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容貌秀麗、聲音甜美的南方小女子,卻是英國實驗室的“大女主”。作為盧瑟福實驗室百年來的第一位女性華人首席科學家,張書彥放棄了英國優厚的待遇,回到祖國,扛起了國家重大科技研究的大旗。
張書彥出生在廣東省惠東縣安墩鎮,讀書時特別喜歡理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999年,讀高二的她考上了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攻讀設計與制造專業。2002年,她大學畢業后前往英國約克大學攻讀信息處理專業碩士,兩年后,又到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僅用3年零3個月的時間就取得了博士學位。攻讀博士期間,她在國際科學雜志上發表了15篇論文。之后,她進入英國最大的國家實驗室基地——盧瑟福實驗室的散裂中子源工作。負責第一個實驗時,“新手”張書彥難免有些手忙腳亂,和同事們一起工作到次日凌晨四五點是常事。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是張書彥的人生信條,一直指引著她勇往直前。初到實驗室,她很快就出了名,不是因為她取得了多少成績,而是因為她成了實驗室最努力的人。別人看來枯燥無味的科研工作,在張書彥眼里卻十分有趣。2012年9月,她晉升為首席科學家。在英國,散裂中子源有數千名科研人員,但每年只有10多人能晉升為首席科學家,要完成這樣的晉升,一般人需要10至15年的努力,但張書彥卻只用了短短4年,便成為英國散裂中子源最年輕的首席科學家,她也是盧瑟福實驗室百年來第一位女性華人首席科學家。
事業順利發展的同時,張書彥也擁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還有了一個虎頭虎腦的兒子曦曦。2014年夏天,還在休產假的張書彥因工作需要,負責主持“中英鋼鐵論壇”。那段時間,丈夫出差,婆婆體弱多病,張書彥不得不一邊帶兒子一邊工作。她把兒子放在推車上,左腳踩著推車輕輕搖晃,眼睛盯著電腦收發郵件。如果兒子哭鬧難哄,她就站起來抱著兒子走一走,其間,還會接幾個電話,和同事協商論壇事宜。每隔3個小時,張書彥還要給兒子喂母乳。論壇召開期間,張書彥帶著兒子一起參加。好在那幾天,兒子除了喝奶、睡覺,還能自己玩,很少吵鬧。論壇結束那天的晚宴,張書彥也帶著兒子出席,直到那時,她才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邊工作邊照顧兒子的那些日子,張書彥真正體會到了職業女性的難處,事業和家庭兩頭兼顧,的確非常不易,她預感自己未來的路,還會遇到不少“兩難全”的事。休完產假,張書彥就把兒子送去了英國的一家托兒所。由于兒子實在太小,每天中午張書彥都會去托兒所給兒子喂母乳、哄兒子睡午覺。張書彥時不時要去世界各地作學術報告,因為兒子還沒斷母乳,她便堅持把兒子帶在身邊。丈夫深知妻子的不易,總會千方百計抽出時間,陪著他們母子倆。當初發現懷孕時,張書彥怕被輻射,便暫停了實驗。2015年4月1日,她終于重返實驗室。回到實驗室,一切熟悉又陌生。雖然帶娃、照顧家庭消耗了張書彥不少精力,可她依然對自己的事業信心十足。
回到實驗室的第一天,她就忙得不可開交。一大早,她把兒子送去幼兒園,然后趕到實驗室,和同事一起準備實驗,1個多小時后,她趕回家把婆婆送去醫院,邊帶著婆婆做各種檢查,邊通過手機關注著實驗進展。等婆婆輸上血,張書彥又匆匆趕回實驗室,1個多小時后,她再到醫院把婆婆接回家,然后又回到實驗室,直到兒子放學,她提前10分鐘趕到學校接兒子。祖孫3人吃完晚飯后,她把婆婆安頓好,給兒子洗漱完,又一頭扎進了工作中。
作為一名站在金字塔尖的女性科學家,張書彥深知自己不僅是妻子、母親、女兒,更是一名中國人。在很多公開場合,她常常提到:“當你學有所成的時候,你要明白,是身后那一片土地讓你成長。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很多事情我們就沒辦法做到,我們應該學會感恩。”
2014年,張書彥從英國回深圳探親,東莞市相關領導得知后,立即派科技局有關負責人帶著她參觀了正在建設的散裂中子源、博物館、可園、松山湖等地,讓她實地領略東莞市的建筑風貌、自然景觀,感受科技創新氛圍。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12個大科學裝置之首,屬于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中國科學院、廣東省和東莞市共建,投資約28億元,建成之后將成為世界第四大散裂中子源,成為眾多學科前沿領域的研究工具。“松山湖的天很藍、水很綠。”張書彥被松山湖的美景所吸引,更看到了祖國日益強大的散裂中子源科研事業,她自言自語道:“這分明是祖國在召喚我呀!”張書彥心中科技報國的念頭愈發強烈了。
2015年底,張書彥帶著兒子一起回到了祖國。之后,她正式開始祖國的散裂中子源的應用研究。她把家搬回了國內,并向英國的實驗室提出辭職。對此,丈夫和婆婆全力支持,丈夫也跟著她一起回到中國。
2016年3月,在東莞市政府的資助下,張書彥在松山湖國家高新區創辦了廣東(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并擔任院長一職。她要在松山湖建立一個比英國更先進的實驗室。她堅信,在不久的將來,借助散裂中子源,廣東會涌現出不少國家級實驗室。
雄心壯志的背后,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回國創業之初,張書彥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國內沒有實驗室、沒有專業團隊,她除了做科研之外,還要學習管理。那段時間,張書彥常常被親友追著問:“國外條件那么好,你為什么要回國?”張書彥只是笑著回答:“因為松山湖的風景太美了。”其實,她十分清楚,回國,是為了實現自己科技報國的夢想。
如今,張書彥已經集合了一批中英科學家,構建了自己的人才梯隊,她把個人追求與國家夢想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回國多年,張書彥先后獲得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第二十二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2021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等。面對榮譽和光環,張書彥樸實地說:“我不太喜歡自己身上的一些標簽,那會讓別人覺得我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但其實比我厲害的科學家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2024年6月,松山湖婦聯和松山湖女科技工作者聯盟舉辦東莞松山湖2024年產學研對接交流會活動,張書彥作為松山湖女科技工作者聯盟副會長,深情寄語廣大女科研工作者:“科技強國,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做成。”科研之路,沒有盡頭。從英國泰晤士河畔歸來,且看張書彥在松山湖邊,繼續為祖國的科技事業添磚加瓦。
(摘自《伴侶》)(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