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來自文化藝術界的代表和委員們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文物活化利用等議題積極建言獻策,為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提出了兼具戰略高度與實踐深度的解決方案。
去年,以小說《西游記》為背景的中國國產單機游戲《黑神話:悟空》帶火了山西古建旅游,隰縣小西天、應縣木塔等景區流量出圈,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只為一睹原貌。但是,景區爆火也給文物保護帶來了諸多“煩惱”。比如云岡石窟年接待量從2023年的303萬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450萬人次,高峰時幾次被迫停止售票……這給景區運營和文物保護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全國人大代表、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意識到,在文旅融合的熱潮中,基礎設施不到位、文化闡釋不足等問題逐漸顯現。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資源,其利用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實現文化遺產的代際傳承。因此,他建議對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分級評估,在全面評估的基礎上有序開放,確保文化遺產的利用在合理范圍內。
談到“文物系統性保護”,全國人大代表和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提出了諸多建議。比如建議發起“敦煌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大科學計劃”,構建文化遺產保護全球協作網絡,守護人類優秀文化傳統;加強甘肅馬家窯遺址和馬家窯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護,進一步挖掘與傳承其文化價值;以及推動高校增設文物保護專業,關注基層專業人才的保護和培養,號召更多年輕人加入文化遺產保護隊伍。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僑聯常委林正佳提交了《關于促進民營企業參與海外文物回歸的建議》。他指出,歷史原因導致大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造成了文化遺產的重大損失和民族歷史記憶的嚴重缺失。面對回購成本高、國際法律環境復雜等挑戰,文物回歸面臨困難,亟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創新機制。
在林正佳看來,民營企業在文物回歸中具有獨特優勢,能夠為中華文化遺產保護注入新動能。基于此,他建議設立“ 海外文物回購專項基金”,通過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民營企業或個人在海外合法購買并捐贈文物;同時,優化通關和稅收政策,對捐贈文物給予稅收減免,并簡化進口手續,以激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回歸。此外,還應提供專業鑒定和保護修復支持,確保文物的真實性和妥善保存,并通過統一管理和公共展示,讓更多公眾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朵云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旗則將目光投向稅制改革。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國內地很多民間收藏家有能力也有意愿將流失海外的文物迎回祖國。文物順利回歸能有效促進國內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繁榮,但當前文物藝術品進口環節的高稅率卻成為文物回歸的一大障礙。
朱旗希望通過對文物藝術品進口環節稅收的調節,激發民間力量,充分調動市場積極性,促進文物回流和文化遺產保護。此外,他還提出,應深挖重要海外回流文物的文化價值,讓重要的回流文物活起來,用中國文物講好中國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喆軒發現,截至2024年8月,全國備案博物館已達6833家,免費開放率超91%,但熱門博物館“一票難求”的現象仍普遍存在。這種現象的背后,暴露出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
基于此,鄭喆軒建議出臺專項政策,明確延時服務納入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指標,針對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采取有效激勵措施,指導地方整合文旅、財政、交通、公安等多部門資源形成協同機制,支持開展多元化資金渠道、差異化開放模式、彈性錯峰工作機制、跨博物館及區域聯動、新科技賦能等探索。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則提出,美術館與博物館應構建系統性的館際協同機制。
在他看來,博物館、美術館是中華文明的保存者和記錄者,加強美術館與博物館合作、整合文物資源與美術資源具有實際意義。可以探索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美術館、博物館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簽訂合作協議、設立專項基金、促進館際全方位合作。還可以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展覽,共同梳理文物和美術藏品,聯合策展以及加強數字化合作,創新教育活動形式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科技的力量也在影響著公眾的觀展體驗。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注意到這一點,提出要利用新技術打造新型互動講解生態的觀點,并強調新媒體技術是提升博物館服務的關鍵。
如何用好新媒體?馬蕭林認為首先可以邀請專業講解員或專家進行講解,制作高質量的線上講解視頻;其次可以開發線上互動講解平臺,觀眾可以在線提問、與講解員或其他觀眾交流討論;最后,還要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的影響力開展多樣化的宣傳活動。
目前,科技在文物數字化保護、智能監測與預防性保護、文物虛擬展示與沉浸式體驗等方面應用廣泛。
全國人大代表韓莉同時也是河北省承德博物館副館長,在工作過程中她注意到,作為支撐文物保護利用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普惠性給地方中小型博物館和欠發達地區的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帶來了更多前景。
因此,她建議以機制創新與資源整合加強科技賦能,構建開放共享平臺,向中小型博物館提供低成本數字化解決方案,地方文博機構還可以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此外,通過文旅I P授權收益反哺文物保護,形成可持續資金鏈,并設立“科技+文保”交叉學科,定期培訓基層人員,讓科技真正下沉至文物保護一線。
想要“釋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或許可以從漢字古籍中入手。這也是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原副院長劉曉靜著重關注的。漢字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應積極推動漢字古籍與A I 的深度融合,讓漢字古籍在A I中“活起來”。
為此,她建議加強跨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建設,培養一批能夠將漢語知識與A I技術深度融合的專業人才。建立A I驅動的人才培養與個性化教學模式,開發AI互動學習平臺,將古籍轉化為通俗語言或生成互動故事,利用大數據、大模型分析優化古籍教育的方案設計,深化傳統文化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