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個朋友開了一家高級健身房。首次參觀健身房時真正吸引我的是一塊標志——醒目的綠色霓虹燈勾勒的巨大的黑色字符: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這塊標志占據了健身房的整面墻。雖然這句口號的確切起源不得而知,但我越琢磨這句話,就越覺得有道理。
我雄心勃勃想嘗試的新事物,往往會超出我的能力范圍,但我想“走得遠”,于是會去找合作伙伴,共同努力達成目標。
我所說的合作并非公司內部批量生產式的標準化團隊合作。大多數組織都會倡導“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制定一套口號,諸如“團結力量大”或“只要團體,不要個人”。但這通常是詭辯:我們最終還是會與團隊成員競爭,因為我們做著相似的工作,卻都希望獲得晉升機會。
為了“走得遠”、取得更持久的成功,我們不能依賴雇主來確保自己與合得來的人共事。相反,我們應該主動行動,尋找志趣相投的伙伴(甚至是組織之外的人)開展合作。這些人的才能和優勢與我們不同,可以與我們取長補短、相輔相成。
我在網上寫職業建議多年,主要根據個人經歷撰寫文章。因為我的文章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所以很難按照主題搜索我的文章。我想,如果把內容按主題進行歸類,增加一些新觀點,并編撰成書,讀者更容易系統地了解我的想法,這該多好啊!
憑借一己之力,我能快速累積線上關注者;但如果我想出版一本書、讓更多的讀者閱讀我的內容,我就需要像那句諺語所說的,找人合作。出版一本書,從策劃到將想法轉化為文字,再到文字潤色以適應世界各國讀者的閱讀習慣,需要付出一些努力。
為此,我特意參加了為期一天的創意寫作課程,結果一點收獲也沒有。于是我決定,與其參加更多寫作課程,不如與一位專業寫手合作撰寫本書,有了他的協助,我就可以繼續授課、演講以及維護社交媒體。
彼時,我心目中的人選就是西蒙·莫特洛克,他是一個金融服務行業招聘網站的編輯及內容經理。幾年前,我還在投行工作時,他在一篇名為“頂級銀行家”的文章中介紹了我,自那以后我就一直與他保持合作,我為他的網站寫客座專欄,主要涉及一些與職業發展有關的話題。我們之所以能保持很好的關系,是因為我們的背景和才能是互補的而不是重疊的——我是一名亞洲投行員工和大學講師,他是一名編輯和內容經理,我們通過合作能創造更多成果。
我從事授課和演講已經有些年頭,近年來我有幸去世界各地演講,包括新德里、吉隆坡、北京、倫敦、香港。我的演講事業得以“走得遠”,要歸功于我與CFA協會開展的合作。
在中國香港工作時,我所在的公司在數碼港有個辦公室。有一天,CFA協會的幾名工作人員來找我。我們相談甚歡,我答應他們在CFA協會的年會上做一場演講。這之后,我迅速與協會的工作人員、協會會員以及資產管理圈子里的人建立了牢固的伙伴關系,后來我們共同舉辦了一場網絡研討會,吸引了2500多人報名參加。與CFA協會的合作大大拓寬了我演講的影響范圍,可遠至歐洲和北美。僅憑我自己一個人的努力,我不可能走得那么遠。
如果在公司內找合作伙伴,最好不要找同一個部門的。在投行工作時,我總會在其他部門找一兩個伙伴,與他們自由討論自己的想法,不必擔心為了升職而彼此競爭。
在香港的投行工作期間,我和私人財富管理部門的埃萊合作很多。我們互相補充,為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和產品。雖然我本可以專注于投行業務,但為了提升銀行業務能力,增加知識儲備,我決定向埃萊學習私人財富管理。
與人合作,是掌握新知識的最佳方式,因為在實際項目中獲取信息比在課堂上學習理論更有效率。我向埃萊學習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我投入時間進行這種跨部門合作,不貪圖利潤分成等短期利益,成功完成了幾筆業務。我們的合作關系也讓我在投行內贏得了聲譽和認可。
與跨部門同事建立伙伴關系需要時間,但一切都是從買杯咖啡這樣的小行動開始的。西蒙最初與我聯系時并不是為了與我一起寫本書。
在職業生涯初期,你可能會發現,在相對狹窄的本職工作范圍內你進步神速,但你并沒有“走得遠”,你的職業生涯往往局限于某個專項領域,只有與技能互補的人一起工作,你才能創造更多可能。
當我要開發一個新領域時,比如制作高質量的流媒體直播活動,就會去尋找潛在的合作伙伴。一旦出現技能與我互補的人,我就會立刻把他們的名字記在手機里。我也會思考,自己能為別人帶去什么價值,雙方一起工作,既有收獲也要付出,這樣才能一起“走得遠”。你現在就可以想想,自己能否創建一個小項目或組織一場有意思的活動,把不同的人聚到一起。
你不必拘泥于“同一個團隊,同一個夢想”這種口號。為了拓展你的職業機會,最好與形形色色的人(無論公司內外)展開合作,從他們身上學些新技能,讓他們幫助你走向振奮人心的新領域。
(摘自《講好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