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驚疑己巳年
作者:呂世海
出版單位: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電子出版號:ISBN 978-7-7801-0123-3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1】
又聞:慎始而敬終【2】
一、老成謀國
當初,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諸部,做大之后,威脅明朝,于是有薩爾滸之戰,明朝大敗。其后后金攻略如火,明朝一路潰敗下來,丟城失地,至廣寧之戰(1622 年春),甚至潰敗至于山海關,丟失了整個遼地。前后損失十數萬大軍,其中不乏精銳。這時候,如果后金打過山海關,那就真的威脅明王朝的生存了,所以此時,明朝最大的政治問題就是解決后金。
河西七百里,邊城俱為煨燼,關外幾成異域。【3】
其后由于后金兵力人力并不充足,因此對于遼西走廊并未占領,而是將人民驅趕到遼河以東,后來將右屯的糧食運完之后,又退過三岔河,回到遼東,將山海關至三岔河一大片地方放棄。
.......是時經略熊廷弼逮,尚書張鶴鳴以視師往,……,再推王在晉,在晉苦辭人以經邦事挾之,不得已往至關,卽歴數永平西至通州之可守者以聞,人云其意欲棄關以捐重任矣,頗籍籍或以語之于是議筑重關于山海關外八里鋪,……【4】
明朝方面由于廣寧之戰失敗,當時遼東經略熊廷弼及巡撫王化貞被逮,朝廷要推選官員負責對后金作戰的任務,最后推出王在晉。他老成謀國,在大略上,有許多遠見卓識,以今人的眼光審視,他確實是熊廷弼之后,最適合應對大局的人才。如:
在晉又題昔清撫之敗起于輕敵;三路之敗起于輕進;廣寧之敗起于輕逃;輕之一字遂以亡遼。臣嘗謂必有復全遼之力量而后可復廣寧;必有滅奴之力量而后可復全遼;不然啟無已之爭,遺不了之局,而竭難繼之供,不可不慮。得旨:邊關事宜慎重,覽奏具見老成長慮【5】。
豈非漢唐舊策?又如:
……年來遼左興供繁浩,甚于川酋造孽......臣亦當量力而行,不至于束手無措,庶免尾大不掉之患……【6】
筆者的理解,避免尾大不掉,是文人領軍的基本意義所在吧。此時明軍云集山海關:
……關城聚秦、晉、川、湖、齊、梁、燕、趙之眾……【7】
天啟二年(1622 年12 月)底,已集中兵力七萬九千八百六十九人,馬一萬二千七百六十匹【8】。到天啟五年(1625 年)略有增加:
兵部尚書大學士孫承宗開報汰過關門兵馬總數原額官兵一十三萬四千四百三十三員名……【9】
筆者曾經仔細揣摩盤點王在晉的策略,以為并無不妥。他作為主帥,制定方略并落實之,便是他的職責所在:
今日開章大義、須以安人心為主、而練兵繕器次之、修堞造房次之、積草儲糧次之、興屯播糓次之、恤流離禁虛冒次之【10】
又:
……編成隊伍,操練兵革之事悉以委之各營,操練敎習技藝,某營逢三,某營逢六,某營逢九,據山海道印揭開報甚明,一不操而職即行提各營將領查究矣,練兵與修筑各不相妨,非因筑鑿頓忘訓練也,乃親邊估計,悉由部道去者不可問矣,令猶有二贊畫二監司在焉……【11】
以上兩條,便是他的政治大略與軍事方面的管理策略。這其實就是最適合當時明朝的最佳戰略。本書數十萬字的討論,不出其外。可以看出,王在晉臨危受命,臨事而懼,謹慎萬分。他的軍事策略可以歸納為“重練兵、輕屯田”。
王在晉雖然謀劃老成,但是大明帝國已經走到了末路,人們不會關心他的策略是否真的符合國家利益,大家都打著自己的算盤。當時關外土地并未被后金占據,而明朝一向在邊關采取屯田養兵的政策。當時山海關上多少文武官吏看著關外的大片土地沒人耕種,不免心生貪婪:
........于是議筑重關于山海關外八里鋪,……監軍道閻鳴泰袁崇煥力爭不能得,奏記于首揆葉向高,在晉之所倚任者其分理軍需兵部主事沈棨,贊畫軍需舉人孫元化,所與估工建議者也,亦陰以不可聞于首揆,首揆岀四牘示公,曰:是不能臆決,我將親閱焉,公曰是,宜親往,其敢煩首揆乎,是時六月十一日也,公大病方小差疏請于十五日,單車就道而以職方主事鹿善繼贊畫中書舍人宋獻隨行【12】
王在晉的性格穩打穩扎,通盤無妙手,他認為“兵可進宜強,兵不可進宜怯”先鞏固山海關。為加強山海關防御,又打算在關外八里鋪修筑一座城池,放四萬大軍在里面,如此形成重關。將軍隊集中在山海關,便于管理訓練。但是,他的計劃遭到了部下們的反對。當時袁崇煥、閻鳴泰、沈棨、孫元化等人向內閣首輔葉向高告狀,葉向高與孫承宗商量,孫承宗于是決定親自赴山海關,觀察形勢。
二、帝師臨邊
當時袁崇煥也來到了山海關,任兵備僉事,他力主關外屯田“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前進寧遠,錦州。“以遼人守遼土,以屯田養遼人,且筑且屯,且屯且前,堅壁清野以困敵....”
