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我讀了《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很經典,講的是一個頑皮的小男孩湯姆的故事。
湯姆生活在100多年前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小鎮。他很淘氣,不喜歡上課,有時候逃學,還騙人,一言不和就跟人打架。他因為太淘氣被波莉阿姨懲罰刷墻,但他用花言巧語,成功地忽悠了一大群小朋友用東西跟他交換刷墻的機會,他們很快幫湯姆完成了任務。
我很喜歡湯姆的生活,因為他的生活是自由的、快樂的、無拘無束的,他把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當作寶貝,比如牙齒、蘋果核、石彈子、破口琴……不像我們現在出去玩還要得到家長的同意,家長時時刻刻地盯著你,而湯姆的寶貝被我們當作一文不值的垃圾。那時候,湯姆出門就能找到小孩子玩,而且孩子們都很活潑,沒有家長管;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社交,一出門還有家長看著,很多小孩都在上補習班,很少有自由自在的孩子。湯姆那時候的小孩就像野馬一樣到處瘋玩;現在的小孩就像寵物,幾乎都不想出門。
湯姆雖然調皮搗蛋,但他也很活潑善良。湯姆的弟弟叫席德,是個“模范兒童”,他循規蹈矩,聽老師和家長的話,還愛打小報告,只為了從大人那里得到獎賞。但是作者并沒有把席德當作主角。相反,他只是一個被一筆帶過的小人物。我想,這是因為玩就是兒童的天性,如果大家都像席德一樣,那和機器有什么區別?像湯姆這樣活潑、勇敢、機智的孩子,他的人生才多姿多彩。
作者馬克·吐溫寫得很幽默,比如第4章,在主日學校里,孩子們背2節《圣經》可以得1張藍條,10張藍條等于1張紅條,10張紅條等于1張黃條。10張黃條才能換一本“裝訂得很馬虎的《圣經》”(價值四毛錢)。這反映出學校有多摳門——學生們忙活半天才得到這個。
我很喜歡讀這本書,我很向往這樣無拘無束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