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洪渡河流域是貴州省“一源一城、兩帶兩區”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安全對于保障長江中上游烏江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和武陵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立足于流域生態環境本底和自然稟賦的基礎上,通過對流域生態系統的室內解譯分析及現狀調查,石漠化、水土流失、河道水環境、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農田生態功能退化和林業生態功能下降是流域當前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其中最突出的生態問題是石漠化與水土流失。針對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以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為核心,提出“保水、固土、穩廊道”的總體修復思路,并結合“兩條線”的綜合分析方法,構建了流域四大修復模式、六大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體系、21項生態保護修復措施的生態保護修復對策。修復工程的實施,有效提升流域生態安全,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生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初見成效,進一步筑牢烏江流域生態安全屏障。
關鍵詞: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環境問題;洪渡河流域;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128/j.issn.1672-6979.2025.04.009
0 引言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角度提出的重要理念,科學地界定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系和內生關系,蘊含著重要的生態哲學思想[1]。這一哲學思想是指導我國當前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重要指引,在對自然界的整體認知和人與生態環境關系處理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是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要方法理論的指導思想[2-3]。與以往只針對單一要素、單一目標實施的修復工作相比,這一重要思想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綜合性等特點,要求各要素之間彼此相互依存,從而達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一體化治理的目的[4]。因此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對維護流域生態環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5]。
眾多學者以流域作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的研究對象,以提升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導向,圍繞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及其保護修復策略進行研究[6-9],旨在將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以期達到修復治理的系統性和完整性[10]。然而,當前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仍然存在整體性系統性不足、理論指導性不夠、連續性較差、持續性不強等問題,導致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難以達到預期的修復效果[11]。
洪渡河流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烏江流域的一級支流,是貴州省“一源一城、兩帶兩區”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安全對于保障長江中上游烏江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和武陵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流域存在石漠化、水土流失、河道水環境、礦山生態環境、農田生態功能退化、林業生態功能下降等生態環境問題[12],致使流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受損。為改善流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加快推進流域生態屏障建設,本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為主線,針對流域生態系統特征及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的總體思路、修復目標及保護修復策略,構建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林業生態功能提升、農田生態功能提升、人居緩沖帶綠化、礦山生態修復及保護保育等六大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體系,以期改善和增強洪渡河流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提升流域環境質量,以期為類似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洪渡河位于遵義市東北部,為烏江左岸一級支流,發源于正安縣謝壩鄉上關大面山,流經湄潭、正安、鳳岡、務川、德江、沿河等地后在洪渡鎮注入烏江;河源高程1 538 m,干流主河道長205 km,多年平均徑流量27.6億m3,多年平均流量78.9 m3/s,流域總面積3 677 km2[13]。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水系呈羽毛狀分布,水系發達,主要包含謝壩河、茶溪河、綏陽河、黃都河、官壩河、羊崗河、草紙塘河、豐樂河、車南河等重要支流。流域地貌主要以低山河谷丘陵、中山臺地和中山峽谷地貌為主,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流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5.5℃,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39.5℃、6.8 ℃,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日照時數1 008.1 h;全年無霜期287 d,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186.9 mm。流域內生物資源豐富,共有維管植物137科、351屬、487種,被子植物115科、321屬、450種(圖1)。
