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省級自動駕駛法規,為L3 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及以上車型上路提供了法律依據,被視為中國智能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的關鍵轉折點。
從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到智能座艙,從車聯網到各種高科技配置,如今汽車制造商們似乎陷入了一場智能配置的“軍備競賽”,不斷將各種最新的智能技術堆砌到車輛上。這股熱潮的背后,是消費者對科技感、便利性、舒適度的追求,也是車企在激烈競爭中尋求差異化的手段。只是,在這場瘋狂的“軍備競賽”背后,對于安全的考量如何呢?
“零重力座椅在碰撞發生時受傷值顯著增加,AIS3、AIS4的受傷值要高于70%占比,主要集中在胸骨和腰椎。”在近日舉辦的2025中國汽研汽車指數國際交流會暨Euro NCAP技術研討會上,中國汽研汽車指數首席專家趙會分享了這一案例。
據趙會介紹,他的團隊走訪了32家主機廠,發現有28家都配備了零重力座椅。零重力座椅是基于人們對坐姿舒適性和智能座艙的需求開發而來,但是相對缺少安全性能的考慮。
零重力座椅作為汽車智能配置中的“新寵”,只是眾多智能配置中的一個縮影。
權威調查機構J.D.Power此前發布過一個類似的調查結果。這是一份關于2024年中國車的整體數據,整個行業中每100臺車的產品問題躍升到了190個,同比上升9.3個,與設計有關的產品問題上升了9.1個。
J.D.Power相關負責人在解讀上述數據時表示,原因一方面在于推出速度太快,開發周期、測試周期大幅度縮短,另一方面是給車輛裝備了大量的娛樂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去年下半年以來,多家車企相繼發布L2級以上的智駕產品,業內普遍認為,2025年將是全民智駕的元年。
“但是,行業還缺乏對高階智駕的定義,沒有形成共識。”中汽院智能網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駕駛與主動安全部副部長、IVISTA中國智能汽車指數技術負責人唐宇表示。“現在誰敢真的說L3、L4?只要到L3,每次碰撞都是廠家買單。”沃爾沃汽車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總裁于柯鑫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
此外,唐宇還表示,當前汽車智能安全測評面臨測評方法不完善、測評標準不成熟、測試裝備性能差三方面的困難。
中國汽研2016年推出了行業首個專門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第三方測評體系——IVISTA中國智能汽車指數。
“中國汽研從第三方角度為高階智駕給出定義。”唐宇表示,“從消費者脫手、脫眼到脫腦的技術進階來看,L3、L4是國家部委智能駕駛準入試點監管方向的產品,都是當前行業、消費者認知的高階智駕產品。”
據唐宇介紹,面向整個產業發展的新動態,智能指數將啟動2026版規程研究。“在智駕方面,智能指數結合中國實際交通事故、危險系數的深度分析,研究面向復雜天氣、復雜沖突的智能駕駛與主動安全測評場景。”
以夜間場景為例。唐宇介紹,在中國實際交通場景下,快遞三輪車等交通參與者在城市日常運輸中很常見,也容易對主動安全包括智能駕駛安全產生影響。“我們創新性構建了夜間場景下的車隊快遞三輪車,針對城市里比較常見的測評場景,實際幫助行業提升測試安全性能。”
數據顯示,IVISTA智能指數至今已完成超過40個汽車品牌、110余款量產自主車型的測評。“從統計結果來看,通過近三年智能指數的測評,平均得分率逐年升高,側面證明了IVISTA智能指數對整個行業的促進和推進作用。”唐宇稱。
長遠來看,汽車智能化是大勢所趨,但智能化并不是簡單的功能疊加。伴隨相關政策的持續完善、行業內企業技術交流合作的加強,產品可靠性將不斷提高。汽車智能化,也將更好地為消費者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