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課外思政;教育生態圈;工程中心;跨界協同;中式家具
引言
設計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更是文化和價值觀的傳遞工具,當代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作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漸從傳統課堂向多樣化、生活化實踐活動拓展。全國高校學者就課程思政本質、開展路徑、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但也存在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碎片化、校內外資源聯動欠缺等問題。作為學校與企業中間平臺的設計類校企共建研究中心(或稱工作室、產學研合作平臺)主要為設計實踐平臺,較少參與到專業整體教學改革與思政教育。文章以廣東省新中式家具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例,基于研究中心在傳統文化創新傳承與設計實踐方面的基礎和優勢,以“一核心、兩跨界、三協同、動態評估”的跨界協同機制構建包含學生、專業教師、深耕應用點和社會支持場的課外思政教育生態圈,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為學生提供從理論到實踐、從校園到社會的跨界協同學習環境,解決現有課程思政內容深度和廣度不足等問題,培養新文科背景下具備社會責任感和高階能力的復合型、實踐型家具設計人才。
一、現有設計專業課程思政與課外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大思政課”背景下課程思政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不足
“大思政課”建設是新時代思政教育改革的熱點前沿問題,是在課堂教學基礎上,將思政課堂向課外、校外和網上進行拓展,從而構建起橫向貫通學校與社會全時空的思政教育生態圈[1]。課程思政在全國高校已廣泛推進,但部分設計類課程思政內容仍停留在設計表層,盡管強調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但在實際教學中未能與設計專業的實踐技能培養深度融合,且思政教育廣度不足,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
(二)新文科視域下缺乏針對復合型設計人才的跨學科思政教育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培養中國風格的高質量“新文科”人才的重要工作[2]。新時代復合型設計人才需要跨學科的知識融合和技能應用,現有設計專業課程思政通常局限于單一學科或單獨課程,弱化學科交叉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3],未能充分挖掘和整合跨學科的思政教育體系。此外,全國各大藝術設計類高校校企共建合作平臺日益增多,也成為設計教學實踐的常規模式,但其更多地注重產學研合作、科研成果轉化,培養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很少系統地將專業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未將知識能力目標與價值塑造目標相結合。
(三)現有課程思政與社會實踐跨界聯動性不強
地方高校設計專業的核心培養目標之一是服務地方產業,而現有設計專業課程思政與社會實踐聯動不強。社會實踐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兩者的結合缺乏實質性跨界聯動內容,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與課程內容緊密度不足,使得學生在實際社會環境中的素養提升較為薄弱,難以形成對專業知識和價值思想的關聯與深刻理解。
(四)現有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涉及的課外思政無法保證教育質量
張繼旺(2023 年)總結了課外思政教育的定位、特征、基本原則、著力點,但未指出如何開展課外思政,如何評價課外思政教育成效[4]。課外思政教育主要見于教師和學生答疑輔導等問學環節,個性分明,是對課程思政的補充,但因時間不確定、輔導方式自由、輔導次數有限、評價方式模糊,故無法落實思政教育質量。學習參與積極性不高、接受意愿較低、育人效果不理想,因此,課外思政教育路徑亟須探索與實踐。
二、地方高校家具設計工程中心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優勢
(一)地方高校家具設計工程中心的特殊性
廣東省新中式家具設計工程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下轄于江門五邑大學,學校為典型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地方二本院校。工程中心經過7 年多實踐運行已具備一定基礎,同時具備以下特點:(1)學生來自環境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專業,深受本土地域文化影響,日常參與地方中式家具設計項目,基本能夠面對市場需求,理解和解決設計問題,但他們在理論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上往往不足,且缺乏持續和系統的基于專業學習的思政教育;(2)以地方中式家具產業為依托,開展設計實踐項目,服務地方產業,具備地域性特色和傳統文化傳承價值;(3)緊扣中式文化開展設計實踐項目和社會服務,為學生提供將設計技能和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實踐平臺,具備設計專業課外思政教育實踐基礎。
(二)工程中心在思政教育中的優勢
工程中心作為文化傳承橋梁、實踐教育平臺、思政教育創新實驗區、社會責任和倫理教育重點區域,其在思政育人方面優勢有3 個方面:其一是地方產業資源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實踐項目依托于本土中式家具產業,將地方產業資源引入思政教育過程,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和創新發展,也是對中華優秀文化價值的實踐傳播,從而深化思政教育的文化自信和價值傳遞[5];其二是跨界協同教育模式,將設計實踐與多學科知識、產業需求緊密結合,使學生在跨學科、跨領域合作中,培養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其三是實踐導向的思政教育機制,實踐項目直接面向市場應用或社會服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切實感受到設計對社會的影響,增強思政教育現實感和實效性,有助于學生形成“知行合一”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三、地方高校家具設計工程中心課外思政教育生態圈的跨界協同構建