2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識別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高強度的人類工程活動雖然極大改善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水平,但也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主要體現在區域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功能下降、地表景觀破壞、生物多樣性退化、農田生態功能退化、林業生態功能下降、河湖自凈能力削弱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14]。為充分體現山水林田湖草沙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理念,達到流域整體修復的目的,基于流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人類工程活動等條件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區內生態系統的結構、組成以及生態功能等因素,以此識別流域內生態環境問題,再開展野外專業核查調查,從而識別出流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包括石漠化、水土流失、河道水環境、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農田生態功能退化、林業生態功能下降和人居緩沖帶生態環境問題。各類生態環境問題發育及分布特征如下(圖2)。
]2.1 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問題
洪渡河流域內碳酸鹽巖分布廣泛,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巖溶景觀十分發育,降水集中,礦產資源開發嚴重,陡坡開墾,導致了嚴重的土壤侵蝕問題,嚴重的土壤侵蝕造成了區內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問題[15]。流域內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點,加之自然與人為因素的相互作用,其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問題日益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16]。水土流失、石漠化已成為制約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17]。根據聶坤等[12]的研究表明,洪渡河流域主要以輕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為主,占石漠化面積的98.16%,主要分布于務川縣境內,其中重度及以上石漠化主要分布于務川縣北東部;水土流失以低敏感、較低敏感為主,無較高敏感性,中等敏感占比較少,主要分布于務川縣中東部。根據貴州省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成果,流域內石漠化總面積為642.74 km2,占該區域國土面積的14.52%。根據2021年貴州省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數據,流域內水土流失總面積為800.91 km2,占該區域國土面積的18.09%,通過現場復核發現,水土流失主要為河道及自然沖溝等沖刷、掏蝕導致水土流失,斜坡耕地區域造成的水土流失,林地生長較差的裸露區受雨水沖刷導致的水土流失及城市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開挖及棄渣堆放區域導致的水土流失。
2.2 河道水環境生態環境問題
流域內主要有謝壩河、茶溪河、綏陽河、黃都河、官壩河、羊崗河、草紙塘河、豐樂河、車南河等,集雨面積20 km2及以上的河流有57條,總長1 926 km,平均每100 km2的河網密度19.88 km,流域河流類型為山區雨源型為主,具有匯流時間短、水流速度快、河流比降大和暴漲暴落等特點[18],容易對河流沿線設施及城鎮、村寨、耕地等造成破壞。通過對流域內57條鄉級河道及支溝復核發現,存在河道岸坡垮塌及河道棲息地受損點149處,河道岸坡垮塌及棲息地受損長度合計171.69 km。
2.3 林業生態功能下降
林業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涉及森林資源分布不均、林業生態體系不穩固、林業總產值不高、與森林資源擁有量不相符、林地植被單一、水源涵養功能差、林地水土保持功能差等生態環境問題[19],針對區域存在的林業生態環境問題,通過收集林業相關資料進行室內解譯,篩選出795處2 286.13 hm2疑似林業生態問題靶區,通過野外調查復核,發現317處530.07 hm2以草灌及灌木林為主的水源涵養功能較差的生態敏感區小斑,發現278處428.64 hm2林木生長質量差、水土保持功能差的林業生態敏感區小斑,發現94處902.56 hm2林木生長較差、林分單一的林業生態敏感區小斑。
2.4 農田生態環境問題
流域內耕地資源主要以山地和丘陵為主,耕地面積93 769.60 hm2,占流域面積的21.18%。流域內山巒起伏疊嶂、崎嶇不平、相對高差大、河谷深切、土被不連續,造成耕地破碎、耕地坡度較大、斜坡耕地水土流失、耕地質量較差等問題[19]。加上山區農田建設成本較高,受地區經濟GDP的影響,主要依靠上級財政資金的投入,很難達到農田建設要求,致使大部分農田存在道路通道率不高、灌溉設施陳舊、灌溉保證率不高、排灌設施較差和宜機化率不高等生態環境問題[20]。針對區域存在的農田生態環境問題,通過收集資料進行室內解譯,篩選出60處2 596.00 hm2疑似農田生態問題靶區,通過野外調查復核,發現34處1 201.00 hm2排灌設施、道路通道率不高、灌溉設施陳舊、灌溉保證率不高的耕地小斑,其中26處782.00 hm2坡度較大、存在輕度水土流失的耕地小斑。
