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1925年是一個飽含厚重意義的年份。這一年,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爆發,如同一塊巨石投入時代的洪流,激起千層浪,推動著中華民族覺醒與國民革命的巨輪滾滾向前。
當我們將目光聚焦于100年前的1925年,會發現科技文化領域同樣發生了諸多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本刊形象人物“小新”和他的AI電子寵物“奇點”,一同穿越時空,重溫1925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五卅運動爆發
一道強光閃過,小新和奇點被卷入時空隧道,開啟了一場奇妙的穿越之旅。當光芒漸漸消散,小新和奇點發現自己置身于1925年的上海街頭。
“這里就是1925年的上海?為何到處都是嘈雜的聲音和忙碌的人群?”小新瞪大了眼睛,好奇又緊張地打量著周圍說道。一旁的奇點用身上的攝像頭快速掃描了一圈,解釋道:“小新,現在的上海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帝國主義列強在這里橫行霸道,肆意剝削和壓迫中國人民,矛盾一觸即發?!?/p>
1925年2月,為反對日本資本家毆打和無理開除工人,上海22家日商紗廠近4萬名工人先后罷工。1925年5月15日,內外棉七廠的日本資本家槍殺了工人領袖、共產黨員顧正紅。1925年5月30日,租界巡捕逮捕了100多名聲援工人斗爭的學生,隨后,萬余名群眾集中在公共租界南京路巡捕房門前,要求釋放被捕學生,英國巡捕為此開槍屠殺無辜群眾并造成數十人死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這一慘案迅速激起全國人民的公憤,一場反帝愛國運動的浪潮迅速涌來。
五卅運動像一聲怒吼,喚醒了無數沉睡的中國人,讓更多人認識到只有團結起來反抗帝國主義的壓迫,才能爭取民族的獨立和尊嚴。它拉開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為中國的革命事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科技文化領域也在悄悄孕育著新的生機。
¤知識貼¤
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
2025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1925年5月,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成立了中國工人階級全國統一的工會領導機關——中華全國總工會。五卅慘案發生后,為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愛國運動,中國共產黨及中華全國總工會領導的省港大罷工爆發,大大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的勢力。
中國核潛艇事業奠基人彭士祿出生
小新和奇點又來到廣東省海豐縣,此時是1925年11月18日。小新好奇地問:“我們來這里做什么?”奇點神秘一笑:“今天有一位重要人物出生,他將對中國未來的國防科技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奇點說的重要人物就是我國核潛艇事業奠基人之一——彭士祿。童年時期的彭士祿遭遇了許多坎坷與磨難,他的父親彭湃烈士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農民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母親在他3歲時被捕犧牲。父母的早逝讓小小年紀的他經歷了生死考驗,但這些苦難并沒有擊垮他,反而鑄就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1961年,彭士祿以國家之所需為己任,開始從事核潛艇研究設計工作。正當大家鼓足干勁開展調研時,核潛艇項目卻于1963年擱淺了。很多專家技術人員都被調走,彭士祿依舊堅持學習,他“坐下來、鉆進去、入了迷”。為了學習更多相關知識,他學完俄語又補習英語,早晨五六點鐘就起床背單詞、啃書本,上廁所都拿著書。
彭士祿和同事們的堅持,讓核動力的研究工作得以延續,為后來正式研制核潛艇打下了技術基礎。
1965年,中央專委正式批準研制核潛艇,彭士祿擔任技術負責人。當時一無像樣的技術支撐,二無必要的試驗設備和現代化的計算工具,在彭士祿的帶領下,硬是靠著自主鉆研,很快提交了設計方案并獲得批準。
在工作中,彭士祿果斷決策,敢于拍板。他深入研究,大膽修改不合理數據,勇于承擔風險,及時解決了許多技術問題,確保了重要試驗的運行安全。
1970年,我國自行研究設計的陸上模式反應堆提前建成并投入試驗運行,順利達到滿功率運行,各項性能指標都符合設計要求。1971年9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安全下水。這是繼原子彈、氫彈之后,我國核技術和核工業發展的又一重大成就。
回顧從零開始的工作,彭士祿曾說:“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難,最重要的是始終要有堅定的信心和毅力。”
¤知識貼¤
核潛艇——浮動的海上科學城堡
與常規潛艇相比,核潛艇在機動性和隱蔽性方面具備很大的優越性。再與導彈和其他先進設備結合,核潛艇成為當代海軍的主力戰艦。
核潛艇工程技術復雜,配套系統和設備成千上萬,涉及航海、核能、導彈、計算機等幾十個專業,堪稱浮動的海上科學城堡。研制隊伍匯聚了物理學家、造船專家、核反應堆工程專家、火箭專家等全國一大批優秀人才,彭士祿就是其中的光榮代表,他是我國核潛艇的首任總設計師,第二任總設計師是黃旭華。
故宮博物院成立
1925年10月10日,這一天對于中國文化界來說意義非凡——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了。
小新和奇點來到人山人海的成立儀式現場,看著故宮博物院內精美的文物,感嘆道:“這些瓷器、書畫都好漂亮,住在北京的人們太幸福了。”奇點介紹道:“以前這里是皇家禁地,普通百姓根本看不到這些物件。現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了,大家才能近距離欣賞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我們生活的時代,借助VR和AR等技術,更多人能‘身臨其境’地欣賞這些文物?!?一旁的小新感到很自豪。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座集古代建筑群、宮廷收藏、歷代文化藝術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院藏文物體系完備、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F有藏品總量已達180余萬件(套),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藏品分為二十五大類別,其中一級藏品8000余件(套)。