袁崇煥的策略在王在晉手里得不到認可,便越級報告給葉向高(東林),同時還有閻鳴泰、沈棨、孫元化都向當時的內閣首輔葉向高打小報告。之后帝師孫承宗(東林)插手進來,采用守山海關必須前出的理念。葉向高等東林黨人支持孫承宗的理念,于是孫承宗接手遼事,重建山海關-寧遠一線防務,耗費巨資,修筑堡壘,組建關寧軍,意圖恢復遼東。
兵使(袁崇煥)曰:守寧遠者仆與閻撫軍之策也,王經略欲以百萬守關,爭于邊不得,故爭于朝,幸相公至,止逐懦夫方奮然有為,……【13】
兵使(袁崇煥)說:守寧遠是我和閻鳴泰商議的策略,但是經略王在晉決議以修八里鋪鞏固山海關,在這里無法和他爭,所以把上書朝廷(指寫信給葉向高),幸虧相公(孫承宗)來了,把懦夫趕走,正是奮然有為的時候。……..
大致而言,組建關寧軍,有兩個要點:一是屯田(以遼土養遼人);二是“用遼人,守遼土”
孫承宗為什么替代王在晉?他說:“經略去矣,代者且將奈何,以其以天下之大付之不可知之人,不如以天下之大付之不可知之我。”【14】他明白自己的行為的代價:天下;他知道自己的狀態:不可知之我;而他認為王在晉或其他人是:不可知之人。筆者,無法評價,但是后來的歷史證明,這個錯誤實在是太大了。
三、志大才疏
先說說屯田。
我們知道,組建關寧軍的目的,就是要和后金打仗的(平遼)。至少要守住山海關。當時明軍一路潰敗下來,傷亡極大,新組建的軍隊戰斗力低下,往往在戰場上形成崩潰局面。因此論者大都以為明軍不可以和后金野戰,最好是建立堡壘,布置大炮,憑城據守,消耗對方,“憑堅城、用大炮”、“守而后戰”是也。
固然也,這種思維有合理的地方。但是這只能作為臨時應對,不能作為長遠計劃。所謂久守必失,因為不能光挨打不還手,不能“守而不戰”,不打野戰的思路明顯不能適應明金戰場,甚至說,不適合中國這樣國土遼闊的戰場。光是堅守城池放棄野戰,等于是放棄了后方。并且明軍并非完全不能和后金打野戰,畢竟有渾河血戰的例子在那里擺著;當初熊廷弼守遼的時候,也和后金打的有來有往。說明后金也并非超人,明軍中的精銳也和后金有一戰之力。
之前的一系列大戰,包括城戰和野戰,都已經說明此時大部分普通的明軍,是因為不能適應當時與后金作戰的戰場環境、戰場氛圍,從而導致戰場形勢迅速崩潰。這種戰場氛圍,相比明軍之前所遇到的戰場氛圍而言,是更高強度,更高烈度的。超出了普通明軍的承受能力,所以往往在具有決定意義的大兵團會戰時,畏戰不前或一觸即潰。那么,要想與后金對壘,就要提高軍隊整體的素質,提高軍隊的專業水平,在大兵團作戰時使軍隊能夠適應這種高強度,高烈度的戰場氛圍。所以,組織軍隊,要以讓軍隊適應當前的戰場環境,以適應當前的戰爭模式為目標。其他的任何理由,都要為這個目標讓路。
對于如何訓練一支軍隊,提高他們的素質和專業水平,筆者只是一介軍事小白,并無全盤方案。但是,筆者知道要提高一個團隊的專業水平,剝離其核心業務之外的其他業務,使之心無旁騖,專心進取,是提高專業水平的必要條件。
所以,屯田就和這個必要條件相沖突了。
我們固然知道,要安置遼民,要減省轉運糧食的壓力。這兩點,是支持屯田的主要依據。還有一點,就是當時關外確實有大量荒地可以種糧食,為啥不種呢?——這可是咱中國人天賦啊。
1、重要性
可是,這就要問:是打贏后金重要,還是安置遼民重要?是打贏后金重要,還是減輕后勤壓力重要?
