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居期間一方搶奪、藏匿孩子,受害方能否以孩子的名義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叫停對方這一行為?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審結的一起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案件,給出了答案。
王輝和宋佳婚后育有一女小愛,女兒不滿1歲時兩人因感情不和分居,宋佳帶小愛回娘家。2022年7月,公婆借探望之名將小愛接走帶至老家。
宋佳對公婆帶走小愛表示憤怒,但基于他們承諾離婚后歸還孩子的保證,她同意通過微信視頻聯系。然而,王輝辭職回老家讓宋佳擔憂,她多次要求送回女兒未果。感到無助的宋佳前往老家,卻發現丈夫一家已搬走。
在共同好友的協調下,王輝同意讓宋佳在朋友家見小愛,但試圖帶走孩子時被王輝父母阻止并發生沖突,小愛受驚大哭。宋佳報警,警方勸誡王輝一家,但情況未改善。宋佳后續探望均遭阻攔威脅,多次報警無果,警方建議她到法院起訴。
宋佳作為監護人,以小愛名義向上海浦東新區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要求禁止王輝搶奪、藏匿小愛。
分居期間一方搶奪、藏匿孩子,近親屬能否以孩子的名義,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呢?202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以未成年人保護為專題發布了第二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其中,有一個案例與宋佳遭遇的情形相似:夫妻離婚后,男方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致其長期無法與母親相見。經法院等部門多方努力,孩子與母親團聚后,男方再次搶奪孩子并對女方動手,此事讓孩子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創傷。最終,母親以孩子的名義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法院認為,父親搶奪孩子,并當著孩子的面毆打其母親,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被搶奪、藏匿以及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子女,屬于家庭暴力受害人,適用人身安全保護令。因此,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裁定,禁止孩子父親搶奪孩子,禁止其從事可能影響孩子及其近親屬正常生活、學習、工作的活動。
對于上述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解讀時強調,被搶奪、藏匿以及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子女,屬于家庭暴力受害人,適用人身安全保護令。
參照上述案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解讀,浦東新區法院認為,小愛離滬時不到1歲,現不足3歲,她作為被搶奪、藏匿以及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子女,屬于家庭暴力受害人。對于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應當給予支持。
2024年6月,浦東新區法院簽發人身安全保護令,要求王輝停止搶奪、藏匿孩子,并書面披露孩子住址,讓小愛能見到母親。如今,宋佳得以和女兒團聚。她尚未提出離婚訴訟,雙方向法庭表示,會妥善協商孩子撫養及探望事宜。
法官解讀,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不得以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爭奪撫養權。有人可能認為,在離婚前搶奪孩子并使其與自己共同生活,能在離婚訴訟中增加爭取撫養權的籌碼,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會對其造成較大的心理傷害,法院考慮撫養權歸屬時,反而可能認為孩子與搶奪子女一方生活,不利于維護其與另一方的親子關系,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鑒于孩子的成長過程具有不可逆性,法院會以保護孩子身心健康為首要考量。(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摘自《中國婦女》,本刊有刪節)(實習編輯 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