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科學不是冰冷的公式和代碼,而是充滿溫度的人類故事的集合。從本期開始,“科苑史話”欄目邀請本刊科學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金涌開設“創新啟示錄”小專欄,為讀者講述不一樣的科技故事,解讀故事背后的創新啟示。
故事綜述
錢學森人生的第一次選擇是在報考大學專業時做出的。數學老師認為他聰慧過人,建議他報考數學系,將來做個數學家。國文老師認為他文章寫得好,可報考中文系,將來成為作家。也有老師建議他學畫畫和作曲。而這時的錢學森有他自己的主意,他認為中國經濟落后是因為交通不發達,他要學鐵道工程造鐵路。
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在校園里目睹日本飛機在上海上空肆虐,錢學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選擇。他認為鐵道工程對現在的國家用處不大,要改學航空工程,將來造出能打下日本飛機的國產飛機。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期間,錢學森覺得要造出世界一流的飛機需要有理論指導,掌握航空理論知識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選擇。當時航空理論研究的最高學府是加州理工學院,錢學森只身敲開了導師馮·卡門教授辦公室的門。憑借勤奮與聰慧,他很快得到了導師的賞識,并最終成為航空理論界杰出的科學家。
錢學森回國后,做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選擇。錢學森晚年曾對他的秘書說:“我實際上比較擅長做學術研究……”但既然國家需要,他便義無反顧地轉向工程和科研,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中國航天事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中國的導彈、火箭、人造衛星等都已處于世界前沿,中國躋身世界航天大國之列。
1991年10月1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他在儀式上說:“我這一輩子已經有了三次非常激動的時刻。”
第一次是1955年被允許回國時,錢學森將剛出版的《工程控制論》送到導師馮·卡門教授手上并向他告別,導師感慨地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了。”第二次是1959年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第三次是看到王任重同志為《史來賀傳》寫的序中提到,中共中央組織部把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史來賀和錢學森這5個人,作為解放40年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人民說我為國家、民族做了點事,就是最高獎賞!”錢學森說。
院士點撥
在清華大學校園的“地質之角”科普園里,矗立著7根黑色的玄武巖石柱,其中一根上面鐫刻著愛因斯坦的一段語錄:每天我都無數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內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著的和死去的人的勞動的基礎上的,這我必須竭盡全力,像我曾經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樣,作出同樣的貢獻。
當人們崇敬愛因斯坦對人類的偉大貢獻時,他卻時刻想著要回饋社會。這告訴我們,偉大的科學家除了外在的學術成就,都還有其強大的內在品德作支撐,這也是他們刻苦學習和獻身科學事業的原動力。
這種品德之于錢學森,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是追逐自己的科學救國之夢,具體表現為追求客觀真理,自由探索、理性質疑、執著求新,為人類進步、幸福和自我解放而不懈奮斗。而這一切是在民族危亡、民生凋敝的環境下形成的,這也是科學精神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