什么是主要矛盾?能不能打贏才是主要矛盾,安置遼民不是,解決后勤也不是。“提高軍隊戰斗力”才能打贏,所以“提高軍隊戰斗力”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安置遼民、轉運糧食兩條。打的贏,才有資格去談論安置遼民、轉運糧食,如果打不贏,都沒有資格去為這些事煩惱。——明朝亡國之后,這些事就該清政府煩惱了。
打的贏,安置的遼民才真正的安穩,打不贏,安置的遼民又被后金擄走了。乃至北方被數度蹂躪,乃至全國淪喪。
打的贏,轉運糧食才能夠到自己的前線去,打不贏,半路就被劫走了。又或者,轉運到前線了,也只能送給敵人。
在當時,明軍只有少量精銳可以和后金對壘,卻又輸在數量(比如渾河血戰),當數量相當的時候,卻又輸在質量(比如薩爾滸之戰、廣寧之戰)。所以當時的形勢非常清楚,要想打贏,只有整體提高軍隊素質一途,別無它法。即使不能夠達到后金的水準,能夠盡量接近、再接近,那就是希望。軍隊訓練越精,可用的手段就越多,當軍隊到了只能“憑堅城、用大炮” 的時候:
.....天聰二年,明崇禎元年,明誅魏忠賢,復用崇煥督師,建議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野戰旣非所長,惟有憑堅城用大炮一策,守為正、戰為奇、和為輔,數遣使來議款.....【15】
這是軍隊虛弱已極了,極度缺乏訓練的表現了,此時更應該抓緊時間練兵,再也不能有其他想法了。可以說,這時候,練兵的緊迫性已經是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了,豈能顧得了別的? 還顧得上屯田?按當時人的說法,就是要“總須兵站得住”
.......璟對:『總不外「練兵」二字。練兵雖平日工夫,對臨時亦只此一件。即今錦州八城,要戰要守,總須兵站得住。與敵上陣,總要兵精;兵如不精,別無奇策。.......【16】
畢竟于個人而言,攸關生死;于國家而言,攸關興替。于民族而言,攸關存亡;是故,孫子兵法開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難度
就以解決問題而言:是安置遼民難度大?還是打勝仗的難度大?還是把軍隊的素質提高到與后金相當的水準難度大?糧食問題也同問一個?畢竟安置難民和轉運糧食,即使是國家在正常情況下,也會遇到的問題,是屬于常規性的問題解決。而提高軍隊戰斗力,組織大軍作戰,是古往今來國內國外都堪稱是最高技術的活兒,最尖端的能耐。是最難的事。
3、主次
很顯然,提高軍隊素質和戰斗力水平,既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務,也是最困難最不易做到的,這就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其他事都是應該圍繞此事而行,才是做事的方法。而搞屯田,就是把安置遼民、解決后勤等問題的等級放到和軍事核心問題同一個高度了,做事沒了中心,沒了主要方向,豈能不敗?
解決主要矛盾,確實需要兼顧次要矛盾,但是,絕不是讓主要矛盾向次要矛盾妥協,乃至于像原本歷史中那樣,變成屯田為主,練兵反而為輔了。主、次不清楚,不分明,所以明朝沒能解決后金的問題。
如果后勤確實難以解決,那么甚至可以把練兵的地方選擇在運河邊(就是不出關,主力屯在山海關內,距離運河不遠),總要以便于訓練為優先。總之,你要清醒的認識到,當時與后金作戰,明軍畏懼后金如虎,說明提高戰斗力水平是生死攸關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戰斗力,肯定要剝離其他業務的。
最后,無論是攻還是守,無論是城戰還是野戰,提高士兵的素質和專業水平,肯定都是必須的、有大益處的。
假如有三五萬川兵浙兵水準的軍隊擺在錦州、擺在三岔河、擺在遼陽,你就是不修城池,后金也拿你沒辦法,否則,就會像真實歷史上柳河之戰出現的那樣:十萬人規模的動員,先頭部隊被幾百守城部隊擊敗,就全盤崩潰,并且損失一半的兵員。所以筆者認為,如果一開始就丟開不必要的壇壇罐罐,丟開所有雜務,專心致志的練兵,練精兵,何至于打得那么難看!
