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昌平的回龍觀和天通苑(“回天”地區),曾經游走于城市邊緣的拾荒者們,正被納入垃圾分類體系。2020年起,它山石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與“回天”地區霍營街道合作,在這個擁有近百萬居民、流動率超70%的“亞洲最大社區”,推行垃圾分類。
轉型:從拾荒到值守
霍營街道轄區內的20個小區均設有垃圾回收桶站,每個站點由一名“大桶領”(帶班工頭)帶領十幾名值守員輪崗值守。值守員負責垃圾分揀和環境維護,根據工作表現每小時可獲7到10元補貼。目前,約70%的值守員曾是拾荒者。相比其他社區要求將高價值回收物上交的做法,霍營街道轄區社區允許值守員自行帶走紙殼、塑料瓶等高價值可回收物,這也成為吸引拾荒者加入的重要原因。
年近七旬的梁勝利來自山東,2015年來到北京,一直住在“回天”地區的城中村。早在2022年應聘成為值守員之前,他已在社區內拾荒多年。然而,剛上崗不久,梁勝利就因“衛生不達標”被當時負責管理的“大桶領”辭退,不得不重新回到拾荒的生活。
矛盾與調解
許多拾荒者常被攔在小區外,有的擔心他們影響桶站衛生,更深層的矛盾在于“高價值回收物”的競爭非常激烈,為了維持運營,保障社區環境與利益,一些物業公司也會涉足廢品回收,有的甚至向拾荒者收取“入場費”。
2022年10月,在調研社區高價值回收物流向的過程中,它山石社工服務中心執行主任冷冬曉明顯感受到一些物業公司的“護食”心態。有物業公司主動建議她回收玻璃瓶、泡沫、舊衣物等幾乎無人問津的“低值回收物”。
冷冬曉最終找到一家政府備案的回收再生公司,專門回收這些低值物品,壓縮、破碎處理后銷往下游企業。就在這時,社區有人找到冷冬曉,請她調解梁勝利與社區的矛盾。她發現,梁勝利的三輪車恰好可以清運低值回收物,運輸成本遠低于貨車。梁勝利爽快答應了這份工作,也撤回此前在12345平臺的投訴。
新的生活
回到社區后,梁勝利逐漸改變了人們對他的看法。“有好幾個小區點名要他來清運,說他動作麻利,每次都把現場清理得干干凈凈。”冷冬曉說。梁勝利每天穿梭于多個小區,一車一車拉走玻璃瓶和泡沫。冷冬曉估算,一車廢品可賣十幾元,再加上每趟30元的補貼,他的月收入比過去拾荒或擔任值守員時多出幾百元,夏季高峰期最高達2200元,幾乎是拾荒時的兩倍,足以維持他在北京的生活。不過,這份工作并不輕松。無論寒風暴雪,還是潮濕悶熱的酷夏,值守員們都要守在垃圾桶旁。
歧視與尊重
冷冬曉也注意到,歧視無處不在。她記得,有位居民認定一名拾荒者拿走了自己暫放在樓道里的金飾,不僅要求對方歸還,還撥打市長熱線投訴,要求他搬家。更多的拾荒者被擋在小區外,只有梁勝利選擇拿起了電話,他說,他想要應有的尊重。
梁勝利如何得知12345市長熱線?冷冬曉后來才得知,幾乎所有值守員都耳濡目染。“大桶領”常提醒:桶站一旦臟亂,就會被居民投訴,電話就會打到市長熱線。
環保與社區治理
冷冬曉的環保工作,幾乎與北京新一輪垃圾分類同時起步。2020年5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標志著新一輪垃圾分類全面啟動。冷冬曉及團隊在街道和社區的支持下,著手推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10月,她們創辦的它山石社工服務中心注冊成立,至今仍在“回天”地區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它山石”將拾荒者納入體系,提升覆蓋率與參與度,讓這一群體成為社區建設力量,更具包容性與可持續性,關鍵在于讓一線從業者價值被看見。這不僅是拾荒者們的故事,更是城市管理、環保實踐與個體命運交織的縮影。
(摘自《南方都市報》4.10 郭若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