2.5 礦山生態環境問題
流域內礦產資源開采歷史悠久,礦業資源的開發對區域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隨著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采需求量逐年增加,大規模、高強度的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給礦山及周邊帶來十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21],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22]。流域內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共計80處,損毀土地面積62.89 hm2。礦山的開采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包括景觀破壞、植被破壞、農作物產量下降、土壤侵蝕、土壤污染、地表徑流污染、地下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廢棄物堆積等[23]。流域內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開采主要以露天開采為主,露天開采使得礦山及周邊地形地貌景觀遭到破壞、土地資源被損毀和壓占,同時露天開采形成的高陡硬質邊坡自然恢復難度大,使得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依然突出,治理難度大。
2.6 人居緩沖帶生態環境問題
緩沖帶可以減少人類活動對受保護區域的負面影響,是隔離生境,使受保護目標免受破壞、干擾和污染的自然或人造的空間[24],可以有效增強生態系統的自我凈化和自我修復能力。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農田的擴張,自然的河湖濕地水庫植被緩沖帶被慢慢破壞,致使緩沖帶空間被擠壓和縮減,降低了緩沖帶的天然阻隔及凈化能力[25]。針對流域存在的人居緩沖帶生態環境問題,通過收集資料進行室內解譯,篩選出347處248.41 hm2人居緩沖帶生態敏感區作為調查靶區,通過野外逐一核實,發現人類活動對河流及自然保護地產生影響區域91處,共計115.52 hm2;對水庫水源保護地產生影響區域25處,共計6.64 hm2。
3 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策略
3.1 修復思路
作為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烏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洪渡河流域在涵養水源、保水固土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地位?;诹饔颡毺氐纳鷳B地位和生態現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和系統治理,圍繞流域存在的諸多生態問題,以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為核心,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整體保護、綜合治理、系統修復”的宗旨,堅持“修山擴林、調田節水、護林固土、育林保水、治水增綠”并重,以促進流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聚焦重點區域和重點生態問題,構建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林業生態功能提升、農田生態功能提升、人居緩沖帶綠化、礦山生態修復及保護保育等六大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體系,實施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形成“保水、固土、穩廊道”的總體修復思路,優化流域國土空間安全格局,逐步恢復和提升流域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筑牢流域生態安全屏障。
3.2 生態修復目標
針對流域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以水為核心要素,串聯山、林、田等要素,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自然要素和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經濟要素的耦合聯系。圍繞“保水、固土、穩廊道”的修復思路,以提升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穩固武陵山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廊道為最終目標。到2024年底,區域林草覆蓋率提高0.1%,水生動植物棲息地修復0.70 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33 km2,土壤流失量年均減少1.5萬t,廢棄礦山修復率達100%,耕地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重要進展。
3.3 生態保護修復對策研究
為達到系統修復的目的,需對六大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體系進行細化,本文提出“兩條線”的綜合分析方法,從中尋找契合點(圖3),提出適宜本流域修復治理的生態保護修復方案。
“兩條線”的綜合分析方法:一條線是從流域內的關鍵生態環境問題識別出發,分析其影響因素,再從影響因素出發按標本兼治的思路提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保護修復方案;另一條線是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出發,以提升流域生態服務功能、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為當地產業發展創造生態條件進行綜合思考,從而提出保護修復方案。
