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352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368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受到表彰。此次表彰首次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進行,其中甘肅省有4名女性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分別是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劉集鄉人民政府鄉長馬競,東鄉族自治縣婦女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馬璇,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曉燕,蘭州大學中國邊疆安全研究中心萃英二級教授徐黎麗。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女性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民族團結不可或缺的力量。她們以溫柔而堅韌的姿態,書寫著關于愛、責任與奉獻的動人篇章。本期,讓我們聚焦于幾位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女性,她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巾幗不讓須眉”的深刻內涵,成為了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光輝典范。

馬競:保安族,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劉集鄉人民政府鄉長
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劉集鄉,有一位叫馬競的保安族干部,在積石山6.2級地震的考驗面前,她毅然挺起一名共產黨員的鋼鐵脊梁,贏得了群眾的一致贊譽。
地震發生后,馬競立即奔赴抗震救災前沿,火速組織應急救援小分隊,指揮開展搜救、救治及轉移安置工作。在她的帶領下,劉集鄉受災群眾及時獲得救助,30余名受傷群眾得到妥善醫治,將損失降至最低限度。
在災后重建階段,馬競終日奔波于全鄉8個村72個社,察看受災群眾的生活狀況,協調物資發放,確保受災群眾衣食無憂。她組織志愿者裝卸運送物資40余萬件,搭建帳篷3800余頂、活動板房3363間,為受災群眾筑牢基本生活保障防線。
在陽洼村搬遷工作中,馬競深入基層,耐心溝通,最終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278戶群眾順利簽訂安置協議,為災后重建順利推進打下了基礎。
馬競不僅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卓越,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始終將服務各族群眾視為己任。脫貧攻堅期間,她全力以赴投入解決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多措并舉增加群眾收入,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她說:“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我將帶領全鄉各族干部群眾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感恩奮進、團結奮斗,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奉獻,為祖國繁榮發展貢獻力量?!?/p>
多年來,馬競以博愛之心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為營造基層群眾團結奮斗的和諧氛圍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使者。馬競以實際行動完美展現了巾幗不讓須眉的豪邁氣概,生動體現出民族團結的力量。在她的帶領下,劉集鄉的各族群眾攜手并肩共建美好家園,昂首闊步邁向更加繁榮和諧的未來。

馬璇:東鄉族,東鄉族自治縣婦女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
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有一位深受群眾愛戴的基層干部—— 馬璇。她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東鄉族干部。大學畢業后,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扎根基層,爭做服務群眾的“勤務員”。
2015年,馬璇進入東鄉縣那勒寺鎮工作。她深入田間地頭,傾聽群眾心聲,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訴求。無論是幫助群眾解答政策疑問,還是落實惠民政策,或是化解鄰里糾紛、調和家庭矛盾,她都盡心盡力,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贊譽。群眾親切地叫她“阿姑”,這是對她最好的肯定。
作為基層工作的“多面手”,馬璇積極宣傳落實國家政策,及時解決各族群眾困難問題。在柳樹鄉工作時,面對蘭合鐵路建設項目征地工作陷入停滯的困境,她迎難而上,溝通協調解決征地矛盾,為全縣的征地工作打開了良好局面。她還充分調動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助力養殖業成為全鄉富民增收支柱產業。
馬璇還是惠民政策的“宣傳員”。針對各族群眾的特點和需求,她依托各類活動載體,組織開展了精準化、多樣化的宣傳宣講,覆蓋群眾2萬余人次;堅持把培訓就業作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提高群眾收入的關鍵舉措,協調開展“鄉村技能培訓”及勞務輸轉,讓4000多名低收入群眾掌握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就業;協調幫扶近200多戶群眾發展產業、創業致富,幫助他們獲得創業擔保貸款9000余萬元。
馬璇表示:“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我將以此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會議精神為指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認真學習宣講,貫徹落實各項工作要求,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東鄉這片熱土上燦爛綻放?!?/p>
