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是首次廣泛集中使用空中武器的戰爭。雖然當時空軍還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軍種,但氣球、飛艇和飛機給各國軍隊提供了嶄新的戰術平臺,它們被廣泛應用于偵察、空戰、轟炸、運輸等作戰任務。
最初,雙方利用被束縛的氣球和飛機來執行偵察任務,以確定敵人的行動和位置,為炮兵提供準確的射擊指引。繼而,為了防止敵方的空中偵察,出現了飛行器之間的空中格斗。后來,又在飛行器上裝載航空飛鏢和炸彈,執行對地面目標的轟炸任務。
齊柏林飛艇被最先用于執行戰略轟炸任務。它是一種剛性結構的飛艇,由德國費迪南德·馮·齊柏林伯爵(1838~1917年)設計,于1900年7月2日首次飛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軍擁有15艘齊柏林飛艇,其中包括9艘非常大的(超過20000m3),用于觀察或轟炸任務。與飛機相比,齊柏林飛艇幾乎同樣快,載彈量更大,航程也更遠。齊柏林飛艇的首選轟炸區域是英國,先后對英國進行了51次襲擊,造成577人死亡、1358人受傷。對巴黎只進行了2次襲擊。第一次空襲是在1915年3月20~21日晚間進行,4艘齊柏林飛艇在巴黎第17區和第18區共投下了65枚炸彈,造成3人受傷。第二次突襲發生在1916年1月29~30日夜間,1艘齊柏林飛艇向巴黎20區投下18枚炸彈,造成23人死亡,31人受傷。
飛機的研發與制造隨著戰爭的進展而加快步伐,性能顯著提高。飛行速度由戰爭初期的80~115km/h,提高到戰爭結束時的180~220km/h;飛行高度由200m多提高到8000m,飛行距離從幾十千米增加到400多千米,飛機質量也從幾百千克增加到10多噸,并可載彈3噸多。
一戰中,最好的戰斗機飛行員被冠以“王牌”稱號,獲得標準是擊落敵機5架以上。博物館通過展品介紹了多名一戰中犧牲的法軍王牌飛行員的事跡。
少尉飛行員阿道夫·佩古(AdolphePegoud,1889~1915年),法軍航空先驅和戰斗機飛行員中的佼佼者。他于1913年被飛機設計師路易·布萊里奧(LouisBlériot)聘為試飛員,成為第一個從飛機上跳傘的人,也因第一個嘗試駕駛飛機完成環形飛行而揚名于世。在戰爭期間他贏得6次空戰勝利,1915年8月31日駕駛紐波特(Nieuport)210號飛機在貝爾福附近上空與德軍作戰時被擊落,壯烈犧牲。博物館收藏并展出了他的飛行員皮頭盔和制服夾克,另外還有一只非同尋常的遺物——吉祥物毛絨企鵝。據介紹,在法語中企鵝一詞(Pingouin)與他的姓氏佩古(Pégoud)十分接近。每次飛行任務期間,他都把企鵝吉祥物放置在飛機的引擎蓋上。
上尉飛行員喬治·蓋納默(GeorgesGuynemer,1894~1917年),他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軍事航空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贏得53場公認的勝利,另外還有大約30場可能的空戰勝利。在空戰中,他駕駛過莫蘭-索爾尼爾(Morane-Saulnier)、紐波特(Nieuport)、斯帕德(SPAD)等多種類型不同型號的飛機;他有過飛機被擊落后8次生還的傳奇經歷;1917年2月8日,他駕駛飛機在索姆河上空作戰,成為第一位擊落德國戈塔G.III(GothaG.III)重型轟炸機的盟軍飛行員;1917年5月25日,他創造了1天內(上午8:30、上午8:31、中午12:15和下午18:30)連續擊落4架敵機的驕人戰績;他所在的第3飛行中隊被稱為“鸛鳥中隊”(EscadrilledesCigognes),在一戰中獲勝次數最多,而他則被稱為“最機敏的鸛鳥”。1917年9月11日他在比利時上空作戰時不幸中彈身亡,年僅23歲。
凡爾登戰役,是德軍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后再次主動發起的重大進攻行動,于1916年2月21日開始,同年12月19日結束,持續了302天,成為西線戰場最為暴力、最為血腥的戰役之一。
