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5年一季度,公募基金行業的基金經理流動依舊頻繁,包括華商基金的周海棟在內,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卸任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最新披露的一季報顯示,周海棟離任之后,其此前管理的六只基金份額合計減少67.13億份,縮水比例超44%。
在行業“去明星化”趨勢的當下,華商基金作為千億級券商系公募,失去頂梁柱后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3月12日,華商基金發布公告稱,時任華商基金權益投資總監、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周海棟因個人原因卸任所管理的六只基金。作為管理規模超百億元、公募行業少有的“雙十”基金經理,周海棟離職的消息一度引發行業震動。
華商基金近期公布的基金一季報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周海棟此前所管理的六只基金合計份額為84.27億份,相比去年年末減少67.13億份,降幅高達44.34%;一季度末合計規模為166.19億元,相比去年年末減少106.20億元,降幅達38.99%。
其中,周海棟管理時間最長的“代表作”——華商新趨勢優選基金份額從去年年末的9.63億份下降至今年一季度末的5.28億份,降幅超45%;規模從去年年末的92.01億元下降至53.90億元,降幅超41%。考慮到該基金去年年末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超過37%,不排除部分機構投資者一季度贖回的可能性。
其他五只基金也遭到不同程度的贖回。其中,華商甄選回報基金總份額從去年年末的57.82億份下降至今年一季度末的26.07億份,降幅接近55%;規模從去年年末的62.94億元下降至28.30億元,降幅超55%。該基金去年年末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超過66%。此外,華商優勢行業、華商恒益穩健、華商鑫選回報一年持有期基金的份額降幅均超過30%,華商盛世成長基金的份額降幅超過15%。
事實上,由于周海棟離職的消息在業內早有傳聞,在去年四季度股票市場回暖之際,其所管理的基金規模卻逆勢出現下滑。Wind數據顯示,周海棟去年四季度的管理規模為293.47億元,相比去年三季度末減少超48億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華商基金管理的非貨基金總規模為1042.19億元,相比去年年末減少超過114億元,其中,權益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規模為432.66億元,相比去年年末減少約62億元,縮水超12%。
華商基金作為一家成立近20年的券商系公募,處于行業腰部隊列,大股東是位于甘肅的地方券商華龍證券,在業內屬于中小券商梯隊。
華商基金早期十分重視權益類產品管理,2010年組建了以王峰、孫建波、莊濤、田圣明、梁永強為班底的“華商五虎將”權益團隊,管理的華商盛世成長以超35%的年度收益率奪得冠軍。正因如此,2010年華商基金的混基規模達254.64億,排名也上升至第8,這也是華商混基發展史上的最高排名。
此后在經歷了2014-2015年的牛市后,華商基金的混基規模達到了513.12億的階段高峰。但隨著五虎將陸續離任和投研團隊的縮減,華商基金也走向了下坡路。直到2019年后,在周海棟、高兵、胡中原等新一代經理不斷發力下,權益類規模才逐漸回升,尤其是周海棟貢獻最大。再加上非權益類基金的崛起,才使得總規模突破千億大關。
周海棟是從業長達17年的行業老將,早在2008年便入職中金從事行研工作,2010年加入華商基金,歷任研究發展部行業研究員、機構投資部投資經理、基金經理助理,2014年正式開啟基金經理的職業生涯。
從業績來看,周海棟不僅是長跑型選手,中短期收益也頗為亮眼。據Wind數據顯示,包括華商新趨勢優選、華商優勢行業和華商甄選回報A三只招牌基金的任期回報位居同類前5,華商新趨勢優選更是摘得榜首,自2015年管理以來年化回報達到了17%。
基于不俗的業績表現,周海棟成為了華商基金絕對的權益“一哥”。2024年華商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規模之和為494.86億,而周海棟管理的293.47億規模占比接近6成。在此前的行業低迷期,周海棟對華商基金的權益類規模起到了很大的支撐作用。2021年,華商基金混合類基金在公募行業中排在第42位,到了2024年則上升至21名,2024年公司總規模為1363.97億,在公募行業排名第51。
對于周海棟的離任,華商基金表示是由于個人原因。不過按照其過往優秀的業績和業界地位來看,華商基金作為腰部梯隊,或許的確很難長期留住這樣的人才。而除了周海棟之外,2023年以來華商旗下還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出現變動,包括與周海棟同期進入華商基金的李雙全、何奇峰以及中生代基金經理吳昊多因凈值表現不佳而離任。
有業內人士指出,過往產品類型相對單一、管理規模增長主要依靠知名基金經理帶動的基金公司,在基金行業“去明星化”的大背景下,正面臨轉型的陣痛。未來,如何打造團隊合作型的投研隊伍,是這些基金公司面前的主要挑戰之一。
由于知名基金經理通常與公司品牌深度綁定,其離職可能削弱市場對公司的信任,投資者可能因‘追隨效應’贖回產品。此外,知名基金經理通常為核心投研成員,其離職可能引發團隊人才流失。對于基金公司而言,短期內可能難以找到同等市場號召力的接替者,且內部培養周期長,中小基金公司尤甚。基金公司可能被迫高薪挖角,這將會加大成本壓力。同時,這也意味著過往部分基金公司過度依賴個人的“單兵作戰”模式難以為繼,需重構團隊化、流程化的投研體系,但轉型也可能面臨一定的阻力。
基金行業素來以凈值和排名論英雄,不過近年來,監管層強調淡化短期排名,引導行業從追捧知名基金經理轉向注重長期穩健收益。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的發展模式也亟待轉型,知名基金經理離職后短期內面臨挑戰或難以避免,但關鍵在于如何將危機化為轉機。業內觀點認為,基金公司應把握窗口期,加速從“個人驅動”向“團隊驅動”轉型,通過平臺化和品牌重塑構筑新護城河,此外也可以通過布局ETF等工具化產品,減少對主動管理型基金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