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唐,本科畢業于山東理工大學,碩士畢業于濟南大學,現博士在讀。
Xiao Xiaotang, earned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a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a master’s degree at University of Jinan, and now studies for a PhD degree.

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寓意堅韌、虛心、自持和高潔。在國畫藝術中,墨竹以其簡約的形態和深刻的意境成為藝術家們表現自然與內心世界的常見題材。作為一名國畫專業的創作者,我選擇以墨竹作為創作載體,不僅是對傳統藝術語言的傳承,更是對個人情感的表達與精神氣質的探索。
自古以來,竹子被視為“君子之風”的象征,其形態雖不華麗,卻能在風雨中屹立不倒,展現出堅韌不拔的品格。這正是“風骨”的體現。墨竹的創作不僅是對竹子的形態描摹,更是通過竹這一自然物象,傳達創作者的內在情感與審美追求。

在創作中,我以風中搖曳的竹子為表現主體,通過其自然狀態下的生長與變化,隱喻生命中堅持與變化的平衡關系。竹葉的疏密、竹竿的曲直以及竹節的間距,共同構成了一種動態中的力量感。我希望通過這些元素的巧妙組合,賦予畫面一種靜謐與禪意的氛圍,進而歌頌生活中堅韌、包容與自省的精神。
墨竹的表現看似簡單,卻對筆墨的運用有著極高要求。線條的剛柔、墨色的濃淡,以及構圖中的留白,都直接關系到作品氣韻的展現。
竹竿的繪制是表現竹子風骨的關鍵。我采用中鋒運筆,注重線條的流暢和力度,以此突出竹竿的挺拔感。在繪制竹節時,通過筆觸的頓挫變化,呈現竹子的節奏感和生命力,并在竹竿的一側運用淡墨輕輕渲染,增強其立體感,使其既有力量又不失細膩。
竹葉的繪制則是墨竹創作中的一大難點。我通過調整筆觸的方向和力度,使竹葉呈現出多樣的姿態:或高揚如飛,或垂落若柳,并在用墨上巧妙結合濃墨、淡墨與干筆,使葉片前后分明、層次明晰,力求讓竹葉既有飄逸的靈動感,又富有節奏的變化。
墨竹創作的核心在于“以墨代色”。在構圖中,我用濃墨表現竹竿,用淡墨表現背景竹影,形成虛實相生的效果。竹葉的疏密布置也經過精心安排,以避免畫面單調或雜亂,使整體構圖和諧統一。此外,我在創作中運用了背景留白,不僅為空間增添呼吸感,也為畫面的意境延伸提供可能。通過留白,我試圖為觀者創造一個寧靜、空靈的畫外世界。
墨竹創作不僅是對技法的錘煉,更是對情感的深刻表達。竹子以其堅韌的風骨,象征著生命的頑強與不屈。在描繪每一根竹竿、每一個竹節時,我仿佛在回顧人生旅程中的堅持與突破。竹節間的每一次起伏,宛如生命中的轉折點,那些看似平凡的時刻,往往承載著成長與蛻變的深意。

與此同時,竹葉在風中的搖曳讓我聯想到生活的多變與無常。通過竹葉的動態表達,我試圖傳遞一種在變化中尋求平衡的信念。竹子特有的從容氣韻,也讓我感受到一種心靈的寧靜。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墨竹作品,能夠讓觀者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片刻安寧,在藝術中感受心靈的沉淀與升華。
在墨竹創作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傳統技法與個人表達的結合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課題。盡管墨竹創作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但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始終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竹子的形態表現上,我不僅借鑒了古代名家的經典技法,如鄭板橋的“疏密有致”和吳鎮的“野逸蒼勁”,還結合實景觀察,嘗試加入更多自然中的細節與動態,使作品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彰顯個人風格。同時,我深刻認識到,筆墨的錘煉是貫穿創作始終的基本功。每一次下筆,既是對技法的檢驗,也是對情感的表達。因而,我將不斷探索如何讓筆墨更加自然流暢,使畫面更具氣韻與生命力。
墨竹創作將技法與精神融為一體,通過筆墨表現風骨挺拔的竹竿與姿態靈動的竹葉,我不僅希望展現竹子的自然之美,更希望傳遞出一種堅韌與寧靜的情感力量。在創作中,我深刻感受到傳統藝術的深厚底蘊,也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未來,我將繼續創作墨竹,將更多個人感悟融入作品,讓墨竹成為連接傳統與當代、情感與藝術的橋梁。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與觀者共同感受竹的風骨與氣韻,在審美中體味人生的意義與深意。
編輯/郭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