而且筆者真的不相信,每年、每年、每年啊幾百萬銀子,練不出三五萬職業兵。
4、為何要屯田呢?
袁崇煥請屯田疏就把利害都寫得很明白了,我們來分析一下。
乙未遼東巡撫袁崇煥奏:臣前具?請屯田皇上鄭重其事令從容酌議,臣敢補牘,請先言不屯之害:今日全遼兵食所仰藉者,天津截漕耳,國儲外分、京庾日減、一不便;海運招商那移交卸致北直山東為之疲累、二不便;米入海運船戶客官沿海為奸、添水和沙、苫蓋失法、米爛不堪炊、賤賣釀酒之家、而另市本色有名無實、三不便;遼地新復土無所出、而以數十年之坐食、故食價日貴且轉販而奪薊門之食、薊且以遼窘、四不便;今調募到者俱游手也、不以屯系之而久居世業焂忽逃亡、日后更能為調募乎、五不便;兵不屯則著身無所、既乏恒產、安保恒心、故前之見賊輒逃者皆烏合無家之眾也、六不便;兵每月二兩餉豈不厚,但不屯無粟百貨難通、諸物嘗貴、銀二兩不得如他處數錢之用、兵以自給不敷而逃亡、七不便。請更端而言屯之利:計伍開屯、計屯核伍而虛冒之法不得行、便一;兵以屯為生、可生則亦可世、久之化客兵為土著而無征調之騷擾,便二;屯則人皆作苦,而游手之輩不汰自清,屯之即為簡之,便三;伍伍相習,坐作技擊,耕之即所以練之,便四;屯則有草有糧而人馬不饑困,兵且得剩其草干月糧修整廬舍鮮衣怒馬為一鎮富強,便五;屯之久而軍有余積,且可漸減干草月糧以省餉,便六;城堡關連有澮有溝有封有植決水沖樹高下縱橫,胡騎不得長驅,便七;……得旨:向以防守方殷故著從容議行,但向后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這本內說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諸臣諸不樂聞,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蹈實而做需時而動,正也,奇在其中矣,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17】
這個奏疏,便是袁崇煥“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方案的具體實施方案。
我們簡單翻譯一下,不屯田的害處有:
①遼兵的糧食仰仗漕運,這樣使得國家的存儲糧食減少了。
②海運招商轉運過程中,會使用北直隸、山東的勞役,使這里的人民疲累。
③運輸過程中有所損耗,而至于有名無實。
④遼地無所出,購買販運糧食會影響到薊門的糧價,使薊門糧食緊張。
⑤招募到的士兵,都是游手好閑之輩,如果不用屯田來拴住他們,他們會逃亡,以后就不好招募了。
⑥士兵要有恒產才有恒心,之前見到賊人就逃跑的都是烏合之眾,無家之人。
⑦士兵每個月二兩銀子是很豐厚了,但是不屯田則百貨不通,物價貴,士兵會因為錢不夠用而逃亡。
屯田之利:
⑴將屯田和營伍綁起來,使得軍隊人數無法弄虛作假。
⑵士兵以屯田為生,可以生活就可以傳承,久而久之就可以將客兵化為主兵,就不需要去外地調兵來守邊,免了征調之苦。
⑶屯田是個很辛苦的事,使得游手好閑不能吃苦耐勞的人自己退伍,自然就淘汰了。
⑷屯田的時候以以伍為編制分散管理,可以用農耕的方式來作為訓練方式(耕之即所以練之)。
⑸屯田有富余,馬也有草喂養,士兵的房屋也可以得到修繕,士兵生活富裕⑹屯久了有富余了,可以減少糧餉。
⑺屯田會因為有溝渠,有植樹,等等,會使得田土高下不平,騎兵無法機動。
看了一下,不屯之害的①、②、③、④條,皆是說轉輸問題。問題是,大運河溝通四瀆,將十幾個省連為一體,目的就是為了集中國力解決問題,山海關距離運河已經不遠,這樣還抱怨什么轉輸問題?
