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陜西略陽縣西北有一座山嶺名叫青泥嶺,當地傳說公元706 年五歲的李白隨父李客內遷四川彰明縣時途徑這里,寫下了“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著名《蜀道難》;加之唐玄宗于公元756 年幸蜀登上青泥嶺,云開霧散,歡喜無比,順利入蜀,使這里名聲大作,后來人們在山上立碑,一面刻著李白《蜀道難》,一面刻著唐玄宗幸蜀的經歷。唐乾元二年(759)杜甫也一路追隨而來,發出了“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濘非一時,版筑勞人功”的現實主義感慨。因而歷代州府縣吏年年絡繹不絕前來觀瞻,這加重了青泥嶺附近百姓的接待負擔。為了減少接待干擾,當地人就將這一碑刻偷偷峴掀入深渠,以致今天毫無蹤影。
在青泥嶺下青泥河畔琵琶寺,至今還有兩棵枝繁葉茂的銀杏樹,傳說是李白幼是路過夜宿后點種的,為將來在內地如果不能立足再歸西域時設置的路標,植物專家測定現在恰好1300 余年樹齡。20 世紀60 年代前從青泥河到四川李白經過的蜀道旁,每隔一天的路程都有兩棵相伴而生巨大銀杏樹,具傳也是李白從西域帶回種子點種的路標。
這些傳說雖然難以考證,但從李白的家庭背景和人生軌跡看是完全屬實的。
詩仙李白,號青蓮居士,出生在唐安西都護府重鎮碎葉,今為吉爾吉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5 歲時隨父由碎葉隱姓埋名回到祖籍隴西成紀(今天水秦安),由于他是漢代被俘名將李陵的后裔,回到祖籍無法立足,就沿祁山道,越青泥嶺,過蜀道險段略陽,最后落戶于四川江油縣(綿州彰明縣)青蓮場定居。
2009 年夏,我隨陜西省作協書記雷濤到甘肅天水秦安考察,曾尋訪過李白祖籍,據《秦安縣志》載:李白為漢代名將李廣的25 代世孫,祖籍甘肅成紀人,因李廣于公元前166 年“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拜漢中郎將”,后多次深入匈奴境地收復失地,被朝廷封為“飛將軍李廣”。至60 歲時在征討匈奴途中迷路遲歸而自殺。其孫李陵率兵5000 再伐匈奴,但被部將敢管出賣,讓匈奴俘獲扣押。公元前97 年(天漢四年)漢武帝派公孫敖帶領4 萬騎兵討伐匈奴,營救李陵。由于公孫敖不戰而回,假報李陵投降了匈奴,漢武帝當即下令將李陵在天水一家滿門斬殺。司馬遷出面說情也被下監定了宮刑。李陵得知全家被殺、司馬遷下獄后便索性殺了早已投降匈奴的漢朝都尉李緒,匈奴王單于的母親因此要將李陵治于死罪,但卻因單于偏愛李陵的才能而得到保護,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陵。從此,李陵就背上叛國投敵的罪名,只好居住在了碎葉,生生不息。
至唐代,李廣24 代孫李白父親李客因思鄉使然,才隱姓埋名帶著年僅5 歲的李白舉家偷偷回到故國,展現了一個炎黃子孫的赤誠之心。
在秦州南廓寺有一首李白的《南山寺》詩:“自此風塵遠,山高月夜寒。東泉澄沏底,西塔頂連天。佛座燈常燦,禪房香半燃。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但不知作于何時,可有一點可以說明李白曾回過故鄉。后來李白在《贈張相鎬》詩中這樣寫道:“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自己承認是秦嶺飛將軍李廣二十五代世孫。
李長之在《李白傳》中這樣寫道:“當初李白一家從西域來到四川江油青蓮場時,客居在一李樹下茅屋里,帶著一個胡人之妻和有胡人血統的五歲男孩,當地人就叫他父親為李客(客戶),將她母親居住過的地方叫蠻婆渡,李白最后也號稱青蓮居士。這在正統觀念非常強烈的唐代,一個潛回祖國的前朝“叛國投敵分子”后裔,五歲前是不可能有歷史記載的,他更不敢公開自己的身世和行程路線。
前些年,我到達四川江油青蓮鎮天寶山下的李白故居隴西院,當地一長者說:這隴西院建于宋代,是專門紀念隴西李白而建的,這里原名就叫蠻婆渡,是因李白母親為胡人而得名,現在易名為慢坡渡。
由于李白特殊的身世和僅有5 歲的年齡,一年內數千里奔波,從北國大漠戈壁經河西走廊,先是偷偷到達祖籍秦安,這是情理之中的。但在秦安他不能停留,因為一個“賣國賊”的后代是不敢面對江東父老的,只有繼續一路南行,越秦安以南的陜甘界山青泥嶺天險,過陜西略陽縣艱險蜀道,越過蜀道劍門關,最后來到川岳相連的四川江油青連場,這給李白的人生帶來了刻骨銘心的記憶。然而,這最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是什么呢?這就是烙在心中的恢弘巨著《蜀道難》。