馬璇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她的事跡是新時代青年干部學習的優秀典范,是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寫照。馬璇的故事將激勵更多的青年干部投身基層、服務群眾,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張曉燕:漢族,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館員
她是一名文旅工作者,更是一名“紅石榴”宣講員。她22年如一日扎根長城腳下,為20多萬世界各地游客講述長城文化和中華民族故事。她就是甘肅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解說員張曉燕。
祁連山下,一座雄偉的建筑屹立在茫茫戈壁上,絲綢之路與萬里長城在此交會。這里,是明長城的西端起點,有“天下第一雄關”美譽的嘉峪關。
2001年,還是學生的張曉燕,在一位嘉峪關朋友的帶領下,第一次來到了嘉峪關關城。
這座位于河西戈壁的古老關城,展示著古代工程的奇跡,見證了古代中原與西域的交流交往,承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對和平的永恒渴望,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站在九眼泉旁,望著氣勢恢宏的關城城樓,張曉燕心中涌起波濤。
2002年,嘉峪關文物景區管理委員會招聘講解員,河南禹州人張曉燕得知消息后馬上報名,最終在200多人中脫穎而出,從此,開啟了她與嘉峪關長城的不解之緣。
嫻靜溫婉的張曉燕,一提起長城,便兩眼有光、口若懸河。她常說:“每一次講解就像赴一場美麗的約會?!睙o論是烈日當頭還是寒風刺骨,即使在旅游旺季每天要為七八個團做講解、走20多公里路,她也樂此不疲。
“在多種文化交匯、多民族聚居的嘉峪關,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層出不窮,各族群眾在這里守望相助、手足相親,共同發展,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睆垥匝嗾f。
“要給游客一碗水,必須要有一桶水的儲備?!睆垥匝嗾f,“作為長城腳下的‘守關人’,必須要深入挖掘長城文化中蘊含的民族團結進步理念,講好長城腳下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p>
為了成為“百問不倒的講解員”,張曉燕付出艱辛努力——
她刻苦鉆研,構思講解場景、背誦歷史資料。為了搞清楚講解中遇到的問題,她查閱數百萬字的文獻資料,撰寫近20萬字的讀書筆記。
她專心致志,聚焦挖掘長城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梳理總結出與長城有關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90多個,引導游客通過文物增進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了解。
她匠心獨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巧妙融入講解詞,撰寫10余萬字的嘉峪關關城景區及長城博物館講解詞,并多次為全市各景區、博物館的講解員、導游培訓,共同推動“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落地見效。
……
2016年11月,張曉燕調任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從事文化研究工作。雖然工作崗位發生了變動,但她傳承和弘揚長城文化的決心始終未變。
多年來,張曉燕承擔10余項課題,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融入博物館講解詞實踐”“長城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剖析”等課題研究,出版專著《交融·交匯·交響——嘉峪關文物中的民族團結故事》《嘉峪關長城歷史文化研究》,先后在國家、省級期刊發表相關主題論文30余篇。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關城,察看關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勢,聽取長城文物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弘揚情況介紹。
“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崩斡浟暯娇倳浀恼佌伣陶d,張曉燕抓住一切機會,在各種場合講述長城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故事。
這些年來,張曉燕的腳步遍布嘉峪關市的文物古跡。每一處文物的保存狀況和前世今生,她都了然于心。
作為嘉峪關市“雄關紅石榴”宣講隊的成員,張曉燕多次走進社區、學校、福利院、敬老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150多場。她還走進《長城長》《絲路大講堂》等電視節目和網絡直播現場,深情講述長城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讓“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深入人心。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特約研學專家,張曉燕積極開發“故事傳說中的嘉峪關”“一騎絕塵驛使來”“邊塞詩之路”等研學線路并編寫研學教材,策劃“我在嘉峪關修長城”戈壁石藝畫主題文創展,設計研發魏晉美人酒、定城磚桑葉茶、關照玉牌等文創產品,推動長城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得到更好傳承。
扎根長城終不悔,戈壁盛開石榴花。2024年9月,張曉燕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扎根雄關、堅守一線,將生命融進長城歲月,是我永遠無悔的選擇!”她說。

徐黎麗:漢族,蘭州大學教授
徐黎麗,1966年出生,上海徐匯人,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蘭州大學中國邊疆安全研究中心萃英二級教授。
