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人工智能)換臉實施詐騙、AI翻唱明星歌曲、AI“復活”逝者……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網上“克隆”他人的容貌、聲音已非難事,相關糾紛也屢見不鮮。
北京互聯網法院一審開庭宣判全國首例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案,明確認定在具備可識別性的前提下,自然人聲音權益的保護范圍可及于AI生成聲音。AI生成聲音可識別性的認定應綜合考慮行為人使用情況,并以相關領域普通聽眾能否識別作為判斷標準。
在多款AI軟件中搜索發現,有不少模仿知名藝人聲音的情況。去年,“AI孫燕姿”翻唱《發如雪》等歌曲,迅速走紅網絡,多平臺播放量破百萬,熱度居高不下。之后又出現一批其他“AI歌手”,其中不乏已故歌手。隨后,大批AI翻譯作品涌現,如郭德綱用英語說相聲等。
據了解,“AI孫燕姿”使用的核心技術來源于Sovits 4.0模型。它是基于AI技術的免費學唱軟件,用戶只需輸入歌詞和曲調,就可以精準模擬人聲,自動生成一首翻唱歌曲。
在某短視頻平臺搜索發現,關于此類技術的學習教程不在少數。有業內專家指出,目前,通過AI技術,可以實現對圖像、聲音、視頻的篡改、偽造和自動生成,產生以假亂真的效果,一些不法分子很可能利用這類技術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危害社會公共利益。
其中,最為常見的手法是冒充熟人實施電信詐騙。江蘇的楊女士在收到自己“女兒”多條要求繳納報名費的語音后,向騙子賬戶轉賬3.5萬元。對此,辦案民警反復提醒:“遇到轉賬一定要慎之又慎,眼見不一定為實。”
“自然人的聲音也是人格權的一種,受民法典保護。任何人不得丑化、污損或者偽造他人的聲音,更不可以未經本人許可,模仿他人聲音獲利。”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浩說。
許浩介紹,和著作權不同,自然人的聲音有獨特性,在音色、語調以及發音風格等多維度上有所不同,可識別性較強,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對其加工,并進行傳播獲利,則構成對人格權的侵權。
“特定人的聲音具有可以產生一定經濟價值的屬性,如果被侵犯不僅會造成人格損失,更可能造成經濟損失。”北京京本律師事務所主任連大有說,但實踐中這類案件通常面臨維權難的困境,存在取證難、舉證難、認定難等問題。
AI“復活”逝者也是頗受爭議的話題之一。
在某電商平臺上看到,不少網店專門從事AI“復活”逝者的生意,稱可以“讓動態照片開口說話,修復合成微笑定制懷念視頻”,一般標價為10元。但產品詳情頁中寫道,拍前請與客服溝通需求,具體價格根據難易程度決定。
客服介紹,簡單地讓照片動起來只需幾十元錢,稍微復雜點有表情的要上百元。如果需要采用AI換臉技術,根據相似度不同,價格在幾百元至上萬元不等,其聲音、相貌的相似度可達95%以上。
據了解,AI“復活”逝者是基于大數據分析、語音合成、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通過對逝者生前的文字、音頻、視頻資料進行深度學習,創造出與其音容笑貌極為相似的虛擬形象。
在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來,是否獲得權利人的合法授權,是判定是否構成聲音權益侵權的關鍵。近年來,AI語音合成技術的應用日益普遍,但編輯、使用某一自然人的聲音,需要當事人單獨同意。如果當事人已經去世,應當獲得相關權利人的授權,但此舉也有可能引發倫理問題。
朱巍認為,所謂的“復活”,本質上是利用深度合成技術生成所謂的虛擬人或者數字人,需要使用逝者的人臉、聲音等各種數據,配合自己的目的制作相應的內容。如果行為人為了悼念的目的,“復活”自己的親人,原則上不構成侵權,但若是出于營利、博眼球、詐騙等違法目的,則可能構成侵權,甚至是刑事犯罪。
“如歌迷、粉絲出于對已故偶像的喜愛,用AI技術‘復活’偶像,這種行為涉嫌違法。”連大有說,“根據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條,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死者沒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經死亡的,其他近親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連大有說,利用技術“復活”死者的行為還可能涉及知識產權問題,如“復活”已故偶像,往往會使用相關的歌曲、影視、著作等知識產權。相關的知識產權可能屬于其他公司、企業等,也需要獲得其授權才能使用。
對于AI語音合成技術背后的侵權風險,相關部門和網絡平臺已著手監管和規范,嘗試在技術發展和法律保障之間達到平衡。
2023年7月,國家網信辦等部門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此舉標志著生成式AI有了專門性行政法規。
該辦法第七條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應當依法開展預訓練、優化訓練等訓練數據處理活動,要求必須使用具有合法來源的數據和基礎模型;涉及知識產權的,不得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識產權;涉及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個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2023年9月,科技部等10部門印發的《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列出了需要開展倫理審查復核的科技活動清單,其中就包括具有社會動員能力和社會意識引導能力的算法模型、應用程序及系統研發等。
與此同時,相關平臺也在嘗試加強治理。2023年5月,抖音發布關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平臺規范暨行業倡議。對于創作者、主播、用戶、商家、廣告主等平臺生態參與者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提出要求,對于違規使用AI技術的行為,一經發現,平臺將嚴格處罰。
連大有建議,在司法實踐中,要進一步細化相關法律規定,明確聲音權的范圍、侵權行為的認定標準以及賠償責任、承擔方式等。同時,還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聲音權的認識和重視,營造全社會共同維護聲音權的良好氛圍。
(摘自《法治日報》)(責任編輯 張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