不屯之害的⑤、⑥以及屯田之利的⑴、⑵是把士兵捆在土地上,注意,這也是一個重點,后文會說到。其實這幾條,都是“用遼人”帶來的。
至于屯田之利的第⑶條,其實和不屯之害的第⑤條矛盾的。而且,難道軍事訓練不應該比屯田更辛苦才對嗎?屯田之利第⑷、⑺條都是在撒謊,后文再論。屯田之利的第⑸條還算實在,可是不重要。屯田之利第⑹條,事實上,從來沒有兌現過。以上各條,沒有一個可以上升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地步,就算加在一起,也還差得遠。綜合來說,后勤問題本身依靠大運河,已經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無與倫比的優勢了。有幾條是用遼人帶來的問題,有幾條是訓練管理不嚴格的問題,還有就是無足輕重的問題,也虧袁崇煥能夠羅列出來。
至于不屯之害的第⑦條,我們先來說說。
古典時代的文人,若是談論軍事,一定會說到漢初細柳營: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呼,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史記·絳候周勃世家》
又如袁崇煥:
“......初,承宗令祖大壽筑寧遠城......崇煥乃定規制......由是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士........”【18】
比之細柳營,豈止是兒戲?今日之人論袁崇煥,必稱其屯田之功,若細言其屯田之功,又必引這段明史,以夸功勞。唉!人以為是,我以為非。大明不差一個商業城,大明就差一個細柳營!
漢唐之所以興,明之所以亡,豈無憑耶?
而天啟帝給袁崇煥的回復都表明,戰與農之間,存在著多方面的矛盾,如:時間、體系、物資、制度等等
說到底,就是貪圖屯田那點蠅頭小利,而不顧國家大事。
5、如何屯田?
我們且看看孫承宗、袁崇煥是如何屯田的
“故隨遼人之便安插于兩衛三所二十七堡間,以土屯土。曰以遼人守遼土養遼人,使關外之備稍足,則關內之防稍減。況守在關以內則備淺薄,守在寧遠則山海已在重關,神京遂在千里之外,今天下亦嘗計及此乎。”
度寧遠諸城無眾可守,乃議招關以內之遼人為兵,一人應募一家可資以養,卽隨其兵以岀關,袁崇煥舉叅將楊應干可任招募,以其為遼人也【19】
就是將遼人全家遷移過來,招募之為兵,以軍餉養家,同時屯田。又孫承宗自己的說法:
而今關以外所急者,防守修筑盡以遼人,如既用其耕之人以為戰,卻又用其戰之人以為耕(這句話的含義,就是用農民打仗),自非精心悉計,如率教未有不兩廢者【20】
按孫承宗自己的說法,就是那么些人,打仗也是他們,種田也是他們。即使如趙率教精心安排,也難免兩樣都做不好。實際上,后來王之臣也有奏疏,說趙率教的兵向他抱怨太累,而趙率教的農民又抱怨地沒有種好:
……總之趙率教連歲設關外之兵屯關外之地,兵民相邇,各有怨咨,至今赴愬者紛紛,葢兵苦于力之疲,民苦于業之失,……【21】
這是王之臣在前線親眼所見的記載,時間是天啟六年9 月了,已經開屯田好幾年了。而趙率教屯田,還是遼將中,做得最好的,受過孫承宗的表揚的:
又扣兵虗日之餉,盡以還官,以易牛種,以兵為屯、為修、為練俱有次第【22】
這是孫承宗天啟三年二月出關巡視,見到趙率教屯田的情形
又上文袁崇煥的奏疏里,所謂的屯田便利之四:
伍伍相習坐作技擊,耕之即所以練之,便四【23】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按伍為單位分散管理,以耕田的方式進行訓練。農業耕作,要分散在廣闊的田土里,如何管理?筆者知道有個別人、甚至幾個人的小集體,能夠刻苦專心,自覺自愿,訓練自己,有所成就。但是筆者無法想象幾萬人、上十萬人靠自覺自愿訓練自己,把自己訓練成為強軍。這是不可想象的。至于耕之即所以練之,將這句話簡化就是:“耕即練”,落實下去,就不會有人訓練,他們忙于耕作呢。這是袁崇煥、孫承宗管理下的關寧軍最基層的士兵的運作秩序、基本機制。
前文王在晉:今日開章大義、須以安人心為主、而練兵繕器次之、修堞造房次之、積草儲糧次之、興屯播糓次之、恤流離禁虛冒次之【24】
又:
……一不操而職即行提各營將領查究矣,練兵與修筑各不相妨,非因筑鑿頓忘訓練也,【25】
在王在晉管理下,安撫人心不需要動員軍力,所以事實上練兵是第一的,而且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是明朝歷任督師經略中,唯一一個有明確的練兵制度的人。這就是王在晉管理下的最基層的士兵的運作秩序、基本機制。
