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鷺和池鷺都生活在濕地、水田之中,是古人熟悉的鳥類。古人觀察它們的習性,想象它們的生活,為它們賦予了詩意的詮釋。
也許是夜鷺常常低頭站在水邊,給人顧影自憐的感覺,又或者是夜鷺的叫聲哀怨、凄苦,古人便將它與哀思聯系在一起。南朝史書《南康記》記載,夜鷺愛惜羽毛,經常孤獨地“鑒水向影,悲鳴自絕”。唐朝詩人李宣古有“屬玉夜啼獨鶩悲”的詩句,將夜鷺的叫聲巧妙地形容哀怨的琴聲。可見在唐代,夜鷺的形象是孤獨、哀怨的。
到了宋代,夜鷺卻搖身一變,擺脫了孤獨的形象,竟和鴛鴦一樣成了愛情的象征。“屬玉雙飛水滿塘,菰蒲深處浴鴛鴦”“鴛鴦屬玉飛處,急槳蕩輕舟”“水遠山長雙屬玉,身閑心苦一舂鋤”“屬玉不知興廢事,雙雙飛入藕花叢”,詩中的“屬玉”就是夜鷺。遺憾的是,夜鷺沒有鴛鴦那樣的好運氣,明清之后就逐漸淡出詩人的視線。
在繁殖期,池鷺長出栗紅色繁殖羽,從頭部一直蔓延到胸臆,以吸引異性的關注。然而,古人不知道這是繁殖的信號,卻認為池鷺可以防火。
東晉志怪小說《拾遺記》講了一個池鷺防火的故事。相傳三國時期,劉備的“天使投資人”糜竺曾經是一位家財萬貫的商人,家里有幾座倉庫,里面堆滿了金銀珠寶。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富商糜竺經常出資救濟窮人,殮葬死者,深受人們的尊敬。
一天,幾十個黑衣童子出現在糜竺家中,告訴他這里即將遭遇一場大火,上天看糜竺廣為行善,特地派他們提醒他加緊防范。不久后,倉庫果然發生火災,黑衣童子們忽然出現,前來救火。火災被及時撲滅,未釀成大禍。黑衣童子又提醒糜竺,讓他在蓄水溝中畜養池鷺,以免再次發生火災。
宋朝人羅愿對這個故事感到疑惑,池鷺不過是平凡常見的鳥兒,怎么有能力禳除火災呢?他猜測,也許是因為水能滅火,而池鷺是水禽吧。其實,在古人心目中,能夠禳除火災的鳥不僅有池鷺。《山海經》記載了多種可以禳除火災的鳥類,如紅腹錦雞,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有明顯的紅色。從現代人類學的視角解釋,這是一種古老的順勢巫術:池鷺栗紅色的羽毛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讓上天以為房子已經著火了,從而避免真正的火災。
到了19世紀,中國傳統鳥類知識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科學的命名迅速取代了傳統的名字,“鸀鳿”和“(交鳥)(青鳥)”逐漸被人遺忘,成為字典中含糊解釋的冷僻詞語。但是,只有追尋它們的本意,我們才能找回久遠的歷史記憶,理解古人眼中的自然。
(責任編輯:汪金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