制約流域生態安全格局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氣象水文、自然地理、地質環境等,人為因素包括農業活動、林業活動、采礦活動、水利工程、城鎮建設及村寨建設等,其中自然因素是主因,人為因素是外因,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對流域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產生不利影響。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出發,既要提升流域生態服務功能,又要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為當地產業發展創造生態條件。
修復對策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修復治理模式以“自然恢復、保護保育、輔助再生”為主,“生態重塑”為輔。因此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圍繞“保水、固土、穩廊道”的總體修復思路,將六大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體系拆分細化為標識牌、防火隔離帶、掛坡地水土保持、河道綜合治理、排洪溝、礦山土地復墾、林分組成優化、裸露區植被恢復、人工植被恢復、人居緩沖帶綠化、生態岸坡壘砌、生態隔離帶、生態林征收、水田生態質量改善、水土保持林建設、水淹地及低效利用地改善、水源涵養林建設、田土生態質量改善、投放原生水生物、土地綜合整治、河道緩沖帶建設等21項工程修復措施。
3.4 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布局
洪渡河流域以提升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和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目標,統籌各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修山、治水、保水、固土、整地、復綠及穩廊道為主線,遵循標本兼治、遠近結合的原則[26]。同時統籌考慮流域上中下游、山上山下等關鍵節點,按照流域上游地區以生態保護為導向,重點重構自然保護地體系以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與生物多樣性為主,流域中下游地區重點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支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工程布局[5];同時,結合流域生態環境問題現狀特點,在山上以“修山擴林、護林固土、育林保水”為主,在山下以“調田節水、治水增綠”為主。因此,在流域上游重點實施林業生態功能提升工程、保護保育工程和人居緩沖帶綠化工程,重點部署水土保持林建設、水源涵養林建設、防火隔離帶建設、林分組成優化、生態隔離帶、人居緩沖帶綠化、人工植被恢復、裸露區植被恢復等工程措施,從而提升流域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功能;在流域中下游重點實施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和農田生態功能提升工程,重點部署生態岸坡壘砌、河道綜合治理、河道緩沖帶建設、水田生態質量改善、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措施,從而提高流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本次修復工程共計部署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共3項,林業生態功能提升工程共5項,農田生態功能提升工程共6項,人居緩沖帶綠化工程3項,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共1項,保護保育工程共3項,工程布局見圖4。
3.4.1 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
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包括河道綜合整治、生態岸坡壘砌、投放原生水生物等3項工程建設內容,工程主要位于務川縣的中部及北部一帶,共計修復治理20條河道,總概算費用約6 498萬元。通過實施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重點解決流域河道岸坡垮塌、水生動植物棲息地修復及河流兩岸耕地遭受破壞等生態環境問題。到2024年末,共完成河道生態岸坡壘砌13 km和河道綜合整治51 km,有效保護農田面積近1 700 hm2,水生動植物棲息地修復0.77 km2,投放原生水生物26 hm2,有效提升河流生物多樣性,從而使流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有效鞏固流域水生態安全屏障。
3.4.2 農田生態功能提升工程
農田生態功能提升工程主要包括水淹地及低效利用地改善、田土生態質量改善、掛坡地水土保持等5項工程建設內容,總概算費用約6 093萬元。主要通過實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改善流域耕地農業生產條件,從而建設成旱能灌、澇能排、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到2024年末,已完成水淹地及低效利用地改造面積17.05 hm2、田土生態質量改善面積678.09 hm2、掛坡地水土保持156.81 hm2、土地綜合整治91.58 hm2、排洪溝建設8.5 km、水田生態質量改善257.72 hm2,共提升農田生態功能面積801.67 hm2。
3.4.3 林業生態功能提升工程
林業生態功能提升工程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林建設、生源涵養林建設、林分組成優化、裸露區植被恢復及人工植被恢復5項工程建設內容,總概算費用約9 226萬元。水土保持林建設、水源涵養林建設、裸露區植被恢復和人工植被恢復是以補植撫育為主,修復以不破壞原生植物群落結構為前提,并以促進林木生長、維持合理的林分結構,增強修復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能力,提升流域林業生態功能。林分組成優化的最終目標為將不符合經營與生態要求的低產劣質林改造成合乎經營生態要求的高產優質林,使其能充分發揮林地的生產潛力,提高林分質量和生態效益。到2024年末,已完成水土保持林建設350.2 hm2、水源涵養林建設489 hm2、林分組成優化400 hm2、裸露區植被恢復50.34 hm2和人工植被恢復95.5 hm2,共計提升林業生態功能面積1 385.04 hm2。
3.4.4 人居緩沖帶建設工程