又,前文曾說,王在晉是把軍隊集中在山海關便于管理和訓練,而袁崇煥是將軍隊按伍分散管理。兩者比較,顯然前者更能出強軍。
兩者比較,很明顯,王在晉是“重練兵,輕屯田”,而袁崇煥等卻是“重屯田,輕練兵”。這是最基層的運行模式的沖突,也就是王在晉與袁崇煥等人的核心沖突。最后,袁崇煥的模式得到了實行,這就是軍事層面,明朝亡國的最基層的邏輯。——在明朝補給有基本保證,而戰力大不如人的情況下,該如何抉擇,不難判斷。
6、屯田之效
孫承宗的問題在于,他這樣子建軍,軍隊組織度的上限,就無法達到后金的程度,至少后金有一批老兵的,而他沒有。而且他不懂練兵,差距就更大了。按理,后金是重練兵輕屯田的,他們生產不能滿足所需,需要外部物資補充。關寧軍本身是有巨大的軍費補充的,但是他是重屯田輕練兵的。由于“今遼人聚田作興,則西虜當防,臺堡當守”【26】于是他將軍隊布置在關外,且看:

表一是根據《督師紀略》卷之四做的,時間是天啟三年三月、四月左右,筆者當時看到這份文件,在電腦前呆了半晚上。實在是無法置信,就才幾個月前,孫承宗質疑王在晉,曾經說王在晉八里鋪放置40000 人,尤需準備退路。四萬人尚且守不住后金大軍攻擊,那么這些布置有什么用處?如果此時,后金來進攻,這些布置能夠抵擋半天還是一天?這四五萬人,于真正的目標后金而言,真是毫無用處,如此分散布置,僅僅為了“今遼人聚田作興,則西虜當防,臺堡當守”,僅僅可以對付“抽扣兒”【27】那樣的強盜,對付不了后金的,而孫督師的任務,是要對付后金。
而這還僅僅是開頭,才20 來個堡壘,十來萬遼民。后來:
……臣與各將吏拮據四年,有四十七城堡,有三十萬遼民……【28】
這又需要散開多少兵馬來保護屯田?難道王在晉將一把筷子集在一起還比不上孫承宗將筷子分開放?
孫督師如此布置,又有屯田修堡的任務在身,分散各堡的將官如何能夠保證訓練?在東林與魏黨的斗爭中,孫承宗是東林黨人,自然要受到魏黨攻擊,按茅元儀的說法,是魏黨捏造邊事有許多虛冒之處,以便要求孫承宗淘汰部分人員,這其中的捏造之言,就包括:
孫督師如此布置,又有屯田修堡的任務在身,分散各堡的將官如何能夠保證訓練?在東林與魏黨的斗爭中,孫承宗是東林黨人,自然要受到魏黨攻擊,按茅元儀的說法,是魏黨捏造邊事有許多虛冒之處,以便要求孫承宗淘汰部分人員,這其中的捏造之言,就包括:
這個捏造之言,是說孫督師這支軍隊,竟然有將官上任8 個月時間才點了一遍兵,并且以各營逃亡的人數充當淘汰的人數。又有上任8 個月時間才算了一遍帳,并且哄各營認這個帳……,要說吧,這究竟是不是捏造的,或者是捕風捉影,或者是空穴來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戰場上怎么表現。后來不久的柳河之戰,僅僅渡河過去的先頭部隊損失了幾百人,后面尚未渡河的幾萬大軍全軍崩潰,這樣的軍隊,說是8 個月點一遍兵,倒是真不為過。
其實,如果他們聽到了這樣的捏造之言,立馬就把軍隊收攏起來認真練一下兵,再去打柳河之役,都不至于如此。就好比現在工廠里面,上級領導指明要檢查某個單位具體某個位置的消防設施,即使收到消息立即整改都來得及,可是就是不整改,直到爆出來,還抱怨別人說他們管理差。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說,時間和精力無疑是最寶貴的資源。而修防御工事和提升士卒素質都可以提升總體戰力,或者說是防御能力。城墻、防御工事修到一定的程度,要提升就不容易了,就要花大代價,并且在技術上沒有突破的話,終究會頂到天花板——防御工事對于總體戰力的加成作用的天花板。事實上,山海關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完備的防御工事,寧、錦防線對于戰斗力的提升,相對于山海關而言,幾乎為零。無論寧遠還是錦州,它的完備程度遠遠不及山海關,而山海關距離后金腹地還要遠得多,對于明朝有利,對于后金不利的因素更多。
可是由于士兵戰斗素質低,距離上限還差得遠,所以在提升戰斗素質方面,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從紀律,單兵體力,技術水準,裝備,小團隊合作,大團隊合作,每一個方面,只要稍稍投入資源,對于戰斗力的提升都遠遠大于修防御工事帶來的戰力提升。所以時間和精力,應該放在練兵方向來。