凡爾登是法國東北部的一座小鎮,位于默茲河谷,四周是陡峭的山地,有無數堡壘守衛。在1914年的德國地形圖中,這里標記了至少20個重要堡壘和40個中等重要堡壘,所有堡壘都配備有效的交叉火力。此外,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結束后,這里還構筑了長達4~5km的縱深防護戰壕,從技術角度講可打敗任何進攻之敵。因此在戰役開始前,凡爾登一直處于較為安靜的狀態,法軍指揮部也一直相信這是一座無懈可擊的城鎮。但實際上,由于整座要塞原先配備的火炮幾乎都被調往其他前線地區,這里反而成為法軍防線最為薄弱的環節。
進攻凡爾登的作戰計劃是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由德軍總參謀長埃里希·馮·法爾金漢(ErichvonFalkenhayn)將軍親自制定,代號“審判”(德語“Gericht”)。該計劃關鍵之處是使用威力強大的重型火炮持續猛烈攻擊,在法國防線中轟炸出一個“深深的空隙”,然后出動步兵占領這個空隙,同時摧毀敵方的補給線,以防止任何有組織的反擊。
戰役開始前,德軍在凡爾登集結野戰炮306門、重型火炮542門、輕型火炮(德語“Minenwerfer”,即“地雷發射器”)152門,以及大量中小口徑迫擊炮。這次特殊的集結使得在僅有14km長的戰線上部署了大約1220門火炮,即大約每隔12m的距離就有一門火炮。其中包括13門420mm重型迫擊炮,即著名的“大貝莎”和能夠發射1噸重炮彈的伽瑪迫擊炮(德語“GammaM?rser”),2門380mm“蘭格麥克斯”重型火炮,17門奧匈帝國制造的斯柯達305mm重型迫擊炮,以及大量210mm和150mm速射炮。同時還將250萬發炮彈運輸到位。
2月21日戰斗開始后,德軍在40km的戰線上進行了9小時的集中轟炸,發射了100萬發炮彈,然后用3個軍的兵力發起進攻,先頭部隊用火焰噴射器掃清戰壕。23日,德軍向前推進了將近5km,法國軍隊被迫后撤。24日,法軍被迫放棄第二道防線。25日,德軍用強大的火力進攻并占領了戰略要地杜奧蒙要塞。
在此情勢下,亨利·菲利普·貝當將軍臨危受命,擔任凡爾登戰區法軍總指揮。他指揮的第20軍進入凡爾登的當天,就收到了杜奧蒙要塞失陷的戰報。由于法軍第33團的頑強抵抗,再加上當時天降大雪,德軍對杜奧蒙村的進攻受阻,法軍利用唯一一條與后方保持聯系的巴勒迪克-凡爾登公路(法國人稱之為“圣路”)不失時機地向凡爾登運送人員補給,一周內組織3900輛卡車,日夜不停地將19萬援軍和2.5萬噸物資急速運輸到位,加強縱深防御,從而迅速扭轉了不利局面,使戰役進入拉鋸狀態。截至3月底,德軍總共損失了81607人,而法軍則損失了89000人。
戰斗越激烈,德國人就越處于劣勢。那些原本可以隱藏火炮和施展滲透戰術的樹林,都因為遭受大規模轟炸而消失,火焰噴射器也不再具有當初的恐怖效果。事實上,德軍在這個時候使用火焰噴射器反而成為了法軍垂涎的目標,因為一發槍彈就可以炸毀為武器提供燃料的油箱,還能殺死附近的士兵。
在接下來的3個月里,雙方的進展微乎其微,但損失慘重。直到10月戰局才發生巨大變化,此時法軍集結了8個師的兵力、650余門重炮、大約105萬噸可用炮彈,發起強有力的反攻,先是攻下了被德軍占領8個月之久的杜奧蒙要塞,之后迫使德軍完全撤退到戰役開始時的防線。至此凡爾登戰役宣告結束。造成超過70萬人戰損(死亡、失蹤和受傷),其中德軍損失33.7萬人,法軍損失36.2萬人。
這場可怕的戰役幾乎涉及3/4的法國軍隊,也因此成為法蘭西民族和軍事歷史的神圣傳奇,成為力量、英雄主義和苦難的代名詞,其影響和記憶至今仍在延續。盡管在歷史上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還發生過比凡爾登更為血腥的戰斗,但凡爾登戰役可能保持著戰場陣亡密度最高的記錄。與之最為接近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人們通常稱之為“俄羅斯凡爾登”。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試圖征服的是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而德國人進攻凡爾登的目的卻是讓法軍在這里“一滴一滴地流血而死”。
