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宣德爐,以素器為大宗,例如沖耳爐、蚰耳爐、鬲式爐以及壓經、缽盂、馬槽、戟耳等諸式,也有僅耳部有具象紋飾而器身素面者,如天雞耳(法盞、簋式)爐及各式獸耳爐。此外,還有通體雕刻紋飾者,如浮雕云紋象耳爐……以下是中國收藏家協會明清宣德爐分會會員收藏的十余件精品,從中可一窺清代宣德爐的制作工藝與藝術風格。

沖耳爐是宣德爐中最經典的款式,又名朝天耳爐,有“敬天法祖”之意。沖耳爐的看點在于耳朵的力度和器型的比例,崇禎時期的沖耳爐堪稱其中經典。“莫臣氏”款沖耳爐為文物鑒賞家、收藏家王世襄舊藏,在2010年北京匡時“錦灰吉金:王世襄藏銅爐”專場拍出694.4萬元高價。這件沖耳爐雙耳較大且豐腴,唇口肥厚,外翻明顯,乳足敦厚粗壯,底款整飭精工,內膛精修。款識內容有“不食周粟,莫為滿臣”之意。綜合判斷,可認為該爐的鑄造年代應在清初。

鬲式爐也是宣德爐中的一種經典爐型,這種器型歷史悠久。早期鬲是由陶制成,商周時期轉變為青銅質,至南宋時逐漸被瓷質取代,到了宣德爐上,更是將器型進行了進一步優化。這件“大明崇禎年制”款鬲爐,平口略寬,口沿偏厚,三足粗壯有力,為北鑄官造。
“大清康熙年制”款龍耳簋式爐,高腹深膛,敞口束頸,爐腹徐徐鼓出,底部起外撇高圈足,足壁與器身所飾弦紋上下呼應,雙龍銜變形夔式的半環為耳,龍首各出一角,尖端連接至器口,耳后毛發上卷,形態兇猛。器底外凸為弧面,中心開框署減地陽文“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該爐為康熙時期宮廷仿古兼創新之典型,其造型以商周青銅器為母本,于紋飾之繁復則有所損,于線條之凝練則有所益。考之典籍,其對《宣和博古圖》所載“商父丁彝”多有承繼。此類爐形與常見宣爐樣式如沖耳式、蚰耳式、鬲式等扁矮且渾無紋飾的風格頗異,挺拔且富張力。

“康熙年制”款海棠式爐,器身作四瓣海棠樣式,另置海棠式爐耳,突出設計主題,器身上下同寬,口沿內翻,器底向外微微鼓出,署“康熙年制”四字楷書款,置三云板足,足部輪廓線條又與器身、器耳呼應,此為別具匠心的藝術表現。該爐胎體非厚重一路,整體輕巧、秀氣。除“大清康熙年制”款外,康熙時期宮廷鑄造的年號款宣德爐還有落“康熙年制”四字款者,具上述兩種款識的康熙朝官作宣德爐,故宮博物院皆有存世實例。


“康熙六十年制”款筒式爐,器身一面浮雕篆體“萬壽無疆”四字,下承三蹄足,器底開框署“康熙六十年制”楷書款,款識結體與蚰耳爐底款一致。器身與器底的兩處款識將該爐的制作初衷展露無遺。筒式爐之器型有“江山一統”的寓意,因此在清《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常見“一統爐”之稱法。“萬壽無疆”,語出《詩經》,系帝王家的專用詞匯。據《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5期所載張麗撰《清宮銅器制造考——以雍、乾二朝為例》,故宮博物院今存康熙款銅爐六件,形制有魚耳圈足爐、沖耳乳足爐、戟耳圈足爐、四方爐,銘文、款識有“康熙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亦有“大清康熙六十年制”——亦可佐證康熙六十年清宮曾為慶賀典禮而鑄造一批具年款的銅爐。“康熙六十年制”雖區區六字,卻頗有鑄鐘鼎以紀功德之意。

“內壇郊社”款浮雕云龍紋象耳爐,器身兩面浮雕龍紋各一,雙象頭環以卷曲的鬃毛。足底浮雕雙龍環抱,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蚰耳爐有與該爐底部紋飾及款識一致者。另,南京博物院也有同類藏品。結合器型及裝飾風格綜合考量,該爐年代或早于康熙時期。
口沿外侈,器壁自上而下漸收,底部起弧棱一周,三蹄形足飾云頭紋,敦重沉穩,視覺上富力量感。器身重量集中于下半部分,自底而上,器壁漸薄,口沿起階的設計可加固外侈部分,以避免因過薄而易損。器身飾雙天雞耳,毛發向上卷曲。清中期以后,用以裝飾器物耳部的瑞獸毛發樣式多為向下卷曲。爐底中心開方框署“宣德年制”玉箸篆款,鏨刻痕跡明顯,尚屬明末清初時期以修刻為主的工藝風格。綜合器型、工藝及款識特征,該爐屬康熙時期風格。

同時期風格的獸耳銜環缽盂爐(連座),口沿陽線略寬、厚,內膛表面平整,不見旋痕,底款開框較深,款字結體與前者一致,但字表線條更為纖細,工藝更顯深湛,活環耳缽盂爐尚具有康熙時期的部分特征,如內膛旋痕,但整體而言屬雍正早期風格。


清雍正 獸耳銜環缽盂爐(連座)“宣德年制”款纏枝蓮紋象足熏爐,體積頗巨,爐身渾圓,肩部以上下兩條弦紋為界,飾淺浮雕纏枝蓮紋一周,置兩象首為耳,下承三象首為足,蓋面透雕(鑄)纏枝蓮紋,寶珠形蓋鈕飾雙層如意頭。該爐形制并不在常見宣銅器型之列,在其設計、鑄造之時應為創新之式,且就存世品推測,當時也未進行過大量制作。象首紋飾的取材應來源于宮廷馴象。該爐不失康熙時期的孔武之風,然底款字體筆畫規整,已具備雍正時期的款識特征。

“宣德”款戟耳筒式爐(連座)的形制在玉箸篆款宣銅爐中較為少見,是基于常見的同類器型經重新設計而成的爐式,為乾隆時期標新立異之作。直壁,腰間線條微微內收,直圈足,雙戟耳線條隨器壁微有弧度,上下兩端平切,隨壸門式銅座,垂云頭足,皮色俗稱“雪花金”。鑄造及款識工藝嫻熟、精準。底款開框較深,款字筆畫線條呈斜梯形,較典型雍正朝風格的同類款識更為立體。

“宣德年制”款金斑瑞獸紋三系尊,通體灑金,以三系作耳,為擬古元素,其上裝飾卷云紋。器身淺浮雕三瑞獸,刻畫精細,該類紋飾常見于清代康熙時期及以后各朝的瓷器上,此處為乾隆一朝所沿用。二層臺式的圈足設計較為特別。底款開框不及上述銅爐款識邊線齊整、邊角銳利,字地見鑿痕,與乾隆中期以前的署款工藝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具乾隆晚期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