為有效緩解人類活動對河湖水庫、自然保護地的影響,在綏陽河、洪渡河、茶溪河、豐樂河、黃泥塘水庫、豐樂水庫及石埡子水電站河岸布設人居緩沖帶綠化94 hm2、河道緩沖帶建設50.5 hm2、生態隔離帶7.1 km,總概算費用約1 595萬元。到2024年末,有效保護野生鴛鴦(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棲息地1處,保護水庫2處,保護河湖岸線近50 km。緩沖帶植被主要由喬、灌、草及挺水植被構成,形成的緩沖帶利用其自身坡度高差以及多層次植被和土壤覆蓋,可有效緩解河岸侵蝕、截留泥沙、凈化水質,進一步加強河道岸坡的穩定性,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河湖水庫生態安全屏障得到明顯增強[27]。
3.4.5 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工程
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工程主要分布于鳳岡縣的北部,為有效消除區域礦山生態環境問題,重點實施地質環境安全隱患治理工程、地形重塑工程、土壤重構改良工程、植被恢復工程和生態監測管護工程,總概算費用約2 881萬元。到2024年末,流域歷史遺留礦山治理達到100%,完成80處礦山土地復墾復綠62.89 hm2。通過對礦山進行綜合治理后,重塑礦區地形地貌景觀,使得礦區生態系統得到恢復,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明顯好轉,進一步筑牢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工程實施后可新增林地面積6.34 hm2,新增耕地面積31.93 hm2。
3.4.6 保護保育工程
保護保育工程主要分布于流域的東部,為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提升區域森林防火功能和自然保護區破碎生境的恢復,重點實施保護保育工程,總概算費用約1 095萬元。到2024年末,已在麻陽河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布置防火隔離帶45.5 km、生態林征收80.14 hm2、標識牌100個。
4 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成效
通過2021—2024年系統性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洪渡河流域已完成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林業生態功能提升、農田生態功能提升、人居緩沖帶綠化、礦山生態修復及保護保育等6大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21項工程建設內容,按期完成生態修復目標。通過6大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35 km2,林草覆蓋率提高0.1%,土壤流失量年均減少1.55萬t,耕地地力提升面積800 hm2,水生動植物棲息地修復0.77km2,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率達100%,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進一步保護,達到預期的修復目標。修復工程的實施,將有效保護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生境條件,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重要進展,同時流域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生態功能明顯增強,生態系統保障功能顯著提升。從而實現了區域內山青水美、生態系統服務良性循環,有效筑牢長江上中游生態屏障,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的局面。
5 結語
(1)洪渡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立足于流域生態環境本底和自然稟賦的基礎上,通過對洪渡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的室內解譯分析及現狀調查,識別與診斷出流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石漠化、水土流失、河道水環境、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農田生態功能退化、林業生態功能下降,其中最突出的生態問題是石漠化與水土流失。
(2)針對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以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為核心,提出“保水、固土、穩廊道”的總體修復思路,并結合“兩條線”的綜合分析方法,構建了流域四大修復模式、六大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體系、21項生態保護修復措施的生態保護修復對策。
(3)修復工程的實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35 km2,林草覆蓋率提高0.1%,土壤流失量年均減少1.55萬t,耕地地力提升面積800 hm2,水生動植物棲息地修復0.77 km2,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率達100%,流域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初見成效,有效提升流域生態安全,進一步筑牢烏江流域生態安全屏障。
參考文獻:
[1] 石岳,趙霞,朱江玲,等.“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形成、功能及保護[J].自然雜志,2022,44(1):118.
[2] 李春華,葉春,劉燕,等.山水林田湖草思想的理論內涵及生態保護修復實踐:以廣西左右江流域工程試點為例[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19,9(5):499506.
[3] 馬偉波,顧羊羊,周偉堅,等.基于水系控制單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實踐:以尤溪流域為例[J].環境生態學,2020,2(增刊1):813.
[4] 辛順杰,連華,梁浩東,等.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問題識別與修復策略:以甘南洮河流域為例[J].草業科學,2022,39(6):12561268.