博物館展品中有一幅頗受關注的繪畫作品《凡爾登》,它出自著名瑞士裔法國藝術家菲利克斯·瓦洛東(FélixVallotton,1865~1925年)之手,與傳統的戰爭題材繪畫表現手法完全不同,在這幅畫中看不到任何具體的戰爭畫面和戰斗人員,看到的只是“黑色、藍色和紅色的投影,被毀壞的地形和氣體云”,作品所要表現的是戰爭機器和自然力在瘋狂的破壞中被釋放,是戰爭給人留下的世界末日印象。畫作者在他的筆記中寫道:“《凡爾登》,是一幅詮釋現代戰爭的繪畫”。
1916年6月24日~11月18日索姆河戰役爆發,英法聯軍為減輕凡爾登戰役承受的巨大壓力,在索姆河一線主動向德軍發起攻勢,整個戰斗過程異常慘烈,英軍傷亡42萬人,法軍傷亡20萬人,德軍傷亡63萬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這場戰役中英軍研制的秘密武器——MKI坦克(MarkI)被投入戰場,這是人類戰爭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作戰。
1914年10月,英國軍事工程師歐內斯特·斯文頓中校(ErnestSwinton)設計了一種能夠突破敵方防御工事的履帶裝甲戰車,1916年初由生產民用機械產品的威廉福斯特公司(WilliamFosteramp;Co)制造出戰車原型。出于嚴格保密的需要,英國人將該戰車以代號“坦克”(Tank,意為“水箱”)命名,原型車通過測試后,很快便投入批量生產。英軍下達的第一筆訂單是100輛,其中一半配備機槍和6磅速射火炮,被稱為“雄性坦克”;另一半只裝備機槍,被稱為“雌性坦克”。1916年9月15日,MKI坦克在索姆河戰役中首次亮相,便引起強烈震撼。不過在參戰的49輛坦克中,只有很少的幾輛抵達德軍戰壕并取得了有限的戰果,多數坦克或拋錨,或被德軍炮火摧毀。之后,英國又相繼推出了MKII至IX的改進型,使戰力不斷提升。
在法國,對履帶式裝甲戰車(坦克)的研制也取得重大突破,自1916年開始先后有3款法國坦克進入量產,分別是1915年研發的施耐德CA1坦克、1916年研發的圣沙蒙(Saint-Chamond)坦克和1916年研發、1917年定型生產的雷諾FT-17坦克。其中前兩款坦克較為笨重,各生產400輛;第三款坦克,即雷諾FT-17輕型坦克一經問世便受到廣泛贊譽,在大戰結束前的18個月內趕制了3177輛,并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雷諾FT-17坦克的研發設計是在軍事工程師、“法國坦克之父”讓·艾斯蒂安(JeanEstienne)將軍的直接推動下完成的,艾斯蒂安將軍首先提出了該型坦克的設計概念,于1916年5月開始與汽車制造商路易·雷諾(LouisRenault)合作開發,至1917年7月原型車問世,隨即開始量產。
雷諾FT-17坦克是第一款配備360°旋轉炮塔的坦克,坦克乘員2人:一名坦克長/射擊手和一名駕駛員。配備M19148mm機槍或皮托M191837mm半自動短炮(Canonde37mmcourtsemi-automatiquePuteauxmodèle1918),可發射92-M型、35型和16型高爆彈。另外還特別研制了一款沒有炮塔的指揮型坦克,上面裝備一個無線電通訊裝置,用以指揮作戰。
1918年5月31日,在第三次埃納河戰役期間,雷諾FT-17坦克被大量投入戰場,參與了從圣皮埃爾艾格勒前往普洛瓦西沙澤勒的戰斗,之后它與剩余的施耐德CA1坦克和圣沙蒙坦克一起編隊作戰,至戰爭結束時共裝備211個坦克營,在1918年的攻勢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獲得了“勝利坦克”稱號。
盟軍坦克出現在戰場上,德國沒有有效的武器予以反制,讓德國步兵感到有些自卑。為了彌補傳統穿甲彈的不足,德國在毛瑟M1898步兵步槍的基礎上開發一種反坦克步槍,該步槍口徑13.25mm,為此專門開發了新型13×92mmHR彈藥,能夠在100m距離上擊穿20~25mm厚的裝甲鋼。步槍全長1.68m,槍管長0.98m,質量16.6kg,于1918年2月投入戰場。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