Akuntansi,2023,6(2):546-569.
[8] DOU X,ISHAQ F.Enterprise’s strategic agilit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choice:a case of SMEs in China [J/OL].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24:1-20[2024-12-10].https://doi.org/10.1007/s13132-024-02046-0.
[9] POSNER R A.From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organization economics:with applications to corporate governance,government agencies,and leg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2010,6(1):1-37.
[10] HELBY PETERSEN O,POTOSKI M,BROWN T L.Businesses’ transaction costs when contracting with governments:the impact of product complexity and public contract management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2022,25(5):741-766.
[11] KURPAYANIDI K I.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small business:opportunities and limitations[J].ISJ Theoretical amp; Applied Science,2021,9(101):1-9.
[12] MARTINEZ R J,DACIN M T.Efficiency motives and normative forces:combining transactions costs and institutional logic[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25(1):75-96.
[13] 馮曉青.企業品牌建設及其戰略運用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4):142-149.
[14] MUNGRA Y,YADAV P K.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and transaction cost on multifaceted opportunism in manufacturer-supplier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amp; Industrial Marketing,2023,38(10):1961-1980.
[15] YIN S,YING H,YAN F,et al.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finance based on transaction cost theory:a multiple case study in the POF scenario[J/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24:1-25[2024-12-10].https://doi.org/10.1080/13675567.2024.2311204.
[16] SANTHOSE S S,LAWRENCE L N.Understanding the implementations and limitation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sharing using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Current Psychology,2023,42(36):32427-32442.
[17] SALOJ?RVI S,FURU P,SVEIBY K E.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growth in Finnish SMEs [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9(2):103-122.
[18] OGUTU H,ADOL G F C,BUJDOSó Z,et al.Theoretical nexu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ourism business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an integrated overview[J].Sustainability,2023,15(3):1948.
[19] AMIN A,BHUIYAN M R I,HOSSAIN R,et al.The adoption of Industry 4.0 technologies by using the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framework:the mediating role to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Business Strategy amp; Development,2024,7(2):e363.
[20] BRYAN A,SCHMIEGE S J,BROADDUS M R.Mediational analysis in HIV/AIDS research:estimating multivariate path analytic models in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framework[J].AIDS and Behavior,2007,11:365-383.
[21] AFTHANORHAN W M A B W.A comparison of partial least squar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PLS-SEM) and covariance ba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CB-SEM) fo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2013,2(5):198-205.
[22] RAGIN C C.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fuzzy sets and beyo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23] JORD?O R V D,NOVAS J C.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intellectual capital,and sustainable growth in networke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24,15(1):563-595.
[24] CALIARI T,CHIARINI T.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mpirical evidences[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21,12(2):1-22.
[25] BRIDGE S.Facing uncertainty:an entrepreneurial view of the future?[J].Journal of Management amp; Organization,2021,27(2):312-323.
[26] GAMIDULLAEVA L A,VASIN S M,WISE N.Increasing small-and medium-enterprise contribution to loc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by assessing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20,27(2):259-280.
[27] PENG J,BAO L.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business management analysis framework based on big data technology[J].Heliyon,2023,9(6):e17144.
Key Factor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Privat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 A Hybrid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Li Fanbo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key factor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Focusing o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tendencies,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enterprise growth,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ransaction costs,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ir comprehensive impact on both endogenous and external economic performance. By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loying bo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and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this study reveals ho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interact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omplex market environment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knowledge accumul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s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which, in turn, enhances the internal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by optimiz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not only improves technical capabilities and market responsiveness but also enhances decision-making quality,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sustained business growth. Furthermore, the study find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tendencies and enterprise growth, indicating that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s a key driver of business expansion. Additionally, management capability plays a significant mediating role betwee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tendencies and endogenous economic performance. Enhanced management capacity enables enterprises to better integrate internal resources, improv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respond effectively to market uncertainties. However, enterprise growth does not significantly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endogenous economic performance, suggesting that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can independently affect economic outcomes without relying on the enterprise growth path.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ignificantly affects both enterprise growth and transaction costs. A sou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market transaction costs,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urther promote enterprise growth and external economic performance. Lower transaction costs provide enterprises with greater market adaptability,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global markets. Through fsQCA analysis, this study also identifies multiple configuration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enterprise performance, highlighting the interactive role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and transaction costs as key drivers of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ory by extending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articularly emphasizing how knowledge management can enhanc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mprove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Moreover, the study provides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optimiz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controlling transaction costs in private enterprises operating in complex market environments, offering valuabl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policymakers and business managers.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 economic performance; SEM-QCA method;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