《蜀道難》是李白天寶初南游會稽和吳筠交好,因吳筠已有名氣被召入京,李白也隨之到達長安。李白第一次到京城長安時已是飽讀詩書,才氣英發,小有名氣。此時,他再也壓抑不住心中坎坷經歷與鮮活蜀道情景,就一氣呵成,噴發出了自幼就積壓在心胸中的艱險蜀道景象,高呼一聲:“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他從北到南沿他幼時經過蜀道的路線天馬行空大筆揮來,到略陽縣青泥嶺時他揮筆渾然寫下“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的真實路途場景。過了略陽境內青泥嶺,進入艱險蜀道時,他又由衷的感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翻越飛仙嶺,從略陽縣境內險要蜀道離開后,他又發出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的感慨。當他過了劍門天險,猛回首揮毫潑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再次發出了由衷感嘆,從而給全詩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2006 年秋,我冒著雨露,與當地文史學者一身泥濘爬上海拔1746 米的青泥嶺時,“之”字形的青泥道路由山腳一直繞著懸崖盤旋而上,真是“百步九折縈巖巒”呀!山頂的古廟等古跡歷歷在目,斑斑碑刻中仍有李白、杜甫和唐玄宗等名流途步這里的記載。奇怪的是一登上山頂便云開霧散,艷陽高照。難怪青泥嶺又名歡喜嶺,這是因為當年唐玄宗經過這里時一路雨霖泥濘,但一登上山頂同樣云開日出,放眼望去秦嶺南麓一派山清水秀,唐玄宗一甩在馬嵬驛賜死楊貴妃的愁容,歡喜無比,順利入蜀后,人們就將青泥嶺易名為歡喜嶺,一直流傳至今。
前年我驅車到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境吉爾吉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探尋,這里仍然有祖籍甘肅的東鄉族和陜西秦腔人居住,還能講一口流利原汁原味秦腔,提起李白他們都說是這里老鄉,自豪的表情難以掩飾。
孟棨在《本世詩·高義篇》中說:“李白把《蜀道難》這一恢弘巨作剛從外地帶入長安時,朝中大詩人文相賀知章便去拜訪,李白就把《蜀道難》交給賀知章,賀知章未讀完就不斷稱贊李白為‘謫仙人’,讀未盡稱嘆數次”。并搬來酒壇,與之對飲致醉。這樣以來,李白在京城長安名聲大振,賀知章也欣然將李白介紹給皇帝唐玄宗。
之后唐玄宗召見李白,讓他在金鑾殿上為大唐王朝寫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并親自為其調羹汁,設酒宴,還下令讓他供奉翰林院。可此時李白常常醉如爛泥,混入酒市。待接入殿中已長醉不醒,左右人等用水噴臉,才稍有清醒。提筆作文,一氣呵成,婉麗精切,沒有留滯,皇帝甚愛。因而皇帝經常召其入宮寫詩。由于他常常醉酒,讓高力士為他脫靴,一向高高傲的高力士受脫靴之辱后,就挑李白的詩斷章取義激怒楊貴妃。此后每當玄宗皇帝想重用李白時,楊貴妃與高力士總是從中做梗,使他最終沒有在朝中重用,不得已又云游江湖。
此后,李白數次入京又返南國,幾次的云游路途中,李白始終都沒有再走捷徑秦巴蜀道青泥嶺返回他的第二故鄉,而是繞道東行而去。這足以解讀他五歲時經秦州到略陽青泥嶺入蜀時所造成的“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的對蜀道懼怕心理。加之,他對略陽青泥嶺一帶及境內蜀道和地名的逼真描寫,可以充分映證李白入蜀道途經略陽蜀道是千真萬確的,更是不可否認的。否則,《蜀道難》真摯動人氣勢恢弘的蜀道景象不會憑空妄想,更不會膾炙人口、名垂千古的。

作者簡介:周吉靈,秦嶺文化專家,中國作協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理事、簽約作家、散文委員會執委,《秦嶺印象》《秦嶺文壇》主編。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散文選刊》《讀者》《文化藝術報》《延河》《特別關注》等全國各類報刊發表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文史等作品500 余篇400 多萬字。著有散文集《華夏龍脈大秦嶺》《給力西部》《武興國志》《蝶變-徐家坪振興紀實》等。其作品榮登2011 年全國散文排行榜,曾獲海外華語散文創作獎、《人民文學》征文獎、天津散文獎、首屆蒲松齡散文獎和陜西作協全國征文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