(一)“一核心、兩跨界、三協同、動態評估”的協同機制
從新文科視域下缺乏針對復合型設計人才的跨界聯動思政教育等問題和地方高校特殊性出發,基于工程中心以社會實踐為導向的地方產業資源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的優勢,以“一核心、兩跨界、三協同、動態評估”的跨界協同機制,構建包含學生、專業教師、深耕應用點和社會支持場的課外思政教育生態圈[6],強調以本土文化為根基、以設計創新為驅動、以產業反饋為導向、思政教育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生態圈(如圖1)。
1. 一核心:以本土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項目為核心
將本土中式家具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項目(深耕應用點)作為課外思政教育核心,區別于其他高校以學生為核心的傳統模式。通過深耕地方中式家具產業,工程中心不僅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還將本土文化融入設計項目,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地方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的文化自信與地方特色,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社會責任感的設計人才。
2. 兩跨界:校內外資源的深度跨界融合
通過“深度融合”建立持續互動的生態體系,地方企業、行業協會和社區不僅是資源提供方,更是思政教育的共同建設者。地方企業直接參與到教育環節,提供項目案例、共同開發課程內容,甚至參與學生設計作品的市場推廣。社區作為社會反響測試場,通過實際使用反饋意見,使得思政教育更接地氣。這種深度跨界融合,使得地方產業與高校教育形成緊密共生關系,不僅幫助學生理解設計對社會實際影響,還促進地方產業的文化創新和發展。
3. 三協同:設計驅動下的多主體協同創新
教師、學生、社會支持場通過協同創新共同推動思政教育。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更是設計驅動思政教育的引領者,他們將設計思維引入思政教育,指導學生通過設計創新解決社會問題,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則在實踐中承擔設計師和社會變革者的雙重角色,通過創新設計推動社會進步,提升社會責任感。社會支持場不僅支持學生設計項目,還參與思政教育內容的策劃與實施,幫助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檢驗和完善自己的設計理念。
4. 動態評估:基于產業反饋和市場應用的動態調整
突破傳統線上線下評估機制,將產業反饋和市場應用作為動態評估的核心內容。學生設計作品一旦進入市場或社會服務,即會得到真實的用戶反饋,這些反饋將通過學習通平臺實時傳回工程中心,作為項目調整和教育優化依據。地方產業和市場成為評估的一部分,確保了思政教育與市場需求的同步性,幫助學生更早理解市場規律,提升他們在設計中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敏感度。
(二)生態圈內各要素的互動與優化
教師依賴實踐項目等深耕應用點具體需求和資源,通過與社會支持場(地方企業、社區組織、政府機構等)的合作,獲取資源支持和社會反饋,設計適應實際需求的教學內容,將學生帶入中式家具相關社會實踐等真實社會環境中,培養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學生通過社會支持場提供的項目平臺,參與實際的社會服務和企業項目,感受社會需求,提升社會責任感(如圖2 所示)。
(三)課外思政教育內容
基于學生、教師、深耕應用點和社會支持場的課外思政教育生態圈,從研究中心“傳幫帶”文化傳承等方面切入,以問題導向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校內外協同實踐教學,學生在項目引領的設計實踐中獲得成就感,在價值觀指引的社會實踐中收獲社會責任感[7](如表1)。
(四)課外思政教育方式
遵循新文科背景下學科交叉融合,從初階、進階到高階,“看、練、議、創、揚”課外思政教學模式(如圖3),從需求分析到文化弘揚,形成完整的教學閉環,通過多層級實踐環節,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
1. 看(看研需求)
分析現實需求,奠定教育基礎
引導學生深入調研,觀察行業內外最新動態,研讀相關文化傳承材料、市場需求分析報告,研究實際社會需求、文化背景、行業趨勢,使學生理解項目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培養學生社會敏感度,具備從宏觀角度把握問題能力。
2. 練(練習方法)
強化技能訓練,提升實踐能力
設計專門針對實踐項目的技能訓練課程,涵蓋設計思維、傳統工藝、現代技術等方面內容。通過實踐作業和項目訓練,提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進而提高設計技巧和思政素養結合能力。
3. 議(議論方案)
集體討論決策,鍛煉思辨能力
強調學生在議論中的思維碰撞,形成多維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定期組織項目專題討論會,學生在教師、企業專家、政府人員指導下對方案創新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和討論,不僅能夠優化設計方案,還能在交流中提升自身思辨和表達能力。
4. 創(創新設計)
發揮創新思維,推動設計實踐
學生基于前期實地調研和討論基礎上進行家具創新設計,將思政教育融入設計實踐中,實現設計價值與文化價值共鳴。教師和企業專家通過提供資源支持、設計意見和技術指導,引導學生將創新理念付諸社會實踐。
5. 揚(弘揚文化)
傳承與弘揚文化,彰顯社會價值
通過組織文化展覽、設計競賽、公益活動等形式的作品展示和推廣活動(如圖4),幫助學生理解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使其認識到設計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傳播價值,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
(五)課外思政教育評價體系
思政教育的目標在于學生價值觀上的持續改造和增值改進[9],研究中心教學過程以實踐項目為主體,注重真實的問題和反饋,培育“有溫度”的設計倫理觀念[10](如表2)。
四、課外思政教育生態圈實踐
(一)實踐項目介紹