[5] 顧恬瑋,彭建,姜虹,等.流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理論認知與規劃要點[J].自然資源學報,2023,38(10):24642474.
[6] 王堯,張茂省,陳華軍,等.佳蘆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實踐研究[J].西北地質,2023,56(3):121128.
[7] 許夢,許慶福,何方杰,等.山東黃河流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布局與路徑[J].山東國土資源,2023,39(2):2533.
[8] 常國梁,吳敬東,魏源送,等.基于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的北運河上游生態修復專欄序言[J].環境科學學報,2022,42(2):13.
[9] 石林,劉孝峰,張永帥,等.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研究和效益分析[J].山東國土資源,2024,40(7):3944.
[10] 陳陽,王西平,甄娜,等.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理論內涵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實踐:以河南省南太行地區試點工程為例[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21,11(4):701710.
[11] ABELL R,VIGERSTOL K,HIGGINS J,et al.Freshwate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rough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Quantifying the potential and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J].Aquatic Cons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2019,29(7):10221038.
[12] 聶坤,楊林健,張健梅,等.遵義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思路研究[J].礦產勘查,2023,14(4):648658.
[13] 翁娜娜.洪渡河水文計算與分析[J].海河水利,2023(7):8082.
[14] 馮地寬.貴州省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理論淺析:以芙蓉江流域為例[J].地下水,2022,44(6):232234.
[15] 馮雪.喀斯特山地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以貴州烏江流域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8.
[16] 劉純軍,周國富,黃啟芬,等.基于土地利用轉型的喀斯特山區流域生態環境效應評價[J].生態科學,2021,40(3):102111.
[17] 劉振露.貴州省林業發展現狀與現代林業建設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3(5):535538.
[18] 孔維博,尹亞敏,彭爾瑞,等.山區河流生態河道治理工程擾動區植被群落恢復的影響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21(3):3135.
[19] 楊曉紅.貴州省耕地資源現狀與可持續利用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7,45(9):129132.
[20] 李嘉雯,李曉華,楊偉,等.貴州喀斯特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困境與提升路徑研究:以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為例[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4(4):138143.
[21] 劉育平,李曉莉,張連猛.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0,37(5):137139.
[22] 張進德,郗富瑞.我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研究[J].生態學報,2020,40(21):79217930.
[23] O'CONNOR D,HOU D,OK Y S,et al.Mercury speci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n soils,atmospheric flux,and implications for risk management:A critical review[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9,126:747761.
[24] 葉春,李春華,鄧婷婷.湖泊緩沖帶功能、建設與管理[J].環境科學研究,2013,26(12):12831289.
[25] 張兆睿.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及修復[J].水利技術監督,2024(5):148150.
[26] 陳陽,王西平,甄娜,等.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理論內涵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實踐:以河南省南太行地區試點工程為例[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21,11(4):701710.
[27] 胡海波,鄧文斌,王霞.長江流域河岸植被緩沖帶生態功能及構建技術研究進展[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22,39(1):214222.
Integrate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deas and Practices of Mountains Waters Forests Fields Lakes Grasses and Sands Based on Watershed Units
——Taking Hongdu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Abstract:Hongdu River Basi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logical security strategic pattern of \"one source, one city, two belts and two districts\" in Guizhou province. Its ecological security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of Wu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protection of Wuling Mountain biodiversity. Based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ckground and natural endowment of the basin, through the indoor interpretation analysis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basin ecosystem, it is regarded that rocky desertification, soil erosion,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farmland ecological function degradation and forestry ecological function decline are ma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the basin. The most prominent ecological problems a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erosion. In view of mai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aking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s the core 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river basin, overall restoration idea of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consolidation and stable corridor\" have been put forward. Combining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of \"two lines\",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four restoration modes, six typ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systems and 21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basin,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basin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It will further strengthen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of Wujiang River Basin.
Key words: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ields lakes grass and s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Hongdu River Basin; Guizhou province