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蘇州這座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古城,遍布著眾多清幽的古巷,滾繡坊便是其中之一。這條小小的古巷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見證著歷史的變遷。
滾繡坊位于蘇州古城中南部,東起鳳凰街,西至烏鵲橋北堍平橋直街。巷長約430米,寬約7米,沿河而建,呈現出典型的江南水鄉格局。
滾繡坊原名“袞繡坊”,歷史可追溯至宋代。關于它名字的由來,要提到一位宋代名臣——元絳。他是天圣五年進士,曾官至參知政事,文章卓越,政績斐然。在他辭官歸老后,選擇在蘇州的一條小巷定居。蘇州知州得知此事后,特地在巷口立了一座有“袞繡”二字的牌坊?!靶柪C”原指古代三公(太傅、太師、太保)所穿的華美禮服,知州是想以此來贊揚元絳的功績。后來,人們誤將“袞”寫作“滾”,并流傳至今。
除了元絳,滾繡坊還留有許多名門望族的身影。
滾繡坊6號曾是太平天國梁王張宗禹的府邸。梁王府的建筑規模宏大,共有六進,內部雕梁畫棟,曾是滾繡坊內最為壯觀的建筑群。然而,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梁王府逐漸荒廢,現在只留下一條幾十米的陪弄,但依然吸引著眾多歷史愛好者前來探尋。
吳氏繼志義莊位于滾繡坊41號,是巷內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吳氏繼志義莊由吳之良創立,他踐行先祖遺志,置田六百畝,將義莊的收入用于濟貧、養老、備荒、助學。這座義莊不僅是吳氏家族的象征,還是蘇州慈善文化的縮影。此后,這里經歷多次變遷,1948年,“私立國基小學”建校于此(后改名為“滾繡坊小學”)。1975年,此地被籌建為“紅旗區少年宮”,1979年又改為“滄浪區少年宮”。如今,這里是中國臺灣慈濟慈善志業基金會在大陸的第一家“靜思書院”。盡管這里的功能和建筑形式經歷了如此多的變化,但承載的慈善與教育使命從未改變。
自古以來,滾繡坊都是文人雅士的聚居地,清代劇作家尤侗、近代畫家顧仲華、現代教育家葉圣陶等都曾在這里生活。如今,尤侗的故居“亦園”已難覓蹤跡,葉圣陶的故居現在是《蘇州雜志》的辦公所在地,而滾繡坊26號的顧宅,仍然保留著江南民居的建筑風格,讓人感受到小巷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古時的滾繡坊,曾有梁王府的雕梁畫棟,吳氏繼志義莊的善舉義行,還有無數文人雅士留下的詩詞歌賦。而如今的滾繡坊,只見巷中的古建筑與現代小店相映成趣,古老的石墻下是時尚的咖啡館,傳統的木門后是創意工作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歷史也并非只是過去的遺跡,更是活在當下、延續未來的根基。滾繡坊正是在這份根基上開出的絢麗之花,它兼具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活力,成為蘇州獨特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