“廣東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交流展示活動”是全省35 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共同參與的交流展示活動,旨在探索體現嶺南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路徑,發揮傳承基地在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和交流傳播等方面價值。五邑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作為本次活動承辦單位,也是廣式家具文化傳承基地,師生協同社會支持場共同參與活動籌備、中式家具設計與布展等相關工作,通過實際行動將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教育相融合(如圖5)。
(二)跨界協同模式的實踐過程
1. 一核心:以本土文化傳承與交流展示項目需求為核心
(1)在地文化與當代設計的深入融合
本次交流展示活動核心在于嶺南地方特色文化的創新設計傳承與展示交流。這不僅是簡單的作品展示,而是通過實質性的設計創新,推動學生將傳統技藝、文化符號與當代生活方式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設計作品。工程中心作為地方高校不斷深耕在地文化,不僅為學生提供展示和實踐平臺,還使他們在實際操作中踐行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
(2)實踐特色與文化創新的深度結合
學生不僅參與到中式家具設計與布展工作中,還通過與地方非遺工匠、企業專家、文化學者深度交流,學習廣式家具文化精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如圖6),體現地方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的在地化實踐優勢。
2. 兩跨界:校內外資源的深度跨界融合
(1)高校教育與地方產業的共生共榮
活動將高校與政府機構、地方企業、行業協會緊密相連,形成了校內外持續跨界互動的生態教育關系網。地方企業直接參與活動,從實際需求出發提供展覽所需實物和設計指導,確保展示活動質量,并使學生設計作品真正應用于市場。在廣式家具設計過程中,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持,政府作為文化傳播窗口,為設計作品的社會接受度提供反饋。
(2)在地化社會實踐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社會實踐層面通過跨界合作,將學生設計作品由企業制作實物后在活動展示并投放市場,以此實現地域文化傳播和設計服務社會的雙重目標。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地域文化的創新者與傳播者。除家具設計以外,學生通過對地方博物館實地調研互動,在得到展示交流社會需求反饋的基礎上,與地方設計公司、博物館合作完成展示活動展館設計(如圖7)。這種社會實踐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彌補了傳統思政教育廣度不足的問題。
(3)實踐深化:文化自信與社會責任感的提升
展覽當天學生不僅擔任廣式家具文化傳承基地介紹人,向參觀者講解廣式家具設計理念和創新成果,還學習了全省其他三十多所高校優秀傳統文化展覽內容(如圖8),這種面對面的文化傳播學習活動,提升了學生文化自信和表達能力,也深刻認識到自身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角色與責任。
3. 三協同:設計驅動下的多主體協同創新
(1)設計創新作為思政教育引擎
教師、學生和社會支持場通過廣式家具及展館協同創新設計,共同推動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傳承教育。教師在指導學生設計過程中,注重將設計思維與價值觀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廣式家具創新設計中關注當下社會群體需求,滿足現代家庭對文化傳承的需求,以此解決實際社會問題。
(2)社會多方協同推動思政教育的實效
地方政府、博物館等社會支持場不僅參與了展示交流活動策劃與實施,還為學生提供了資源支持與實踐平臺。例如,政府機構為活動的實施提供了政策支持,企業工廠為學生設計的廣式家具提供技術和市場推廣渠道,文化部門則通過展覽和宣傳,將學生作品推向更廣泛的受眾。這種多方參與的協同創新模式,不僅強化了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也在地方社會中創造了實際價值,驗證了跨界協同機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時也逐步輻射至中小學、社區(如圖9)。
4. 動態評估與實踐反饋
項目實施過程中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保證展示交流活動高效完成,定期進行項目籌備動態評估與反饋。線上微信群即時反饋,學生和教師及時交流方案與意見,進一步調整設計和布展方案。線下通過優秀展館考察與實地布展,現場評估項目推進效果和學生實踐表現。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評估,工程中心能夠及時調整實踐內容和策略,確保思政教育與項目需求同步。
5. 實踐效果與總結
活動的成功舉辦驗證了地方高校家具設計工程中心課外思政教育生態圈的跨界協同模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既提升了設計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也通過與社會支持場的緊密協作,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不足、缺乏針對復合型設計人才的跨界聯動思政教育等問題,也為其他高校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模式提供了借鑒經驗。
結語
地方高校家具設計工程中心課外思政教育生態圈的跨界協同模式經過近3 年的實踐探索,不僅提高了學生專業技能和文化自信,還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一定程度上為更廣泛的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提供了可行模式和策略。未來還需加強與學生需求的對接,通過定期需求調研和反饋循環,確保教育內容實時更新和適應性,積極與社會各界合作,建立更廣泛的社會支持場,為學生提供更落地豐富的實踐資源。生態圈的構建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需持續改進不斷適應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加強學生、專業教師、深耕應用點和社會支持場作為生態圈的四大要素之間的互動與優化,落實與人工智能、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跨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