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韓國政局的復雜形勢吸引全球目光。2024年12月14日,韓國國會第二次表決通過了彈劾總統尹錫悅的動議,暫停其公職。尹錫悅被彈劾源起其于12月3日晚突然宣布“緊急戒嚴”,稱“在野黨裹挾國會,攪亂國家”,要通過緊急戒嚴盡快鏟除“反國家勢力”。此次戒嚴僅持續六個多小時便草草解除,不僅導致了尹錫悅被彈劾,也暴露出韓國政治深層次的結構困境——“朝小野大”。
“朝小野大”用于描述總統制國家中執政黨(總統所屬的政黨)在議會中處于少數黨地位,而在野黨則掌握議會多數席位的現象。總統制國家中行政權與立法權的分立是“朝小野大”政治格局的一個制度前提。掌握行政權的總統與掌握立法權的議會分別由選民選出,因此執政黨在議會中可能處于多數,也可能處于少數。當執政黨在議會中處于多數時,行政權和立法權就掌握在同一政黨手中,此時的政治模式通常被稱為“同治政府”,議會中的權力格局呈現“朝大野小”;當執政黨在議會中處于少數時,立法權與行政權就分屬不同政黨,此時的政治模式通常被稱為“分治政府”,議會中的權力格局就呈現“朝小野大”。
在韓國政治中,“朝小野大”是一個常見現象。在2024年4月的韓國第22屆國會選舉中,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及其衛星黨獲得175個席位,而執政的國民力量黨陣營僅獲得108個席位,韓國國會呈現歷史上議席數差距最大的“朝小野大”局面。這意味著在國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在野黨,能夠對執政黨形成較大牽制力,而執政黨在推動各項政策時面臨較大挑戰,需要更多考慮在野黨的意見和立場。
韓國頻繁出現“朝小野大”政治格局,有多方原因。首先,從政體類型來看,“朝小野大”在總統制國家較為常見。議會制與總統制的根本區別在于行政權由立法權產生并對立法權負責。因此在議會制下,一個政黨或政黨聯盟只有掌握了議會多數席位,才有組閣權從而獲得行政權,而無權組閣的少數黨通常處于在野地位,由此議會中的權力格局必然是“朝大野小”。當然議會制也可能出現“朝小野大”的格局,就是通常所說的“少數黨政府”模式,但少數黨模式較為罕見。
其次,從政黨制度來看,兩黨制是“朝小野大”得以出現的另一個制度前提。在兩黨制下,議會中總是會出現多數黨和少數黨,當執政黨處于少數黨時,就出了“朝小野大”的分治政府。而在多黨制尤其是碎片化的多黨制的情況下,即使執政黨在議會中處于少數,反對黨會因力量分散而難以占據多數席位,此時議會中的權力格局是“朝小野小”。韓國各政黨雖然變幻無常,但進步與保守兩大陣營長期把持國會,這也是韓國“朝小野大”政治格局得以出現的重要制度前提。
再次,從選舉時間來看,總統選舉與議會選舉不同步也會導致“朝小野大”的格局。如果總統選舉與議會選舉的時間同步或接近,那么同一政黨獲得總統選舉勝利和議會多數席位的可能性較大;相反,如果時間不同步,議會選舉在兩次總統選舉中間舉行,那么選民可能因對總統的不滿,而將選票投給反對黨,導致議會呈現“朝小野大”格局。韓國總統的任期是五年,議會的任期是四年。尹錫悅于2022年3月當選總統,而現任議會是在2024年4月選出的,此次議會選舉被看作是對尹錫悅前兩年任期的“中期考核”,而在野黨大勝的議會選舉結果反映出韓國多數民眾對尹錫悅政府和執政黨的不滿。
最后,從選民層面來看,分裂投票策略也是“朝小野大”格局出現的一個原因。分裂投票策略意味著在同時舉行選舉時,選民在總統選舉中投票給一個政黨,而在議會選舉中投票給另一個政黨。選民選擇分裂投票的策略是有意圖的,在他們既希望某個政黨掌握行政權,又希望另一個政黨來制約它時,會把選票分別投給不同的政黨;在兩個政黨之間的綱領分歧過大而出現極化時,選民也會選擇分裂投票來調和兩黨之間的政策主張,使政策不至于跑偏。韓國的總統選舉與議會選舉總會有重合之時,那時選民一旦分裂投票也可能導致出現“朝小野大”格局。
“朝小野大”給執政黨帶來多方面的制約和掣肘。首先,它可能限制執政黨的政策制定和執行能力。由于需要爭取在野黨的支持,執政黨在推出法案或制定新政策時可能會遇到較大的阻力。其次,它可能加劇了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的政治對立,在野黨可能會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對執政黨進行牽制和批評,甚至提出彈劾等動議。這種對立和競爭不僅會影響政治穩定,還可能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負面影響。比如,這次政局變動正在影響韓國對于未來經濟形勢的預期。代總統崔相穆在發表新年賀詞時也表示,韓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局勢”。
要克服“朝小野大”所帶來的困境和負面影響,不是一蹴而就的。對韓國而言,在政治制度保持總體穩定的前提下,通過制度改革來改變“朝小野大”格局的空間較小。
當然,辯證地看,“朝小野大”的影響也并非全然負面。這種格局使得執政黨需要更加謹慎地行使權力,更加注重與在野黨和民眾的溝通和協商。
(摘自《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