她從教從研36載,調研足跡踏遍祖國陸地邊境9省區與對應14國的99個口岸、2.2萬公里的邊界線和民族地區;發表160余篇論文、出版22部著作,獲批示22篇研究報告、4個國家專利局專利、2個國家知識產權局軟件著作權;提出邊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及內容、文化戍邊、通道地帶等觀點;為陸地邊境9省區和周邊國家培養碩、博人才130余人;創立播放量超40萬的抖音號“去邊境口岸看看”等。
徐黎麗先后獲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人社部“百千萬”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稱號。
以文戍邊,將學問做在祖國邊境
只讀書、不行路,為閉門造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真正為解決邊境問題獻計獻策。36年來,徐黎麗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邊境省區具體實踐和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了“黨政軍警兵民學”合力強邊固防體系就是最有效的邊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界山界河戀、愛國愛家情、語言文字通、毗鄰國家和是固邊穩邊睦邊的重要內容;共同疆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共有價值體系、共有精神家園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獨特作用;長城、絲綢之路、藏彝走廊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等。
15年前,徐黎麗承諾,將不辱使命,做文化戍邊人。而她的承諾也在她的課題組將邊疆的調研成果,以“畫”在地圖上、編成數據庫、寫在文章里的形式兌現。
“99個口岸,中國的陸地邊境2.2萬公里,我們的課題組全部走遍了?!毙炖棼愓f。目前,徐黎麗團隊已經走過周邊14個國家。他們不只寫文章,還文理結合,研發了邊境口岸信息溯源查詢系統和邊境地理位置信息查新系統,為后續學者們做研究提供一手資料,為連接中華民族和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服務治邊,提出解決邊境問題對策
這些年,徐黎麗與李正元、王悅兩位青年教師,以及團隊緊扣邊疆研究。“如何促進邊疆地區發展、如何提高邊疆民眾的生活水平”始終是他們關注的焦點。數年的研究讓徐黎麗明白:自身雖是人文社會學科,所關注的視角是邊疆地區、邊疆民族發展、社會發展以及邊疆地區的民族交往,然而“邊疆研究”并非外界所認為的“紙面研究”,它不僅需要調查者親身深入做田野研究,其研究結果的現實作用也將鮮明凸顯國家的戰略需求。
徐黎麗教授在完成國家急需的中國陸地邊境及對應國口岸志的基礎上,還為中央及其相關部門、陸地邊境9省區治理邊疆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她提出用好“兩廊”服務西部邊疆治理、提升中國陸地邊境口岸國門界碑邊界線建設水平、建設“萬里邊境中華文化長廊”、我國邊境城鎮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中國陸地邊境行政區劃建設問題、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邊境口岸發展建議等。
連通周邊,積極傳播中國聲音
講好中國邊境故事,向周邊國家傳遞中國聲音,徐黎麗教授帶領團隊創辦了“石榴籽心連心”“邊疆研究”兩個微信公眾號,將每天在祖國邊境發生的各族群眾的故事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在公眾號上;在抖音、微信平臺創建“去邊境口岸看看”和“徐黎麗和學生帶您去邊境口岸看看”兩個自媒體賬號,目前已投放短視頻超過100個,每個短視頻為1~2分鐘,主要宣傳祖國陸地邊境國門、界碑、牧場、村莊、鄉鎮以及睦鄰友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國好聲音。
“我們做的是邊疆研究,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就起了這個名字?!闭劦綀F隊名稱“石榴花開在邊疆”的由來時,徐黎麗解釋道。當多元背景的“石榴花”團隊遇上了緊緊擁抱在一起的“石榴花”各民族,邊疆研究的特色被充分體現出來。
主動作為,推動鑄牢基地建設
2019年12月,徐黎麗教授帶領蘭州大學中國邊疆安全研究中心團隊成功獲批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經過3年提升建設,于2023年再次順利入選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行列。目前基地辦公面積510平方米,創建3個展示室成為培訓教育基地;在邊境與民族地區建立了8個研習基地,與邊境兩家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卦谖鞅蔽幕z產與中華文化、絲綢之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西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理、邊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產出44份研究報告,在CSSCI以上期刊發表論文近200篇,出版系列叢書與著作20余部。
碩果累累的背后,是徐黎麗教授的盡心竭力和同學們的堅持不懈。正如徐黎麗此前所言:“我們不做紙面研究,要親自深入田野調研?!彼龑ψ约核鶐У难芯可兄蹩量痰囊螅捍T士必須在田野待上半年,博士與博士后必須為一年。當然,徐黎麗教授也對團隊里的學生關懷備至:資料室里的文獻不夠,徐黎麗就化身為歷史文化學院的圖書搬運工;嚴冬的自習室里不夠暖和,徐黎麗就將自家的小毛毯抱來給學生蓋上;同學們學習期間,徐黎麗會親自下廚,燒上幾個好菜;她也會在團隊寫作會前,從集市買來新鮮的水果、瓜子及點心,與同學們共享。每周的寫作會,就像一場其樂融融的家族盛宴。在學生眼里、在同事心里,她雖不是慈母,卻勝似“慈母”。
以基地為依托,徐黎麗教授團隊為國家邊境與周邊國家如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國培養高層次人才。經過她培養的碩博研究生畢業后大多選擇在邊境省區工作,為邊境省區經濟社會發展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智力支持。
(綜合《中國民族報》、每日甘肅網,“蘭州大學”“臨夏婦女”微信公眾號整理)(責任編輯 辛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