水桶原理(短板效應):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水桶,其價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明朝當時,最大的短板就是練兵,就是軍隊戰斗力差。
四、古今之鑒
1、趙充國之屯田
歷史上確實存在不少搞屯田大獲成功的案例。筆者的理解,對付低強度,低烈度的、長期性的騷擾性的戰爭,搞屯田是省錢而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北方應對游牧民族的騷擾性攻擊,效果應該是不錯的。或者特殊情況下,為解決后勤暫時搞一搞,也可以的。但是此時明朝經過接連的、大規模的失敗,每次要對付后金那種動不動就集中數萬人的大兵團作戰,屯田兵無疑是低效的、力不從心的。此時的戰斗,強度高、烈度大、規模大,專業程度高,明軍明顯不能適應戰場環境。此時當務之急,是擊破后金主力(無論是在守城戰還是野戰),自己就必須要建設與之相應的力量,顯然屯田不能夠達到目標的。而如果不能擊破后金主力,則每次都被對方壓制,根本無力對抗。
當初漢朝初立,匈奴寇邊。身經百戰,軍事能力相當優秀的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迎戰匈奴,結果遇到白登之圍,險遭不測。
現在,漢朝遇到了與北邊外敵的第一題:遭遇強大的敵人。
假如此時,劉邦就在北邊每年盡傾國之力去搞屯田,——就像明朝在遼西走廊所做的那樣,那么無疑,漢朝也會被拖垮。
我們知道,事實上漢朝采取了忍讓的策略,發展國力,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才大舉出擊,在衛青、霍去病的率領下,元狩四年(前119 年)漢軍擊破匈奴主力,迫使匈奴內部分化,從此衰落。““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后來,漢朝遇到了在北邊外敵的第二題:邊境地區的動蕩。
以下皆根據《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神爵元年(公元前61 年)羌人與匈奴殘部勾結,趙充國以為:“……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愿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此時“充國年七十余”。
羌、戎小夷,是趙充國給反叛的羌人勢力定的調。而明朝面臨的是什么?損失了十幾萬大軍的勁敵。對于主戰輕進的酒泉太守辛武賢等,充國及長史董通年以為:
“武賢欲輕引萬騎,分為兩道出張掖,回遠千里。以一馬自佗負三十日食,為米二斛四斗,麥八斛,又有衣裝兵器,難以追逐。勤勞而至,虜必商軍進退,稍引去,逐水草,入山林。隨而深入,虜即據前險,守后厄,以絕糧道,必有傷危之憂,為夷狄笑,千載不可復。………”
意思是漢軍騎兵攜帶糧草衣甲,難以在荒涼的草原追逐當地的羌人,并且容易被當地人利用地勢設伏。他主要是采取政治分化和武力威懾的方式,來安定當地。當然,當時羌人各部并不團結,其中最大的先零部落也被他擊破:
“……六月戊申奏,七月甲寅璽書報從充國計焉。充國引兵至先零在所。虜久屯聚,解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
輕輕松松的擊敗對方,正如貓捕老鼠。之后,漢軍在當地其實已經是絕對優勢,只是羌人各部動蕩需要時間來解決,如果采取驅逐殺掠的方式,則費時費力且未必如意,因此建議采取屯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計度臨羌東至浩亹(今西寧附近),羌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愿罷騎兵,留馳刑應募,及淮陽、汝南步兵與史士私從者,合凡萬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處。……”
如此,可以節約國家費用,且能夠穩定當地形勢,為后續的政治解決提供保障。
趙充國屯田時,匈奴已經勢衰,羌人實力低微。倘若衛青、霍去病帶屯田兵與匈奴決戰,必然不利。在決戰勝利之后,對付散兵游勇,零碎邊亂,只是依靠機動能力和漢軍周旋。屯田兵自然可以應付,并且節省開支。
遙想漢武大帝,該用虎狼之師的時候,則有衛霍席卷沙漠,到了昭帝時代該對付散兵游勇的時候,則有趙充國屯田隴右。向使衛、霍帶屯田之兵,安能追亡逐北、封狼居胥?如果趙充國不站出來用屯田之法,豈不是虛耗國家,疲敝人民?
