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在擔任國旗手時,發現旗臺外側沾滿了白色污漬。這些污漬是怎么產生的?如何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其他地方也有這種情況嗎?帶著這些疑問,我查看了學校的大部分建筑,發現很多地方的臺階縫隙處都出現了這種現象。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查閱了相關文獻,開展了探究實驗,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漬產生的原因。
測定白色污漬的化學成分
采集樣品。我利用周末,到學校幾處污漬現象嚴重的地方采集固體白色污漬。我發現這些地方都有水從石塊的縫隙中緩慢滲出,猜測水是污漬產生的重要條件。
定性分析。測定白色污漬樣品中的化學成分:1.取少量樣品放入燒杯,加入適量的蒸餾水,觀察到樣品幾乎沒有變化,說明它們難溶于水。2.通過測量得到樣品水溶液的pH值為7.8。再取適量固體樣品,加入稀鹽酸,觀察到固體樣品逐漸溶解且有氣體產生。將氣體導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觀察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證明固體樣品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3.取少許加稀鹽酸后所得的溶液,用白金絲棒做焰色實驗,發現火焰焰色呈磚紅色,證明樣品的主要成分是鈣鹽。
得出結論。上述三個實驗充分證明固體樣品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
測定白色污漬中碳酸鈣的含量(質量分數)
我分別用沉淀法、滴定法兩種定量方法做了測定實驗。
一、實驗準備
用分析天平稱取兩組樣品(A組樣品1為0.224 g、樣品2為0.206 g;B組樣品1為0.241 g,樣品2為0.263 g)。
將樣品分別放入標有A1、A2、B1、B2的4個潔凈小燒杯中,滴加1∶1的稀鹽酸,使固體完全溶解,再分別進行如下操作。
將A、B兩組溶液在75 ℃左右的恒溫水浴鍋里進行水浴加熱,攪拌并加入25 mL4%的Na2C2O4溶液,滴加 2~3滴甲基橙指示劑,攪拌并緩慢滴加NH3·H2O(濃度為1∶1),直至溶液顏色剛好由紅色變為黃色。將溶液在75 ℃左右的恒溫水浴鍋里繼續進行水浴加熱并陳化30分鐘,這樣就得到較純凈的白色草酸鈣沉淀物。
將沉淀物全部轉移到過濾器中,過濾結束后,用0.1% Na2C2O4溶液洗滌過濾器里的草酸鈣沉淀物2~3次,再用冷蒸餾水洗滌沉淀物2~3次。將洗滌處理好的草酸鈣沉淀物從過濾器里全部轉移到4個相對應編號的燒杯里。
二、沉淀法測定碳酸鈣的含量
將A組兩杯沉淀物分別轉移到兩個蒸發皿里加熱蒸發,得到兩份草酸鈣固體,用分析天平稱量,由兩者之間的計量關系可以求得碳酸鈣質量,從而計算出白色污漬樣品中碳酸鈣的含量。
實測數據為:A組樣品1的質量為0.224 g,結晶CaC2O4的質量為0.247 g;A組樣品2的質量為0.206 g,結晶CaC2O4的質量為0.224 g。
計算碳酸鈣的含量。根據反應方程式可以得到如下關系式:
CaCO3∽CaC2O4
樣品1中碳酸鈣的質量為:
×100≈0.193(g)
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
×100%≈86.16%
樣品2中碳酸鈣的質量為:
×100=0.175(g)
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
×100%≈84.95%
取平均值,樣品中主要成分碳酸鈣的含量約為85.6%。
三、滴定法測定碳酸鈣的含量
在B組樣品得到的草酸鈣沉淀物中滴入1∶10稀硫酸,緩慢滴入并不斷攪拌,直至沉淀物全部溶解,配制成含有草酸的溶液100 mL。用0.02 mol/L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滴定草酸溶液,可通過計算間接得到草酸鈣及碳酸鈣的質量。
取用B組樣品1含有草酸的溶液20 mL,0.02 mol/L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滴定耗量9.15 mL。
取用B組樣品2含有草酸的溶液20 mL,0.02 mol/L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滴定耗量9.85 mL。
根據反應方程式可以得到關系式:
5CaCO3∽5CaC2O4∽5H2C2O4∽2KMnO4
B組樣品1中碳酸鈣的質量為:
0.229(g)
碳酸鈣的百分含量為:
×100%≈95%
B 組樣品2中碳酸鈣的質量為:
0.246(g)
碳酸鈣的百分含量為:
×100%≈94%
取平均值,得到樣品中碳酸鈣的含量約為94.5%。
用沉淀法和滴定法得到的測量結果雖有一定的差異,但碳酸鈣的百分含量都在85.6%以上,足以證明白色污漬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
白色污漬現象的形成原理
石材縫隙之所以產生白色污漬,本質是一種物理、化學相互交叉作用后產生的現象,具體過程如下:
離子遷移。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鈣,水泥水化會生成氫氧化鈣溶液。隨著水化反應的繼續進行,高濃度的氫氧化鈣溶液會通過混凝土的裂縫逃逸到混凝土的外表面。
蒸發結晶。水分不斷從石材縫隙滲透出來,其中的氫氧化鈣溶液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鈣。隨著水分的蒸發,在滲透液流經處生成堅硬的碳酸鈣白色晶體,形成白色污漬。
鈣鹽轉化。因石材具有吸水性,水分通過石材縫隙進入水泥基材料,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與石材中的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隨著溫度的升高,不穩定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成碳酸鈣。
白色污漬現象的危害與預防
白色污漬嚴重影響飾面材料的美觀,還會導致原來做好的結構面層出現裂縫,降低水泥漿的粘結力,久而久之可導致墻體內部的結構疏松,降低墻體的強度和穩定性,造成安全隱患。
石材縫隙為堿鹽類溶液提供運輸渠道,這是造成白色污漬現象的重要因素。可通過設置防水層、加強墻體的抗滲性能等防止白色污漬現象的發生。(指導老師:黃新階" 舒煉成)
點評專家
張平柯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授、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作者通過觀察發現校園中石材裝飾的建筑普遍存在白色污漬現象,并針對發現的問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提出明確的研究目標,進行系統的實驗研究。這充分體現了作者關注現實生活,從中發現科學問題,并設計實驗進行深入研究的科學研究意識和能力。
作者首先通過定性實驗,確定白色污漬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然后通過兩個不同的定量實驗(沉淀法和滴定法),定量測定白色污漬中碳酸鈣的含量,并通過科學分析探究了白色污漬現象的形成原因,研究結果可信,體現了作者對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有較深入的領會。
建議作者進一步拓寬研究范圍,而不僅僅是關注校園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