如今,故宮博物院已成為世界聞名的文化瑰寶,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更是讓其中的文物“活”了起來。每年都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
¤知識貼¤
氣勢磅礴的紫禁城
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占地面積100多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城內由外朝和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及東西六宮,是皇帝日常處理政務和后妃居住的場所。從明代“永樂大帝”(朱棣)到清代最后一位皇帝宣統(溥儀),共有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量子力學研究進入新階段
100年前,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發表了《運動學和力學關系的量子力學重新詮釋》論文,標志著量子力學進入了現代研究階段。
小新和奇點來到海森堡工作的地方。小新看著海森堡在黑板上寫滿了復雜的公式,一頭霧水。奇點介紹道:“他正在研究量子力學呢。量子力學的發展為現代物理學、化學等很多學科奠定了基礎,對未來科技的發展影響巨大?!?/p>
在傳統物理學中,人們習慣用連續的、可預測的方式來解釋世界,海森堡打破了這種常規思維,他的理論表明,微觀粒子的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它們的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被精確測量。這一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許多物理學家一時難以接受。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了海森堡理論的正確性。幾乎在同一時期,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埃爾溫·薛定諤提出了薛定諤方程。這個方程描述了微觀粒子的波函數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從另一個角度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之后,從半導體的研發到量子計算機的探索,量子力學的應用無處不在,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世界的面貌。
¤知識貼¤
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
潘建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他是國際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在量子信息領域創造了多個屬于中國人的輝煌。比如:率先突破量子信息處理關鍵技術,全面解決了量子保密通信在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牽頭成功研制國際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構建了首個空地一體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等等。
“初代”電視機誕生
1925年,英國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成功展示了機械電視系統,這一創舉標志著電視時代的開端。
在英國的一間實驗室里,小新和奇點看到了貝爾德正在忙碌地調試著一臺奇怪的機器。小新好奇地問:“這是什么呀?看起來好復雜?!逼纥c說:“這就是貝爾德正在研發的機械電視系統,他馬上就要成功了!”
貝爾德從小就對科學充滿了好奇,他夢想著能發明一種可以遠距離傳輸圖像的設備。后來,他利用尼普科夫圓盤,通過機械掃描的方式,將圖像轉化為電信號,再在接收端還原成圖像。雖然最初的電視畫面十分粗糙,只有30行掃描線,圖像也模糊不清,但這是一個偉大的開端。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電視機的畫質、音質和功能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黑白電視機到彩色電視機,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電視機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一種娛樂工具,更是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
¤知識貼¤
現代家電大超市——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
3月20日至23日,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本屆博覽會以“AI科技AI生活”為主題,眾多家電和消費電子產品融合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大模型,帶來更智能的主動式服務。一款升級版的透明Micro LED屏幕在展會上亮相,這種屏幕技術將透明顯示與高清畫質結合,為家庭影音娛樂帶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
結束穿越之旅的小新和奇點回到了現實世界。小新感慨地說:“1925 年發生了這么多值得銘記的事件,這一趟真是不虛此行?!逼纥c一邊點頭一邊總結道:“1925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只是人類歷史璀璨星河中的一部分,但它們蘊含的精神和價值,將一直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指引我們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p>
(《發明與創新》編委、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高級政工師吳明靜參與本文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