2、張仁愿之屯田
再說唐朝
唐朝初立,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沒幾天,就發生了讓太宗皇帝窩心的渭水之盟。從此拉開了唐滅突厥的戰爭大幕。
現在,唐朝遇到了與北邊外敵的第一題:擊敗強勢的敵人。
……八月癸亥,高祖傳位于皇太子,太宗即位于東宮顯德殿。……甲戌,突厥頡利、突利寇涇州。乙亥,突厥進寇武功,京師戒嚴。……乙酉,又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帝不受,令頡利歸所掠中國戶口。丁未,引諸衛騎兵統將等習射于顯德殿庭,謂將軍已下曰:“自古突厥與中國更有盛衰。……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斗戰,亦望汝前無橫敵。”于是每日引數百人于殿前教射,帝親自臨試,射中者隨賞弓刀、布帛。朝臣多有諫者,曰:“先王制法,有以兵刃至御所者刑之,所以防萌杜漸,備不虞也。今引裨卒之人,彎弧縱矢于軒陛之側,陛下親在其間,正恐禍出非意,非所以為社稷計也。”上不納。自是后,士卒皆為精銳。……【30】
武德九年(丙戌,公元六二六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才十多天時間,突厥就發動入侵,第二十天,就到達渭水。逼得身經百戰武功赫赫的唐太宗李世民與之簽訂“城下之盟”,太宗自然是深以為恥“突厥來侵,莫能抗御”。到九月,他即位之后的第四十四天,距離“城下之盟”僅僅過了二十來天,就開始“引諸衛騎兵統將等習射于顯德殿庭”。就是把騎兵將領弄到宮廷里來訓練,大臣自然要勸他別那么極端吧,他不聽,之后訓練出來“士卒皆為精銳”。
上行下效,三年后,李靖三千人馬大破突厥。
……太宗嗣位,……三年,轉兵部尚書。突厥諸部離叛,朝廷將圖進取,以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率驍騎三千,自馬邑出其不意,直趨惡陽嶺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見官軍奄至,于是大懼,相謂曰:“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敢孤軍而至?”一日數驚。靖候知之,潛令間諜離其心腹,其所親康蘇密來降。四年,靖進擊定襄,破之,獲隋齊王暕之子楊正道及煬帝蕭后,送于京師,可汗僅以身遁。以功進封代國公,賜物六百段及名馬、寶器焉。太宗嘗謂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31】
三千輕騎破虜庭啊,讓多少人心馳神往?李靖是中國神話中“托塔天王”的原型,可謂真正意義的“神將”,可是即使是神將,他也不能帶領一幫屯田兵去打仗的,他也是在李世民的英明領導下,積極練兵,數年方成精銳,得以建功立業,驅逐突厥,打出了大唐王朝的赫赫威名。
之后的突厥就在悲劇中掙扎。到顯慶二年(公元657 年),蘇定方等人最終滅亡西突厥,突厥殘部大量西遷。
……顯慶二年,遣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左驍衛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婆閏等率師討擊,仍使右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左屯衛大將軍阿史那步真為安撫大使。……賀魯謂嗣業曰:“我破亡虜耳!先帝厚我,而我背之,今日之敗,天怒我也。舊聞漢法,殺人皆于都市,至京殺我,請向昭陵,使得謝罪于先帝,是本愿也。”高宗聞而愍之。及俘賀魯至京師,令獻于昭陵及太廟,詔特免死。分其種落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其所役屬諸國,皆分置州府,西盡于波斯,并隸安西都護府。四年,賀魯卒。詔葬于頡利墓側,刻石以紀其事。【32】
按理說,突厥的故事就差不多完了,但是,突厥人并未完全遷離,一些部落仍然留在草原,數十年后,西突厥阿史那起兵反唐,建立“后突厥汗國”,屢屢騷擾邊疆。
這時候,大唐帝國也遇到了第二題:邊境地區的動蕩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 年)
……西突厥阿史那車簿帥十姓反。【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